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仲列传》导学案共2课时

《管仲列传》导学案共2课时

《管仲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并能翻译浅易的句子。

2、体会管仲“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的做人原则。

体会作者对管仲的赞美和褒扬。

第一课
【预习导航】
一、介绍管仲:
管仲,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

管仲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
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

孔子称之以“仁”,梁启超誉之为“中国之最大的政治家”
“学术思想界一巨子”。

他的功绩,历史上一直被人们称道。

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益强大,国力大振,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辅佐齐桓公成为出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他与鲍叔牙的友谊是后人的楷模。

二、给划线字注音:
管仲颍上鲍叔牙尝与鲍叔贾
一匡天下召忽
三、预习1、2自然段,文言知识积累
实词积累:
1、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
2、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占便宜)
3、鲍叔遂进管仲(推荐)
4、一匡天下(匡正,纠正)
5、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
6、吾尝三战三走(逃跑)词类活用:
1、齐桓公以霸(名作动,称霸)
2、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动,为,而死)
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使动,使,穷困)
4、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意动,以,为羞(耻)特殊句式:
1、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判断句)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被动句)
3、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判断句)
4、吾幽囚受辱(被动句)
【相关链接】
春秋初期,齐国渐渐强大,但是由于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而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
下逃奔到菖国,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奔到鲁国,以躲避本国的政治争斗。

齐国内部安定后,却一时没有国君,于是两位公于都急于回国做齐国君主,管仲和鲍叔牙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
现在都很想辅佐他们各自的主人夺得齐国国君的位子。

双方发生矛盾,管仲率鲁国军队阻拦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暗暗拿出了箭射向小白,只射中了衣带钩。

小白假装中箭身亡,扌卜倒在车上。

管仲以为小
白死了,立即送信给公子纠。

正急匆匆奔向齐都的公子纠听后,觉得没有人再和自己争位了,也就不慌不忙地走着,结果公子小白迅速赶到临淄. 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他立即发兵迎击公子纠,鲁国迫于齐国压力,杀死公于纠,把管仲囚押起来,送回齐国治罪。

齐桓公本来恨透了管仲. 一定要亲手杀死他才解恨。

但鲍叔牙劝他说:“管仲才华横溢,国士无双,您要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

如果重用他,他一定能为齐国成就一番大事业。

倘若只想把齐国治理好,那么我和国氏、高氏来协助您也就够了。

”齐桓公听从了他。

管仲在鲁国,听到齐国叫鲁国把他押回去,而没有象公子纠那样被杀,心想大概是的叔牙在齐桓公面前推荐了他。

果然,刚进齐境,鲍叔牙就来迎接。

到了临淄,齐桓公拜他为相国,地位还在鲍叔牙之上。

管仲感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问题探究】
1、第一段(1-2):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

请疏通文意。

2、你看了《相关链接》里“两公子争位”的一些史实,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3、管鲍之交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试分类归纳。

4、从这些语句可看出管仲对鲍叔牙怎样的情感?
5、这节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6、试着为鲍叔牙写一段颁奖词
【小结】
这节文字,司马迁较多地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第一节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待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的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这节文字,内涵丰富,语言优美。

【作业】
预习3、4、5段
第二课
【预习导航】
一、预习1、2自然段,文言知识积累实词积累:
1、与俗同好恶(世俗,百姓)
2、故其称曰(主张,看法)
3、上服度则六亲固(遵从,遵循)
4、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纲常;发扬,提倡)
5、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修治,整顿)词类活用:
1、管仲既任政相齐(名作动,担任,相国)
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使动用法)
3、贵轻重,慎权衡(意动,以,为重)
4、南袭蔡(名作状,向南)
5、桓公实北征山戎(名作状,向北)
6、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
【问题探究】
1、第三段所表现的任政的最基本的理念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2、第四段所表现的任政的最基本的理念是什么?(注意划线句子)
3、阅读理解孔子对管仲评价的句子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2)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3)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曰:“管氏有三归,焉得俭?”曰:“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4、读完《管仲列传》,你认为司马迁创作本传的意图是什么呢?
5、这篇传记,篇幅不长,但是既勾勒了管仲的生平,也使管仲的为人、从政都给读者留下了深 刻印象,这是为什么?
6、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 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
【课堂小结】
1、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1 — 2节):管、鲍之交。

(3—4节):管仲政绩。

(5节):太史公评价。

【课后作业】
1、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鲍叔知其贤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⑤故论卑而易行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是有鲍叔牙的荐举,才有日后管仲的大展宏图和齐桓公的霸业。

B •本文主要抓住了鲍叔与管仲交往的几个典型事例,目的在于赞扬鲍叔不计个人得失和知 人荐贤的可贵品质。

C .为了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管仲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 教育等方面实行了改革并取得了很好成效。

D .管仲为政权衡轻重,讲究信用,顺应民意,懂得与取,这些都是政治治理的宝贵经验。

)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C .③④⑥ D .①③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