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指南共识解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评估(全文)MM疗效评估指标概述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评估体系最初是来自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的疗效标准,之后,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采纳了这一标准,并做了一定程度的修订。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也基本上参考IMWG的疗效标准,并且原则上建议在治疗期间,每隔30-60天进行一次疗效评估。
骨髓瘤的疗效评估相比白血病要复杂很多,主要是因为骨髓瘤的生物学特点比较特殊,骨髓瘤细胞在骨髓里面的分布是局灶性的,它的评估指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肿瘤细胞分泌产物、肿瘤细胞、整体影像学。
肿瘤细胞分泌产物看M蛋白,治疗以后M蛋白数量下降,下降的比例可作为疗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基石。
但是精确检测M蛋白并不容易,因为会有多克隆正常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混杂其中。
M蛋白的检测方法进行M蛋白定量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免疫比浊法,其原理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二者比例合适时,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它们快速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体出现浊度。
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度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
它的优点是简便、快速。
缺点是测得的结果为免疫球蛋白的总量,所以没有办法区分它是单克隆的,还是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
而血清蛋白电泳能够克服这一缺点,测定时可以进行M蛋白比例的计算。
对于IgG型MM,如果在血清蛋白电泳上出现M蛋白条带,M 蛋白条带的定义是高与底之比大于2,就可以认为它是M蛋白的片段,即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
计算血清M蛋白就是用总蛋白乘以M蛋白在整体当中所占的比例。
对于轻链型MM,轻链分子量较小,容易进入尿液,所以轻链型MM疗效判断应该着重进行尿液检测,它的计算跟血中M蛋白类似,先测得24小时尿的总蛋白量,然后再乘以尿蛋白电泳当中M蛋白片段的比例,即得出24小时尿M蛋白的量。
有的中心不能进行尿蛋白电泳的检测,可测定替代尿M蛋白的量进行评估,即受累型尿轻链浓度,乘以24小时总尿量,得出来替代尿M蛋白的量。
对于IgA型MM,M蛋白有时会从γ区向β区偏移,这时测定M蛋白片段的比例,就不是很准确了。
对于M蛋白水平比较低的MM,测定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混有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
MM疗效评估标准中对M蛋白水平的要求微小缓解(MR)在最初EBMT的疗效标准中存在,后来IMWG 删掉了这一条标准。
再后来研究发现在复发难治患者中,如果能获得MR,还是会有临床获益。
所以这条标准又继续保留,在中国的疗效标准当中,MR也是保留的。
其定义为血中M蛋白减少25%-49%,尿轻链或者尿M蛋白减少的比例大于50%,但是不足90%。
同样软组织浆细胞瘤也要减少25%-49%,并且没有溶骨性病变新发。
完全缓解(CR)指血和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软组织浆细胞瘤消失,骨髓中浆细胞比例≤5%,值得注意的是判断CR不能只看血尿免疫固定电泳转阴,还要进行骨髓的检测。
既往研究显示,高达14%的患者免疫固定电泳(IFE)阴性时骨髓浆细胞比例大于5%。
所以评估CR时要做骨穿。
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定义为血清和/或尿免疫固定电泳阳性但血清蛋白电泳检测不出,或血清M蛋白降低≥90%并且尿M蛋白<100 mg/24h。
IgG以外的类型,M蛋白量偏低,或者IgA形成二聚体等,常导致M蛋白水平被低估,单纯依赖PEP会夸大疗效,需要注意结合尿M蛋白结果。
在仅FLC可测的患者:VGPR为受累FLC与非受累FLC之间的差值减少≥90%。
部分缓解(PR)定义为血清M蛋白减少≥50%,和24h尿M蛋白减少≥90%或降至<200 mg/24h;如果血清和尿中M蛋白无法检测,要求受累游离轻链(FLC)与非受累FLC之间的差值减少≥50%;如果血清和尿中M蛋白以及血清FLC都不可测定,并基线骨髓浆细胞比例≥0.30时,则要求骨髓内浆细胞数目减少≥50%;除了上述标准外,如果基线存在软组织浆细胞瘤,则要求浆细胞瘤大小缩小≥50%。
仅在M蛋白、FLC不可得的情况下,通过骨髓PC比例确定疗效。
疾病进展(PD)需要注意的是评估疗效时作为基线的是治疗之前的M蛋白水平,但是评估疾病进展的时候,需要对照的是治疗以后的最低水平。
如果治疗以后的最低水平上升比例≥25%,我们就评价为疾病进展。
原则上所有结果需要在开始新的治疗前2次评估。
另外如果治疗以后疗效一直不是特别好,血M蛋白始终>0.5g/dL。
那么原则上它只要升高>1g/dL就可以定义为疾病进展。
从CR复发只有在研究终点是无病生存时间(DFS)的时候才会运用它。
CR患者进展的标准必须像VGPR等患者一样,当肿瘤负荷增加达到一定数值,才可定义为PD,仅仅IFE转阳是不够的。
MM疗效评估注意事项确定CR时,除了看血尿以外,一定要注意做骨髓检测。
在确定其他疗效层级时,还要注意血、尿M蛋白下降的标准要同时达标。
此外,若患者做疗效评估时,血、尿M蛋白下降达到了PR标准,但是患者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却没有明显下降。
这时该如何评估疗效呢?根据指南疗效标准在判断患者是否达到PR或VGPR 时,不需要做骨穿,因为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分布不均,有时浆细胞比例会出现一些波动,这种情况下要以血、尿M蛋白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不需要特别考虑骨髓浆细胞比例的问题。
M蛋白检测注意事项2006和2016 IMWG指南均提到,IgA型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有时会从γ区漂移到偏向于β型的区域。
这时血清蛋白电泳就不能准确的测定M蛋白水平,可以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的免疫球蛋白量作为替代。
需要注意的是假如治疗之前用的IgA的免疫比浊法进行免疫球蛋白的定量,后面再做疗效评估的时候,还是要继续使用免疫比浊法。
不能够交叉使用,前面用的M蛋白的量,后面用的IgA的量,这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再就是尿M蛋白,指南提到常规测定尿轻链的方法不如测定尿蛋白--电泳的方法准确。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尿M蛋白的检测还是尽量采用尿蛋白电泳的方式进行定量。
此外,为什么疗效评估时,比如PR要求患者的血M蛋白下降比例超过50%,而尿M蛋白下降比例超过90%。
这都是有前期研究依据的,梅奥诊所曾对平台期的一些患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这个平台期间,血、尿M蛋白都会发生一系列波动,血M蛋白波动的区间大约是8%,尿M蛋白波动的区间高达36%。
该变异性数据表明,为了对M蛋白的减少有95%的置信度,血M蛋白应降低28%,尿M蛋白应降低63%。
所以在做血、尿M蛋白评估时,它下降的比例要求是不一样的。
这也提示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患者的尿M蛋白可能波动范围比较大,在评估疗效时不能只评估某一个点的M蛋白水平,而是要看整体的变化趋势。
复发/进展MM再诱导时机与M蛋白水平相关MM并不是一旦发生疾病进展就需要立即再诱导治疗。
如果疾病发生复发/进展,再诱导的时机有两种,一是出现临床复发和进展。
二是出现显著的M蛋白的进展,单纯的生化疾病进展,不是绝对的再诱导治疗的指征。
在一些患者中,骨痛可能是疾病复发的唯一症状。
然而,无足够影像学证据的单纯骨痛尚不足以确诊疾病复发/进展。
病例介绍具体看一个临床病例,男性患者75岁,入院于2014年7月14日,主诉是腰痛半年,乏力一月余,在外院做的PET-CT,提示有全身多发的骨质破坏,有部分腰椎出现了周围的软组织肿块,SUV值轻度升高。
既往有陈旧性肺结核,有乙肝病毒携带病史,还有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情况。
血常规提示他有贫血,血红蛋白(Hb) 79g/L,白细胞轻度下降2800,血小板15万。
生化检查提示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肌酐、血钙、乳酸脱氢酶都是正常水平。
β2-MG水平明显的升高为11.9mg/L,提示肿瘤负荷相对较高,IgG 52g/L也较高。
血M 蛋白最后定量是41.2g/L,24h尿λ轻链为2.7g,单克隆λ条带。
骨髓检查浆细胞53%,流式也提示克隆性浆细胞,染色体和FISH检测都未见明显异常。
最后该患者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尿λ轻链DS III期A ,ISS III期,R-ISS II期。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时,乙肝病毒DNA是阳性的,所以先进行抗病毒治疗几天,然后考虑他是高龄患者,且倾向于口服药物治疗,又没有明显的遗传学高危因素。
给该患者给予RCD(来那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的治疗方案。
治疗一个月以后,IgA从52g/L下降到15g/L,血M蛋白定量从41g下降到12g,下降比例超过50%。
24小时尿λ轻链从2.7g下降到0.45g,下降比例超过50%,但是不足90%,即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获得MR。
三个疗程以后,患者血M蛋白已经测不到,尿免疫固定电泳已经转阴,患者获得VGPR。
7个疗程以后,血、尿免疫固定电泳都转阴,骨髓浆细胞比例为1%,且流式分析显示为正常浆细胞表现,即治疗7个疗程后已经没有明显的克隆性浆细胞存在,疗效评估为CR。
之后患者继续接受近一年11个月的治疗,血清游离轻链的比值已经下降到正常值,此时疗效评估为严格的完全缓解(sCR)。
MRD检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着新药的广泛使用,80%以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都能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而目前的疗效评估标准中,即使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CR),其肿瘤残余还是高达108。
研究显示患者缓解程度越深,预后越好,随着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患者的缓解深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预后也越来越好,对疗效评估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现阶段需要一些更敏感的检测手段。
既往研究显示,5%的CR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骨髓内可发现克隆性浆细胞;29%的CR患者采用PET-CT检测,微小残留病(MRD)呈阳性;31%的CR患者采用寡核苷酸探针法(ASO-PCR)检测,MRD 阳性;58%的CR患者采用新一代测序(NGS)检测,MRD阳性;51%的CR患者采用新一代流式(NGF)检测,MRD阳性。
上述技术尽管可操作性不一,但在临床已进行验证,所以目前检测MRD是可行的。
MRD检测方法分类及MRD疗效标准定义目前MRD检测手段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是针对肿瘤细胞的检测手段,包括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ASO-PCR、NGS;二是整体检测手段,包括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磁共振成像(MRI)。
IMWG2016对MRD疗效标准进行了定义,持续MRD 阴性:NGF或NGS检测骨髓MRD阴性并且影像学检测阴性,至少间隔1年两次检测均为阴性;流式MRD阴性:EuroFlow标准(或者等效方法),检测敏感度为10-5 ;测序MRD阴性:LymphoSIGHT平台(或者经过验证的等效方法)进行DNA测序, 检测敏感度为10-5-10-6;原有影像学阳性的MRD阴性:要求NGF或NGS检测MRD阴性,并且原有PET-CT上所有高代谢病灶消失,或者病灶标准摄取值(SUV)低于纵隔血池,或者低于周围正常组织的SUV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