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与人口统计学论文

社会与人口统计学论文

社会与人口统计学论文
市场营销本12 李振栋2012112328
一、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

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

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

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又称城镇化。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含义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诞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所构成的综合系统。

作为社会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城市化的发展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促进城市化的几个方面的动力机制1. 经济增长:城市化的宏观动力
从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会加速经济增长。

2. 城市聚集经济:城市化的内生动力
城市化经济是一种集聚经济,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它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二是产业功能联系所产生的外部性而形成的地方化经济;三是由多个行业向城市地理集中所形成的城市化经济。

3. 市场机制:城市化的主导动力机制
现代城市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堡垒。

城市化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大发展的过程。

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市”。

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就发育到何种程度。

可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城市化过程的积极推进,没有城市化的强力驱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

当然,市场经济发育和城市化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和原动力。

正是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引导,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区域流动,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4. 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其他动力因素
赵燕菁认为国际战略格局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郝寿义、陈波翀借助耗散结构理论,把制度变迁物化为城市化势能,从组织效率的角度解释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同时,他们认为国际贸易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发生联系,拓展了对中国非农产业的市场需求,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其中房地产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上,房地产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是巨大的,有的城市高达70%。

从今后看,房地产仍然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综合来看,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已呈错综复杂的局面,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已经不足以概括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必要从新的角度予以审视。

在诸多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中,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是影响乃至决定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所在。

三、中国城市化水平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

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

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17.92%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51.27%,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

(我国从成立历经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占去全国总人口比重如图1所示。

)然而,这样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却是建立在绝对程度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居住在城镇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按照这一标准,无论从国际比较还是从效率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城市化水平都偏低。

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主要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

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

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

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状态。

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的状态有如下特点:1. 城市的发展具有规划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30年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性。

2.城市的生产功能凸显。

这一阶段过程中,城市的建设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不可分割,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办工业,办交通运输业是城市的最主要的任务。

3.消费、商业、第三产业这些功能仅占城市次要功能的地位。

过分强调生产功能,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功能给城市化的发展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环境污染的问题,给今天的城市化发展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可以这样认为:这30年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在观念指导上,具体实施时基本上是一种反城市化的战略,致使城市化发展的进展缓慢,时而还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还积累了大量的矛盾,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留下了许多包袱和难题。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一阶段城市化与前二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1.城市化与现代化相联系。

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同一个词。

一个国家如果有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里,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因此,中国的政府开始抛弃以往反城市化的观念,改革并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且把它与实现现代化紧密相连。

2.城市的消费性功能趋强显现。

如今城市消费性的功能开始显现,而且有逐步走强的发展趋势,其标志是一些大中城市中金融、贸易、通讯、运输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开始迅猛的发展,其增长的速度,发展的规模均超过了工业产业。

四、城市化水平国际比较
从国际比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历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以及“2012世界发展报告”,我们把中国同其他一些经济体的城市化水平的对比列在表1、表2中。

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远远落后。

事实上,“2012世界发展报告”指出,与中国处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5%,比中国
的46%高出了大约9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各个国家城市化水平,2012.
五、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必须从现在36%提高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需增长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至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在这个过程中,下列挑战不可避免:
(1)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都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

( 2)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

从现在起到2050年之间,中国城市要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和“负增长”的要求,要全面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要全面达到城市的能源清洁化并逐步将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都是严重挑战。

(3)加速城市生态环境转变。

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4)加速不同地区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

如何实现区域之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并最终达到克服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国家整体的共同富裕,是长期任务。

(5)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

城市信息化水平是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

目前,中国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8%至10%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

六、中国城市化趋势前景
中国的城市化必须提高发展质量,提高真实的发展能力,这是数百位专家们精心研究的结果。

他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战略必须适应当今世界三大潮流,其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其二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其三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活力,工业飞速发展,GDP总量高速增长。

但同时快速的城市化也给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方面的困难。

近年来,我国发展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资源短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要素过度向城市转移,农村现代化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矛盾的凸现促使我们在城市化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应确保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用城市化带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战略需要实现一系列重大目标。

专家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城市体系的总能力进入世界前3名的国家行列,同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以上,城市将有效地满足基础设施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社区建设能力和城市管理能力,走上文明发展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