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章 税法概述

第1章 税法概述

法律责任
违反税收法规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如 逃避纳税处0.5至5倍的罚款,未按时报 税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章 税法原则
税法原则反映税收活动的根本属性, 是税收法律制度建立的基础。税法原则 包括税法基本原则、立法原则和税法适 用原则。
基我 本国 原税 则法
税法五原则:法定、财政、公平、效率、 适度”五原则。
平等 课征
平等课征体现税收的实质正义,其公平价 值表现为征税公平,体现横向公平。
量能 课税
量能课税就量要求实现纵向公平,是指经 济能力不同的人应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体 现纵向公平。
效率原则
行政效率
要求征税 过程本身效 率在征收和 缴纳过程中 的耗费最小
经济效率
征税就有利于促进经济 效率的提高,或对经济效率 的不利影响最小
举例
投资1000万元,盈利400万元,增值率 40%,适应税率30%
投资200万元,盈利300万元,增值率 150%,适应税率50%
定额税率及其他税率
是指按照征税对象的某一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税额
分类
地区差别税额、幅度税额、分类分级税额
优点
不因价格升高而增税,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缺点
是价格下降,税负不变,增加企业负担
分类
涉及的纳税环节主要是在生产销
售环节纳税,在批发环节纳税,在零 售环节纳税,在移送使用环节纳税, 在取得环节纳税。
税款结算期

1、按期纳税:一般一个月为一期

2、按次纳税:取得应税收入为一次

限 税款缴库期
即纳税人每次(期)结算的应纳税 款多长时间缴入国库(一般15天)。
其他要素
纳税地点
纳税地点是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 具体缴纳税款的场所(主管税务机关)。
3
是一种财产权或支配权的单向转移的关系
4 产生以纳税人发生了税法规定的事实行为为前提
二、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 强调征税和纳税的双主体,分别由税务和海关门负责




国家税

务局系
地方税务


局系统
国地税分管的税种
国家税务总局
• 是主管税收工作的正部级直属机构,也是我国最高 税务管理机构。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
熟的标志
税收的发展
掠夺性 税收
走向成熟
封建 时期
国民党 时期建国后 Nhomakorabea改革 开放
由赋役制走 向租税制的 重大转变
过渡性 税收
封建社会 的税收
租庸调
一条鞭法
摊丁入地
税收 三大职能
财政职能
经济职能
监督职能
税收的作用
国家财政收入 支柱
国家调控宏观经济 的重要杠杆
作用
监督管理 重要工具
维护国家权益的 重要手段
2012—2015年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 一览表系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财政收入 (亿元)
117 254 129 210 140 350
152217
税收收入 (亿元)
100 601 110 493 115 097
124892
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 的比重 (%)
85.80
85.51
82.01
税种结构体系
流转税
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关税
所得税
资源和土地 税
财产税
行为目的 税
企业所得 税
个人所得 税
资源税
土地使用税 耕地 占用
税 土地增值税
房产税 车船税
契税
印花税 城建税 车购税 烟叶税 船舶吨税
其他与税收相关的收费
教育费附加、地方 教育费附加、事业 费附加、水利基金, 残保金、家电基金
特点
计算简便,临界点不合理
举例
现行企业所得税20%与25%的税率
正好300000元,应纳企业所得税 =300000×20%=60000(元)
如果300001元,应纳所得税 =300001×25%=75000.25(元)
超额累进税率
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部分, 各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由低到高的税率,征税对象数 额的各等级部分分别按相应等级的税率计税的累进 税率形式。
拉弗曲线
我国税收立法原则
1 •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2 • 公平原则 3 • 民主决策的原则 4 •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5 • 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税法的适用原则
1 • 法律优位原则 2 • 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 3 • 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4 • 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 5 • 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 6 • 程序优于实体原则
税收的内涵
国家征税 的目的是 为了满足 社会成员 获得公共 产品的需

国家征 税的依 据是政 治权力 或公共
权力
征税的 客体是 国民收 入,体 现了特 定的分 配关系
税收是 取得财 政收入 的重要 工具。
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税收三性”,是税与 非税的界限,是判断 一种财政收入是不是 税收的基本标志。
收入充裕
税收收入必须基本满足政府的财政需要。 一国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变革,都必须有利于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亦即保证国家各方面 支出的需要。
收入弹性
是指税收收入必须具有随着国家财政需 要变化而伸缩的可能性,税收弹性系数被定 义为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
公式
ET=(△T/T)/(△Y/Y)
税收弹性系数举例:
特点
负担合理,计算较复杂

速算扣除数是指同一征税对象数额,
算 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减除按超额 扣 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之后的差额。

计算速算扣除数有二种,一是公式法,
数 二是概念法
超率累进税率
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 部分,各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由低到高的税率,相对率的 各等级部分相对应的征税对象数额分别按相应等级的税 率计税的累进税率形式。
缺 不能体现合理负担的原则。 点
累进税率
随着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逐级提高的税率。
分类
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全率累进税率、超率累进税率
优点 缺点
经济自动稳定器,体现量能负担; 体现纵向公平(社会公平)
不利于市场条件下的公平竞争
全额累进税率
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 分别规定由低到高的税率,当征税对象数额增大到需要 提高一级税率时,全部数额都按提高一级税率计税的累 进税率形式。
相关概念
负税人、扣缴人
税率
税率是应纳税额占征税对象的比例。税率是税 法的核心要素,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体现税收 负担的深度,是税制建设的中心环节。
分类
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比例税率
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均按相 同比例征税的税率
单一比例、差别比例、幅度比例税率。 优 透明度高,有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 点 体现横向公平
82.05
税法的概念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 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 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税 法 的 效 力 层 次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税收 法律。 (2)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授权立法。
(3)国务院制定的税收行政法规。
(4)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税收地方性 法规。 (5)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的税收部门规章。
LOGO和公司名
税 法
主要内容
教材体系
1、税法基础理论 1章 2、税收实体法 2-11章 3、税收程序法律-税收征管法12章
第一章 税法概述
主要内容
1.税收与税法 2.税收法律关系 3.税法构成要素 4.税法原则
一、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
要,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 段,按预定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 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征税对象的相关概念
税目
计税 依据
是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体现征税广度 税目的设置方法有两种:列举法和概括法
计税是依据征税对象中用以计算应纳税额的数量标志 计税依据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税 源 是指税收的来源或出处,指国民收入
税 本 具体表现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纳税人
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即纳税主体,是 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 括法人和自然人。
(三)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
1
征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征税主体的义务是搞好纳税服务
2
纳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纳税主体的权利主要包括知情权、保密权、 依法申请税收优惠权、依法申请延期申报纳税 权、税收救济权、税收监督权等权利;
纳税主体的义务主要包括依法诚信纳税、 接受税务管理和税务检查等方面的义务。
第三节 税法构成要素
社保基金许多地方 也由地税局代收
第二节 税收法律关系
一、税收法律关系概念和特征
税收法律关系概念 税收法律关系是指通过税法规范确认和调 整的,国家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在税务活 动中发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特征
1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一方始终是国家授权的征税机关
2
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不对等性
税收
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统一的整 体,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税收的产生的条件
政治 条件
税收产生的政治条件是国家
经济 条件
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是私有制 (剩余产品)
7
税收的产生
雏形
成熟
夏商周 时期的 贡助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