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楢山节考》看东亚文化圈中的“贱老”民俗

从《楢山节考》看东亚文化圈中的“贱老”民俗

从《楢山节考》看东亚文化圈中的"贱老"民俗东南大学艺术学院08级博士生胡玲玲《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根据深泽七郎发表在权威文学杂志《中央公论》上的著名短篇小说《楢山小调考》改编而成的。

"节"就是歌的意思,片名大意是山歌的介绍和研究。

该片1983年获得了第3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影片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里一个偏僻的村落。

小山村后的楢山连绵不断,峰顶终年积雪,将村庄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

由于生活的极端贫困,村子里没有多余的粮食让没有生产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吃。

这里有个习俗:每户人家,只有大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干活,不许结婚,他们被称作"奴崽"。

至于老年人,一到了70岁,就要由儿子背到村后的楢山上去,任其自行消灭。

"树墩儿"家的阿玲婆69岁,也快到该参拜山神的年龄了,但她的身体却还是那么硬朗,结实的牙甚至还咬得动松子和蚕豆。

阿玲婆对于自己要去参拜楢山似乎并不很在意,只是忙于操办大儿子续弦的事。

她的第二桩心事是二儿子利助,他身为"奴崽",无权娶妻,这让她从心里可怜他。

她决心在去参拜楢山之前给他找个女人,让他尝尝男女之欢的滋味。

深秋,红叶已经落尽,阿玲婆终于把上山前该料理的事情都办清了,于是便放心地决定了上楢山的日期。

最终由大儿子辰平依照村里的规矩背着母亲上了楢山。

影片最后下起了大雪,山顶上雪花纷飞,身着银装的楢山仿佛一座神山,默默无语。

《楢山节考》表现了日本北部山区楢山村残酷的生存状况,影片扣住人类生存发展意识这一线索,反映了日本边远山区人民的求生意识与手段。

这部以人性论的观点表现日本山区的贫困和人民愚昧的影片震惊了国际影坛,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事实上,"贵壮贱老"的观念及习俗在世界的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都曾存在过,而且东亚地区的这一习俗具有更强的相似性。

就我国而言,民族学的资料显示," 贵壮贱老" 习俗圈在我国北方地区覆盖面是非常广泛的。

从地域上看, 东到日本海和鞑靼海峡, 北极黑龙江以北, 西至大漠的广大地区,均在历史上存在过这种习俗。

从民族上看, 肃慎族系的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 东胡族系的乌桓、鲜卑和契丹, 以及匈奴人等,在文献中都明文记载有" 贵壮贱老" 之习俗。

"匈奴,......壮者食肥美, 老者饮食其余。

贵壮健, 贱老弱。

" (《汉书·匈奴传第六十四上》)"乌桓者......贵少而贱老, 其性悍塞。

怒则杀父兄, 而终不害其母, 以母有族类, 父兄无相仇报故也。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东肃滇氏一名挹娄, 妇贞而女淫, 贵壮而贱老......性凶悍,以无忧哀相尚。

父母死, 男子不哭泣, 哭者谓之不壮。

"(《晋书·列传第六十七·四夷》)"突厥者, 盖匈奴之别种, ......其俗被发左衽, 官庐毡帐, 随水草迁徒, 以畜枚射猎为务。

贱老贵壮, 寡廉耻, 无礼义, 犹古之匈奴也。

"(《周书·列传第四十二·异域下》)"其地气候大寒, ......重壮贱老, 母拜于子, 子据于父, 出入皆少者在前, 老者居其后。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吐蕃上》)"靺鞨, 盖肃慎之地, 后魏谓之勿吉? ?俗皆编发, 性凶悍, 无忧戚, 贵壮而贱老。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北狄》)"百姓丁壮者驱之以归, 羸老者咸杀之, 或断手凿目, 弃之而去" , 或" 收丁壮弃老而去" (《旧唐书·吐蕃传》)对于此类习俗形成的历史原因,青海师范大学的罗嗣忠、黑龙江民族博物馆的于学斌和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赵静敏等学者已从多方面加以探讨。

" 贵壮贱老" 是一种观念形态, 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程度等方面的产物。

毋庸置疑,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导致"贱老"习俗形成的根本原因。

上述各民族虽然所处时代、分布地域不尽相同,但其生存环境基本相似, 居处多为"不食之地" 。

如匈奴、鲜卑、丁零先后所处的大漠南北, 据《汉书·匈奴传》云" 幕北寒苦, 无水草之地" , " 胡地沙卤, 多乏水草......胡地秋冬甚寒, 春夏盛风" , 有时" 连雨雪数月","大雨雪, 一日深丈余" 等等;肃慎分布区也是" 土地多山险......处山林之间, 土气极寒" (《后汉书·挹娄传》);羌与吐蕃所处的青藏高原,"气候多风寒, 五月草始生, 八月霜雪降" (《旧唐书·党项羌传》), " 雷、雨、风、雹、霰、雪, 每隔日有之......其草细不过三寸" (《册府元龟·外臣部·吐蕃国》)。

以上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性就决定了上述各族只能采取"逐水草迁徙"、"因射猎禽兽为生业"的游牧射猎或半牧半农的生产方式。

民族学研究显示, 这两种生产游动性很强,不仅劳动场所不固定, 处于经常迁徙之中, 而且劳动产品也不稳定。

不仅年老者难于胜任这种跋山涉水、出没荒漠草地、高山森林的强体力劳动,而且游牧经济又十分脆弱, 一但遇上天灾和瘟疫, 牲畜则大批死亡。

如西汉地节三年, 匈奴遇大饥荒,"人民畜产什死六七" (《汉书·匈奴传》);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匈奴中年连旱蝗, 赤地数千里, 草木尽枯, 人畜饥疫, 死耗太半"(《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又如贞观元年, 据有大漠南北的突厥族,"其国大雪, 平地数丈, 羊马皆死, 人大饥" 、" 频年大雪, 六畜多死, 国中大馁" (《旧唐书·突厥传》)等等。

因此, 在原始的条件下, 这两种生产都很难供应人类的衣食之需, 人们将时刻面临食物告罄的威胁之中,《魏书》就曾有他们"田畜射猎, 不足给食"的记载。

在这种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老弱之人成为部族发展的障碍, 影响了部族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整体实力。

所以崇尚壮健、轻视老弱观念的形成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恶劣的生存条件使社会成员普遍形成了不以"贱老"为耻,反以为荣的社会心理。

社会处于蒙昧状态,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很少,老人丧失向大自然索取现成食物的健壮体魄后便成了集体的累赘。

在这种特殊条件下,社会成员是并不把"贱老""弃老"习俗作为残忍行为来看待的。

相反,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是基于氏族发展的集体利益的,是最符合生物发展规律的不成文的社会契约。

人类学调查材料表明,在原始部落的生存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老人借口衰老了,自己坚持要别人把他杀死","这时候死于亲近的人手中,在他们看来是所有碰到的灾难中最小的灾难了"。

[1]电影《楢山节考》中有这样一个细节:邻居阿松告知阿玲婆一家说,在西山看见了阿玲婆早年离家出走的丈夫。

阿玲婆和辰平闻迅赶去,却不见丈夫的踪影,阿玲婆疑心是撞见了鬼。

这时,辰平才向母亲坦白:因为他父亲不肯背祖母上山,辰平认为是可耻的事,为此谴责了父亲,结果两人争吵起来,当时年仅15岁的辰平竟然一时冲动用猎枪打死了父亲。

阿玲婆不但没有责备儿子,而且认为利平之死是受到神的谴责,并安慰辰平不用再为此事内疚。

应该说这个与当今价值观念反差极大的细节就是上述社会心理的艺术化再现。

另外,从民间文学的角度看,东亚地区均流行着"弃老型"故事。

根据民间文学研究家刘守华教授的搜集,流行于中国的"弃老型"故事异文共有十四篇,它们是:汉族地区江浙一代的《大鼠》,湖北的《斗鼠记》、《八斤猫》、《不杀老人》、《人过花甲》、《家有老是个宝》,山西的《花尾狸猫》,河北的《六十还仓》、《金毛鼠》,黑龙江的《八斤猫制服千斤猫》;蒙古族地区的《花甲老人》;朝鲜族地区的《花甲葬的规矩是咋改变的》;维吾尔族的《一块黄金》、《老年人的智慧》。

而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的李道和先生不仅把中国境内的异文扩充到了53例,还把"弃老型"故事的类别作了细分,即"智决难题"、"换位触动"两个亚型,前者偏于理性认知,后者偏于情感触动。

中国的"弃老型"故事以《斗鼠记》最为典型,其主要情节是:古时某王公立了一个规矩:"老人无用",凡是上了60 岁的老人,就要送进山上的"自死窑"里,让他们活活冻死、饿死。

这习俗一代一代往下传,没有人敢违抗。

有一年,"外国黄毛子"送来一只像黄牛那么大的"犀鼠",要同这个国家斗鼠。

如斗败了,就得向它称臣纳贡。

王公放出凶猛的老虎,也被犀鼠斗败,全国上下焦急不安。

这时,有个农民杨三,不忍心让老父在"自死窑"里受罪,每天偷给他送饭供养。

谈及斗鼠事,老人便告诉他:找10只10多斤重的猫,关在一个笼子里,不给食吃,令其互相吞噬,留下最强的那只体重刚好达到13斤半的猫,就可以斗败犀鼠。

农民报告王公,照此办理,果然斗败犀鼠,保持了国威。

王公奖赏农民,他说出真相,王公由此认识到"老人是个宝",便下令废除了弃老于"自死窑"的习俗。

朝鲜半岛的"弃老型"故事一般被称为"高丽葬"故事。

"高丽葬"故事的梗概如下:高丽时期有个残忍的习俗叫做"高丽葬"。

国王规定,老人到了60 岁就得扔到山里,让他们活活冻饿而死。

有一位孝子不忍心把已到60 岁的老父扔到山里,便把老父偷偷藏了起来,每天送饭供养。

后来,敌国送来几个东西,让高丽国王分辨长得一模一样的两匹骒马的母子关系,两头粗细一样的木棒的根梢,颜色一样、大小相等的两条蛇的雌雄。

如不能分辨,敌国就要发兵侵略高丽。

国王立即召集君臣商议此事,可是满朝文武毫无办法,举国上下也无人拿出对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