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區域與特色──一、區域:東亞文化圈涵蓋的區域主要有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等地,而以中國文化為主要的文化擴散中心。
二、特色:(一)內涵:東亞文化以中國的文明為基礎,漢字、儒教、律令、中國化的佛教及科技為其五大特色。
(二)依據:西嶋定生提出四要素說;高明士則加科技一項,即天文、曆法、陰陽學與算學、醫學等。
貳、形成過程──一、中國:儒家思想自漢武帝時代(B.C. 140-B.C. 87)開始受到重視,與漢字系統和律令法制等皆為文化的要素。
(一)漢代: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歷代都以儒家思想、輔以法家治術,作為統治國家的核心思想。
1.原因:(1)儒者尊君:儒家豐富的知識與其王道的政治理想,頗能擡高君主的身價與其崇尚虛名的心態。
(2)利於統治:儒學強調社會秩序與個人對家國的義務,適應於以農為主、重視宗族的民間社會。
2.結果:儒家思想成為華夏民族重要的價值觀,與此配套的還有漢字系統及中國的律令法制等文化要素。
(二)唐代:1.宗教的興盛:漢末到唐代(魏晉南北朝)的混亂期,道家及佛教的思想盛行,成為穩定社會的力量。
2.佛教的漢化:佛教更以組織嚴密的宗教傳播方式在中國發展,甚至具有政治及經濟上的影響力。
(三)宋代:1.知識分子掌握利權:儒家思想、律令制度與佛教等核心的價值體系,已為上層菁英階級所持有。
2.愚民政策維繫社會:透過傳統市集的說書、戲曲表演等民間休閒活動,深入下層社會民心深處。
二、韓國:即古代朝鮮;西元前四世紀,中國的金屬文化傳入,後擴散至日本;漢武帝時,朝鮮曾為中國郡縣。
(一)漢字:據考古發現,至遲在戰國晚期,漢字已輸入朝鮮半島;漢族也曾在平壤成立政權,利於漢字流通。
(二)儒學:1.發展:朝鮮三國(高句麗、新羅、百濟)都強調灌輸儒家精神,作為維持貴族社會秩序的一種手段。
2.事例:朝鮮與中國往來密切,文化交流不斷;高句麗即仿中國制設立太學(372),教授儒家經典。
(三)律令:中國古代的律法發達;朝鮮也明顯地受到唐律(高句麗)及明律(李朝)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影響甚深。
(四)佛教:佛教傳入(372)後,逐漸擴散至各階層;時至今日,中國化的佛教仍是許多韓國人心靈的重要寄託。
(五)小結:1.影響:十九世紀後半,韓國向西方及日本學習,中國文化才受到挑戰,但文化的影響依舊存在。
2.事例:南韓國旗運用中華文化中的太極圖與八卦,象徵陰陽互生,兩儀互動等宇宙自然的和諧。
三、越南:越南自瀛秦以來直到唐代,長期由中國統治;因此漢字及中國文化亦隨著統治權的行使而傳入越南。
(一)簡史:1.三國:孫吳建國,士夑出長交州,禮賢下士,文風大盛。
其後,中國繼續統治至五代後晉時期。
2.宋初:十世紀獨立(939)後,政權數度易主;1070年(北宋),越南設立學校,實施中國式的科舉。
3.明初:明軍介入政爭(1407),越南又成為中國領土;後雖獨立(1428),但文化上明顯具中華色彩。
(二)特色:1.律令:除受到唐律影響外,十五世紀時(明代),越南更以唐律、明律為參考,制定了六卷的刑律。
2.漢字:(1)影響:越南文字在說明哲學、技術、官僚組織,以及文學方面等,仍然使用大量漢字。
(2)事例:越南話語的「謝謝」,發音為“Cam on”,也很接近河洛話語的「感恩」一詞。
3.其它:十八世紀末,法國勢力漸漸滲入越南南部(交阯支那),越南的政治及文化始受到西方影響。
(三)小結:中華文化對越南影響至今猶存。
正因文化上的距離相近,使得越南現在成為台商南向發展的據點。
四、日本:三世紀時,藉中國文獻的記載,進入有史時代;四世紀時,以畿內大和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大致形成。
(一)漢字:西漢末年,漢字已輸入日本列島,此由今日在九州到畿內的考古遺跡所發現王莽時代的貨幣可知。
1.簡史:東漢光武中元二年(57),中國史書記載「倭奴國」奉貢朝賀;自此以後,日本與中國接觸頻繁。
2.淵源:日本與朝鮮往來頻繁,透過朝鮮,日本自然接觸到漢字;而歸化至日本的中國遺民亦傳授漢字。
(二)儒家:五世紀初,百濟博士王仁攜論語、千字文等經典赴日,為學問輸日之始,儒家思想亦是此時傳入。
(三)文物:經過三個世紀,至七世紀(隋)初,日本為因應隋、唐與新羅的壓力,急欲吸收高度文化使其更生。
1.簡史:(1)聖德新政:593年,推古天皇即位,外甥聖德太子(574-622)攝政,奠定國家由衰轉勝的基礎。
(2)大化改新:孝德天皇在位時(645-654),實行大化革新(646),派出遣唐使,大量吸收中華文化。
2.內涵:(1)代表:用漢字進行文字整理,輸入許多文物制度、生活習慣、學術思想及大乘佛教、禪宗等。
(2)其它:佛像及建築藝術也直接間接由中國或朝鮮的百濟傳入;由於皇室熱心吸收,發展快速。
(四)律令:律為刑法,令為行政及民法,合而為治國法典。
八世紀的養老律令(718),即受到唐朝法律的影響。
(五)小結:1.漢字使用的普遍:時至今日,漢字仍在日本社會與知識界中,與假名文字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
2.傳統中國的影響:政府官員的職稱也充滿中華文化的色彩,如主管衛生部門的稱為「厚生省」。
(1)代表:值得一提的,世界各地頗受好評的日本清酒,從古至今清酒的首席釀酒師都稱為杜氏。
(2)原因:根據學者考證結果,正是出自中國的酒神──杜康;可見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之深遠。
參、檢討──一、中國文化歷久不衰:中華文化是東亞各國文化上的母國,中國對於此區內的影響力與中國的國力形成正比。
二、東亞世界華風不減:十九世紀中葉,西力東侵,中國文化才逐漸式微;但是各國至今仍見中華文化的痕跡。
肆、補充──一、關鍵字詞:朝鮮、日本、越南、漢字、儒教、律令、中國化的佛教、科技、漢武帝、陽儒陰法、大化革新。
二、東亞世界:西嶋定生,〈東亞世界的形成〉《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
「『東亞世界』是以中國文明的發生及發展為基軸而形成的。
在黃河中游地區誕生的中國文明,在質的發展過程中,從華北到華中、華南,不斷擴大其領域,而及於中國全土。
隨着中國文明的發開,其影響進而到達周邊諸民族,在那裏形成以中國文明為中心,而自我完成的文化圈。
……所謂自我完成的文化圈,是指在這個文化圈的共通諸文化,受到在中國起源的文化的影響,同時,在這個文化圈內,諸文化又具有獨自的和相互關聯的歷史結構。
……具體的說,這樣的『東亞世界』,是以中國為中心,包括其周邊的朝鮮、日本、越南以及蒙古高原與西藏高原中間的河西走郎地區東部諸地域……它的領域是流動的,不是固定的。
……構成這個歷史的文化圈,即『東亞世界』的諸要素,大略可歸納為一、漢字文化,二、儒教,三、律令制,四、佛教等四項。
其中,漢字文化是中國創造的文字,但漢字不只使用於中國,也傳到與其語言有別又還不知使用文字的鄰近諸民族。
由是在這個世界相互表達意志乃成為可能,同時也使中國的思想、學術的傳播成為可能;而其他三項……也都以漢字作為媒介,在這個世界裏擴大起來。
儒教,是由春秋時代孔子之教開始,到漢代成為國教,以後長時期作為中國王朝的政治思想。
傳到周邊民族,尤其是朝鮮、日本後,影響國家的政治思想或者社會倫理思想。
律令制,是以皇帝為至高無上的支配體制,通過完備的法制加以實施,是在中國出現的政治體制。
此一體制,亦被朝鮮、日本、越南等採用……。
至於佛教,不用說是從印度經由中亞而傳到中國;此處所說的佛教,不僅指宗教,與其一起的建築、雕刻、繪畫等佛教美術也隨之普及。
上述除了律令制以外的『東亞世界』超越時代的共通性的要素,均屬於精神文化諸現象……是思想上乃至宗教上的文化圈。
」三、東亞世界的形成: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出版資料仝前,1993年10月。
「作為『東亞世界』……的這些國家,其服屬並不是永遠的,而是中斷的。
由於漢武帝對南越、閩越以及朝鮮的出兵,結果使這些國家……均被郡縣化,而接受中國王朝直接的統治。
……漢代還曾授予……東夷之高句麗、扶餘等國王號或者侯號。
……後漢……光武帝末年,首先將金印賜予倭的一個小國『奴國』的使者。
此事表明,以朝鮮的樂浪郡為媒介,而間接受中國王朝影響的日本,由此開始與中國王朝直接的接觸。
……但是這個時代仍未能使『東亞世界』的形成達成。
……後漢王朝……三世紀時,在三國分立的形勢中滅亡……這三個政權,均試圖將各個外族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中。
魏是朝向……鮮卑及高句麗、朝鮮,吳是朝向越人諸部族……倭女王卑彌呼由魏冊封為『親魏倭王』……四世紀初……樂浪郡為高句麗征服,中國王朝結束對朝鮮半島的直接統治……朝鮮半島進入三國鼎立狀態。
同時倭國也大致由大和政權統一。
然而東方諸國,彼此抗爭,為了擴張自己勢力,紛紛遺使朝貢中國,以求得庇護。
……此後,朝鮮三國及倭國要各自孤立地展開其歷史,已經不可能。
他們相互間經常隨着中國王朝的動向而推展其歷史,並且通過這種複雜的政治關係,將中國的制度文物輸入各自國家。
此時風靡於中國的佛教,就是以這個複雜的冊封體制作為媒介而傳播到各國,各國此時在公文方面使用的是漢字,而儒教的經典也傳進來。
作為中國的藩國,對於規定制度的律令似也不能不關心。
……六世紀末,隋統一中國……此時日本(倭國)從中國王朝的藩國地位脫離,有意作對等的國交,但對中國文物制度的讚仰却逐漸強化。
……代之而起的唐朝,持續冊封體制。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斷然進行大化革新……相互抗爭的朝鮮三國中,百濟和高句麗因為違反唐朝的冊封關係,受到唐朝大軍的攻擊而滅亡,只有新羅仍作為唐朝的藩國而存續着。
……十世紀初葉唐朝滅亡……越南脫離中國王朝的統治而獨立,日本也弛緩了律令制……五代之後,成立了宋朝,中國再次出現統一王朝……與鄰近諸國的關係,和唐朝相較,有着顯著的不同,中國王朝已經不是主宰『東亞世界』冊封體制的宗主國……但……宋朝依然是『東亞世界』的中心,是這個世界的支配者,只不過這種支配不是在政治方面,而是在經濟與文化方面。
宋朝改變了『東亞世界』的原理,並使之持續下來。
……宋朝……國內經濟的發達,進而需求國外的市場,於是南海地區、高麗、日本甚至遼、金地區一帶,均包含在其市場圈內。
……結果,宋錢不只流通於國內,在『東亞世界』各地也作為其市場圈的通貨而流通着……另一方面,宋朝開始大量印刷書籍……透過商業交易而行銷於各地。
……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也隨着商業交易的波紋而傳達各地,其技術的傳播使遼、高麗及日本的陶瓷器製造日漸發達,宋朝的佛教傳至高麗、日本……南宋的朱子學傳至朝鮮,其後成為李朝的國學;鐮倉末期傳至日本,又成為日本朱子學的基石。
經過這些變化,『東亞世界』成為經濟以及文化的中心……關聯到庶民生活,形成了生活文化的世界。
當宋朝被蒙古帝國滅亡時,這個『東亞世界』的自我完成性一時動搖,但是明朝成立時又再次重建。
明朝再次強化以中國為中心的冊封體制;並以這個體制為媒介實現『東亞世界』的經濟、文化共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