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九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卷

安徽省九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卷

安徽省九年级语文3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32分) (共5题;共32分)1. (15.0分) (2019八下·江北期中) 古诗文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________,________。

(《关雎》)(2)微君之故,________?(《式微》)(3) ________,悠悠我思。

(《子衿》)(4) ________,在水一方。

(《蒹葭》)(5) ________,端居耻圣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表现桃源里老人和小孩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 (8分) (2019九下·邯郸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若失去花的点缓,就会颜色顿失,枯躁无华。

心灵的原野,若没有花的充实,则会干涸皱裂,渐渐枯竭。

在心里种上善良、真诚、乐观三朵生命之花吧,用心之度诚去做土壤,用人生历炼去培植。

未来,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只要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1)用部首检字法查“虔”,先查________部首,再查________画。

(2)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① ________改为________② ________改为________(3)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 (3分)下面句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解放前,爷爷当长工,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狗窝猪棚。

B . 入夜,亮化扩建后的人民路华灯齐放,流光溢彩C . 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老师精心设计教案,真可谓煞费苦心。

D . 我们对别人成功经验固然需要学习,但不可生搬硬套。

4. (3分)下列说法有语病的一项是()A .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

B . 1960年的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C . 在严重缺氧的情况下,队员王连满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以便留给战友,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D .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这些景物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5. (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春天的江南,,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水天一色,,卧龙一般,,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①湖水苍茫②在一片纯净明亮的背景前有一座长桥③它有生命④乡间石桥旁细柳飘丝A . ④①②③B . ④②①③C . ②①④③D . ②③①④二、阅读(68分) (共4题;共52分)6. (6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题金陵渡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解:①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②津:渡口。

③瓜州:地名,在长江北岸。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品析第三句中“斜”字的妙处。

7. (18.0分) (2016九上·南充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唐雎不辱使命》节选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曰;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乙】《荆轲刺秦王》节选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11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

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

③陛:殿前的台阶。

④少:通“稍”。

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宽恕”的意思。

⑥发:打开。

⑦揕(zhèn):用刀剑等刺。

⑧绝:挣断。

⑨还:通“环”,绕。

⑩卒:“猝”,突然。

⑩郎中:宫廷的侍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请广于君________②天下缟素________③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④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扶苏以数谏故B . 而乃以手共搏之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C .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因屏人曰D . 荆轲顾笑武阳三顾臣于草庐之中(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4)战国时期的“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

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荆轲都是“士”的光辉形象,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品格值得我们敬仰?8. (9分)(2020·眉山)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土地的身影阎连科②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

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

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䦆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皇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

我看着他把䦆头举过头顶,䦆刺儿对着天空。

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䦆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

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䦆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

父亲就这样一䦆一䦆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䦆下流去和消失。

翻地劳作。

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

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

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䦆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䦆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⑪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䦆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䦆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嘠巴嘠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

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

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⑫我问:“有多少地?”⑬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⑭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

那料礓石虽然不仅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䦆柄才站起来的。

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

⑮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

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

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⑯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

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⑰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

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 . 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 . 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

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

D . 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

(2)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②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

(“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

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

9. (19.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