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询问中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学领域中对错误记忆的研究,本文将从证人错误记忆的概念界定、研究范式、理论基础以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简要地介绍了证人错误记忆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司法询问证词错误记忆
中图分类号:b842.3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司法审判过程中,目击证人的证词往往对裁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当今有关人类记忆的大量研究发现,人类记忆并不是对过往经历原封不动的再现,而是一种伴随着错误和歪曲的重构性过程。
这不禁让人开始怀疑司法审判中的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激起了心理学工作者与法律工作者们对这一研究的关注。
1 证人错误记忆的概念界定
错误记忆是指人们对没有出现过的事件的回忆和再认,以及对经历过的事件的错误回忆。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情况:①对从未发生的事件的错误回忆和再认;②将不同客体或事件的特征或元素错误地结合;③歪曲记忆信息。
2 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
证人证言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证人错误记忆的发生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目前,对于错误记忆的研究存在许多研究范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误导信息干扰范式,kassin-kiechel范式,想象膨胀范式,质询暗示性范式等。
2.1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loftus 和palmer的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是证人记忆研究中的经典范式之一。
在这一研究范式的实验程序中,具体的操作如下:先让被试观看一段撞车事故的录像,随后要被试回答这样的问题:“当两车_____时,它们的时速是多少?”有些被试的问卷中划线部分添加的动词为“碰撞”词,而第二组被试的问卷中为“撞毁”,第三组被试不接受提问。
结果,提问时看到“碰撞”一词的被试的估计汽车的时速大约为34.0 英里,提问时看到“撞毁”一词的被试估计汽车的时速大约为40.8 英里。
一周以后,再对这三组被试进行提问,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上次录像中,你看到撞碎的玻璃了吗?”结果,“碰撞”组中14%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撞毁”组中32%的人作了肯定的回答,控制组中只有12%作了肯定的回答。
这项实验表明人们极易受到问题的暗示,而产生错误的记忆。
2.2 kassin-kiechel研究范式
1996 年,kassin 和kiechel提出了kassin-kiechel研究范式,这一范式主要是研究人们对于行为的记忆是否会受到外在信息的
干扰,考察了社会依从对错误记忆的作用。
实验结果说明,说明个体不仅对看到过的事件的记忆可能受到事件后误导信息的影响,而且对自己亲历亲为的事件的记忆也同样受到事件后误导信息的影响。
同时,该实验也说明了他人压力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2.3 想象膨胀范式
想象膨胀是指实验者让被试想象某件未发生过的事情的经历,而
提高他们对确定这件事情发生过的相信程度。
想象膨胀范式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提供给被试一份列有多项童年事件的生活事件清单,要求被试对这些事件发生可能性进行评分;第二阶段,实验者要求被试想象清单中的某些事件,这是该范式的核心;第三阶段,实验者要求被试再次判断生活事件清单发生的可能性。
3 证人错误记忆的理论基础
3.1 记忆重构理论
bartlett认为:“记忆并非是无数僵化的、无生机的、散碎的痕迹的再次兴奋,而是一个富于想象的重构或建构过程。
”根据bartlett 的观点,记忆具有功能上的重构性,回忆时的信息提取实际上是一个信息重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可利用的信息都会被用以重构某一事件的细节。
3.2 模糊痕迹理论
模糊痕迹理论是由reyna和brainerd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把信息分为两种成分进行编码和储存,一种是字面形式,代表刺激表面的细节;另一种是要点形式,指经验的语义或概念含义,两种成分是平行且独立的。
4 思考与展望
证人的证词对司法判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证人记忆的准确性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关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也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归纳如下:
4.1 区别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
在过去的司法询问中,证人的证词一直被人们视为铁一样的证据。
然而,随着对错误记忆的认识进一步深入,人们开始发现即使目击者主动接受讯问,且坚持确信自己提供的证词,他们也可能受错误记忆的影响而歪曲了真相。
4.2 证人错误记忆个体差异的研究
研究表明,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的记忆。
但由于人受暗示的难易程度存在差异,在相似的干扰信息下,个体的记忆受到干扰的程度是有可能不同的,它有可能会受年龄、性别、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4.3 提高证人记忆准确性方法的研究
根据lotfus和palmer的研究,由于受提问方式、社会赞许与内疚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产生记忆的歪曲。
因此在司法及案件侦破等方面,对于目击者证词要慎重对待,且应尽力提高证人记忆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段碧花.关于记忆错觉的研究综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21).
[2] 胡娟,刘成刚.错误记忆的应用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7(30).
[3] 姜丽娜,罗大华,应柳华.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综述[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9(21).
[4] brainerd c. j, reyna v. f.fuzzy-trace theory and false
memory,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j].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