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观唐徕回民中学推变课有感
银川市“首批”学科名师(初中英语)林树青工作室刘景涛
2018年12月10日,工作室成员一行十一人在林老师的安排下,有幸参加了唐徕回民中学的推变课听课活动。
听课后感觉“推变课”已经成为感召一群人的精品课,八位作课教师在各自的课堂中充分发挥课程的领导者的作用,但他们不是在指挥和支配学生,而是在激发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每一位老师能像“专家”一样在自己的课时内做出正确的课程决策。
课后结合所听课程及和其他听课老师的交流,谈一点我的看法。
不当之处,望予以指正。
薛雅菲老师的课程以问题为主线,任务为驱动。
导入很自然,容易让学生接受。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际教学的前奏。
薛老师以妈妈的生日导入,共设置4个教学任务。
任务安排有层次,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了制作fruit salad, pop corn的做法并对材料的数量进行提问。
虽然是一节语法课,但整堂课流畅自然,课程最后薛老师带领学生进行了情感与认知的升华。
课后作业为制作一道菜并写下程序。
在此,我想是否可以布置分级作业,学困生选择课堂上学过的食物的制作流程,绩优生尝试制作几种中国传统食物,比如饺子,汤圆等,即是Section A的总结也是Section B的预习,为后面的阅读课做点准备。
学习如旅行,用愉悦的心情和欣赏的眼光探看周遭的一切。
苗慧莹老师的课程给人愉悦的感觉。
苗老师的课是一堂单元复习课,但本课教学容量和目标合理,任务的设计有针对性。
课程由问题What do your parents usually cook for you?引入,由How do we make milk tea?支撑,由How do you make a Chinese sandwich?深入探讨制作食品的过程和所需材料,由班级菜谱制作收尾。
课程连贯,学生的倾听习惯良好。
但苗老师的板书中有一栏即是可数名词又是不可数名词的分类,但过程中没有写明。
饮食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所谓舌尖上的中国不过是心头家的味道,复习课后可以让学生自学一些知识,比如家宴饺子,又比如国宴菜单中的三道名菜代表。
当老师给第一次见面的孩子上课时,情感是推动他前行的关键变量。
课程情感并不像课程设计与实施那样摸得着,但他确是教师优化课程的动力,有了动力,老师才能克服深入课程内部的“疑难杂症”。
梁银院老师就是把握这这一点,把一堂写作课上得热闹生动,课前一歌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虽说是一节写作课,但课程中梁老师优美的发音,以说促写,以读促写的任务安排,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并能产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课前孩子们做得迷你服装店道具让在座的老师感到眼前一亮,学生通过对自己制作的道具服装店的描述,练习目标语言。
随后组织完成一篇广告的写作任务,从而达成写作教学的目标。
但在课程设置的时间安排上,可否再进行一下调整,将压缩课程前半程的口头练习时间,生成阶段的写作练习时间多留一点。
点评学生作文后,再根据点评内容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写作属于创造性技能,学生应该学会如何用真实的语言来传递意义并真正的达到效果。
教室是一个盒子,课堂却不是,想象有多丰富,课堂就有多丰富。
鲁学玲老师将枯燥的生词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并带领学生对听力环节会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
随后的小组讨论和展示都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激励学生敢于在众多听课教师和同学面前开口说话,增强学习自信,提高交际能力。
游戏是鲁老师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砸金蛋的小游戏集趣味性和竞争性于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于表达热情。
课程中可否再加入更多的表示原因的词句。
可以采用图示法中的圆圈图收集词汇,让学生的隐性思维显性化。
这是学生日后学习高效思维自动化的铺垫。
一节好课实际就是设计了一场学生和知识的美丽邂逅。
郭老师通过控制教学活动的数量为学生提供互动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郭老师的教学活动摆脱了对课件的完全依赖,不着急给答案,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把抽象的时间安排用一张大大的挂图表现出来。
在任务活动环节,郭老师让学生自己设计calendar时,只给出支撑,句子留白让学生通过探讨补全。
聆听了郭老师的课后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课程中有一个句子I want to have an English test on ___是否是一个在真实情境中使用的句子,是否可以模仿2d编写完整的对话或者report。
程梅老师在单元框架下合理规划课时内容,自如地控制课堂教学节奏,不急不赶,60余人次回答问题的同时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她的教学用语具有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听课习惯的作用。
不重复学生发言,不修复自己的指令,课堂中的提问简明清晰。
针对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而言,在程老师的课堂里,他们无一旁落,一一达成。
学生在阅读后生成的关于购物的对话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晓庆老师的课程设计着眼点不在于某一个孩子在语言素养上多优秀,而是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智能领域,彰显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天资和禀赋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的发展。
乍看起来,杨老师好像总是不放心学困生,给出实例后反复练习,实际上学困生和学优生在课堂上都能认真听课并完成个人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
学困生的单词发音准确,目标语言熟练;学优生的对话表演自然流利。
当然,在口语交际时,如何表述原因对学生来说是学
习的难点。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课前是否可以让学生就无法参加聚会的原因进行准备。
张凤娟老师以满面出风的情态走进学生中,一下子和孩子们建立了友好的教学关系,她始终微笑着,弱化自我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张老师的课围绕can’t, could,might, must这些情态动词表推测的用法,设计悬念,用“卖关子”的方式吸引着学生。
板书上的句子是张老师给学生搭的脚手架,学生迅速攀援而上后,张老师又抛出了act and guess这个任务。
她把学生的胃口吊得足足的,同学们的热情高涨,每组8人的表演进行了5组全程40人参与其中,这是学生思维活动胜出文本知识的体现。
唐中老师的课是在为“真学”而教,学生们才能自信满满,这是师生之间的合辙共振。
希望下次还有这样的学习机会。
如果有可能我们可以一同进行学科知识内层进行微观研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