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卷(2)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卷(2)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卷(2)一.课内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2)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2.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完成下列各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二.课外拓展训练3.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乙卯重五①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

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

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4.古诗阅读遣意①〔唐〕杜甫啭枝黄鸟近,泛渚白鸥轻。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衰年催酿黍②,细雨更移橙③。

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注释】①选自《杜诗详注》。

遣,抒发。

②酿黍:酿酒。

③移橙:栽橙。

(1)古诗讲究对应,每每佳句天成。

首联中的“近”,从“啭”字听来;“轻”,从“①”字看出,颔联中的“②”对应着首联的“啭枝”,“春水生”对应着首联的“泛渚”。

(2)《杜诗详注》说这首诗“叙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诗人所遣何“意”?三、自主探究5.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

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

B.《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

C.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同学,伉俪指夫妻等。

D.《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

《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此书。

6.综合运用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古诗分类】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是(只填序号)①仍怜故多水,万里送行舟。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④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⑤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诗人竞猜】班委会举行“诗人竞猜”的猜谜活动,请仿照示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

示例:(谜面)最恨凡尘世,一生独爱菊。

﹣﹣(谜底)陶渊明(谜面)。

﹣﹣(谜底)陆游(3)【新闻撰写】班上还举行了“古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我班于4月21至23日开展了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

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2019年同步练习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课内阅读训练1.【解答】(1)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

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

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归纳概括。

前十句重在咏雪,描绘了八月飞雪苦寒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描绘了一幅军营饯别奇寒图;“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描绘了一幅别后雪地思乡图。

(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想象奇特,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肃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答案:(1)送别(2)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3)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诗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语言鲜明形象。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2.【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正确;B.正确;C.正确;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和语言的赏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意思: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应该从表达的主人公感情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3分)D(2)(6分)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1分),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2分).“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1分),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分)参考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二.课外拓展训练3.【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手法与内容理解。

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意思是: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就像“发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从句式来看,这两句“粽包”与“艾束”、“分两髻”与“著危冠”词性相对,属于对偶。

“粽包”是端午节吃粽子习俗,“艾束”是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

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插艾枝。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探究。

《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写山村景色美好,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节日气氛浓厚。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写诗人较早做完一天的事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这些都是诗人“笑”的原因。

答案:(1)比喻(或对偶);吃粽子、插艾枝(2)山村景色美好;节日气氛浓厚;较早做完一天的事情;能轻松享用晚餐。

(意思对即可)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4.【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首联,叙草堂春日之景,藉以遣意。

近,从啭字听来;轻,从泛字看出。

野花落,承啭枝;春水生,承泛渚。

此皆天然佳句。

酿黍移橙,乃闲居适情之事。

谢交忘名,有澹然世外之思。

末联,诗人渐渐喜欢孤独的幽居生活,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甚至可以不用姓名,闲适之意可见一斑。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理解。

《遣意》是即景抒情之作,前三联叙写幽静的春景,意在为抒情做铺垫。

作者的情感从“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直接表达出来,诗人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流露出杜甫在成都草堂的惬意生活,表达了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答案:(1)泛;野花落(2)幽居郊野,淡然世外的闲适与从容。

译文:黄鸟在身边的树枝上婉转啼叫,在水中泛舟,眼前白鸥轻轻飞舞。

一条小路上落满野花,一座孤村里春水渐渐有了生机。

年纪衰老催促自己赶紧酿酒,细雨飘到了橙子之上。

渐渐喜欢断绝外界的交往,幽居之中不使用自己的名字。

三、自主探究5.【解答】ABD.正确。

C.有误,手足指兄弟。

故选:C。

6.【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欣赏。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