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初中课堂提问模式探微毫无疑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我们是启发式教学的成功案例。
从继承先人文化和发展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无疑是最佳人选。
但是,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继承”和“解决”显得颇为被动甚至力不从心。
我们失去了创新的基本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懂得解放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坚持营造以学生提问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做“二线”教师。
一、学生自主提问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掌控着课堂提问的主动权。
学生被动思考,问题意识得不到培育,求知的天性逐渐消逝,创新思维枯萎在萌芽状态。
其实在学习开始时,大脑更善于提出问题而不是回答问题。
当学生对问题产生浓烈的好奇心,它就会刺激学生关注当前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其次,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发现都需要人们有极大的质疑能力和极丰富的创造力。
如“进化论”的提出,以惊世骇俗的方式推翻了神创论,告诉人们人是猴子变来的……传统教学成功地复制出了一批又一批知识渊博的学者,却很难培养出激情四溢的“疯子”和富于创造性的科学家。
二、阻碍学生自主提问的原因
1.教师因素
首先,学生主体的教学往往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而现行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往往让老师无法两全。
其次,传统的师道尊严给老师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
在学生主体的课堂上,教师往往需要面对很多学生的“奇思妙想”,而传统的观念不允许老师“不知道”。
2.文化因素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从入幼儿园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告诉孩子“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我们会经常夸奖我们的孩子“真乖”。
这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崇尚的“中庸”之道。
从小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缺乏大胆质疑的勇气和精神,对老师的“尊敬”和“畏惧”,让我们的孩子逐渐丧失了质疑和自主提问的能力。
3.环境因素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课堂上的“平等对话”很难出现。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合常理甚至匪夷所思的时候,老师惯性的指责会给提问的孩子产生消极而久远的影响,给课堂上更多观望的孩子产生“杀鸡儆猴”的教育效果。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如此“丢面子”的事,聪明的人都不会继续。
三、实现学生自主提问的途径
新时期,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几个定律、几个公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才是重中之重。
实现学生自主提问的途径主要包括:
1.延伸课堂,不做稻草人
现行的课程标准我们必须参照,中考的要求我们必须达到,而学生主体的课堂提问模式我们也必须尝试去实践。
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延伸课堂。
学生课前的预习、老师课前准备的课案、课后及时地巩固学案都需要我们老师精心去布置和设计,在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同时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其次,我们可以“蹲下身子”和学生一起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
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更可以很好地培养师生的感情。
2.预设情境,营造激情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
西,使他们直面着问题,如果你能看到这一点,你就成功了一半”。
给学生一个情境,当该情境和他原有认知出现巨大的矛盾时,他们就会摒弃一切杂念,脱口而出,不得不问!如,在学习大气压的概念时,一上课就给学生呈现“不可思议”的覆杯实验,视觉上的直观效果直接冲击学生原有的认知。
“怎么可能?”“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会这样?”……问题随之而来。
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学科,用实验直接切入教学,直接开始学生为主体的提问模式教学,优势明显,可行性大。
3.学会技巧,实现主体转换
寻因法,如在看到彩虹的时候,问一问:为什么雨后会出现这么漂亮的彩虹呢?找到该现象的原因也就学习了光的色散;反推法,如在看到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室内,镜片上沾满水汽的现象时,问一问:如果从室内进入室外,镜片上也会有很多水汽吗?找到现象,也就学习了液化的概念;联想法,在学完植物的无性生殖之后,联想:动物能不能进行无性生殖?如何进行动物的无性生殖?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掌握了细胞全能性和克隆两个
概念。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今天,课堂提问的主体不应再是教师而应是学生,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疑难,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为学生营造一个提问的契机和平台,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式课堂转变,为提高新时代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护航!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