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逻辑学期末复习资料

《形式逻辑》讲稿主讲:万林第一章绪论一、”逻辑”正名“逻辑”最早可追溯到希腊词(λσγοε逻各斯),后英译为logos、其复数形式是logic。

原为多义词∶一般的规律和原则;说明、解释、论证;理性、推理、抽象理论;尺度、关系、比率;价值等等。

古罗马的西塞罗正式使用“逻辑”一词表示包括逻辑学和修辞学的科学。

中国古代学者们将相同的科学称为“名辩之学”。

古印度学者,特别是佛学将其称为“因明学” 。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古典或传统的形式逻辑;麦加拉-斯多葛学派奠定了命题逻辑的基础。

欧洲中世纪经院逻辑学家们创立了推论的学说。

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尔-罗亚尔修道院发表了《逻辑或思维的艺术》一书,将古典的演绎逻辑体系化;17世纪开始,由于实验自然科学的兴起,归纳方法的研究被引入逻辑学:培根、惠威尔、穆勒,《新工具》、《逻辑体系》,建立了古典或传统的归纳逻辑;17世纪末,德莱布尼茨提出了逻辑数学化的思想,《论组合术》建立一种用符号表意的普遍语言及思维演算的设想,成为数理逻辑的先驱。

19至20世纪初,布尔代数的创立将设想变为现实,再经德摩根、弗雷格的努力,罗素与怀德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出版标志着现代形式逻辑--数理逻辑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9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验逻辑;黑格尔《逻辑学》,辩证逻辑;马克思《资本论》,关于资本范畴的辩证逻辑体系;列宁,《哲学笔记》,确立了辩证逻辑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毛泽东《论持久战》,提供了辩证逻辑的又一范例。

20世纪30年代,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塔尔斯基形式语言真理论、图灵机及其应用理论三个划时代的成果,为现代逻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逻辑学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现代逻辑学已从单一学科逐步发展成为理论严密、分支众多、应用广泛的学科群,择其要者有数理逻辑、哲学逻辑、自然语言逻辑、概率逻辑、人工智能逻辑、量子逻辑、价值逻辑以及逻辑学与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并列为七大基础学科;大英百科全书将逻辑学列为众学科之首。

先秦时期:惠施、公孙龙、墨翟和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等学者都研究过逻辑问题。

其中,《墨经》对传统形式逻辑的所有理论问题都进行了阐述:“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荀子提出“类、故、理”辩证逻辑推理体系。

但往后二千多年中湮没了,没有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任何作用。

明代:李之藻翻绎了葡萄牙人的逻辑学讲义--《名理探》。

晚清:王国维、严复翻译了《辩学启蒙》、《穆勒名学》等。

近代一开始,中国译者按先秦传统理解logic,将其译为“名学” 、“辩学” 、“理则学” 、“论理学”等等。

严复是将其译为“逻辑”的第一人。

20世纪30年代,金岳霖先生师从罗素后归国后,编写了《逻辑》作为大学教材。

65年,金岳霖带领学生们编写了大学文科逻辑学教材《形式逻辑》,但直至1979年才正式出版。

二、思维、语言与逻辑逻辑研究表现在语言中的思维。

三、逻辑学的对象和性质1.逻辑学是以人们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1)思维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逻辑学研究的是狭义的思维,即理性思维。

(2)思维形式思维也有内容与形式之分。

所谓思维形式即思维内容的组成和表达方式:概念、判断、推理。

(3)思维形式的结构:思维形式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各种具体思维形式中所隐含的最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例如:⑴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

⑵所有的人都是会死的。

⑶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有害社会的。

所有的S是P再如:⑴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⑵该合同只有您亲自签字,才能生效。

只有p,才q又如:⑴所有的金属都是导电的,水银是金属;所以,水银也是导电的。

⑵所有的人都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所有的M是P所有的S是M所有的S是P思维的形式结构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逻辑常项,如“所有的┅是┅” ;一是逻辑变项,如s、p、q、m┅。

逻辑常项决定思维的形式结构的类型2.形式逻辑的性质(1)工具性:逻辑可比喻为“思维的语法” ;思维的逻辑形式的正确性,乃是获得真实或可靠的结论的必要条件。

(2)全人类性:思维的逻辑结构是各民族、各地域、各阶层的语言、思想表述的“深层结构” ,是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人们之间的文化思想能够交流的根基。

四、逻辑学与其他科学五、学习逻辑学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推理能力,从已知去探求未知;2.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准确地表达思想和严密地论证思想;3.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识别能力,识别谬误,揭露诡辩。

爱因斯坦的逻辑题:土耳其商人的帽子有一个土耳其商人,想雇佣一个十分聪明的经商助手,有两人前来应聘。

为测试两人中谁更聪明,将两个应聘者带进无窗的黑房间。

他打开电灯后说:“这张桌子上有两顶红色的、三顶黑色的帽子。

我关灯后,将它们的位置弄乱,然后每人摸一顶戴在头上。

余下两顶帽子,我把它们藏起来。

开灯后,请你们尽快说出自己头上戴的帽子是什么颜色。

”操作完成后,他把灯打开。

此时,两个应聘者看到土耳其商人头上戴的是一顶红帽子。

两人开始无法回答。

过一会儿,其中一个人便喊道:“我戴的是黑帽子。

”请问∶这个人猜对了吗?为什么?请解一道逻辑方面的选择题:有甲、乙、丙、丁、戊五个人,每个人头上戴一顶白帽子或者黑帽子,每个人只能看见别人头上帽子的颜色,而看不见自已头上帽子的颜色。

并且,一个人戴白帽子当且仅当他说真话,戴黑帽子当且仅当他说假话。

已知:甲说,我看见三顶白帽子一顶黑帽子;乙说,我看见四顶黑帽子;丙说,我看见一顶白帽子三顶黑帽子;戊说,我看见四顶白帽子;根据上述题干,下列陈述都是假的,除了:A.甲和丙都戴白帽子;B.乙和丙都戴黑帽子;C.戊戴白帽子,但丁戴黑帽子;D.丙戴黑帽子,但甲戴白帽子;E.丙和丁都戴白帽子第二章概念•概念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的最基本单位,是构成命题的要素。

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本质是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的思维形式。

1.这里所说的“事物”,指人们的思维对象。

这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的、社会的以及认识领域中的一切东西。

2.这里所说的“本质属性”,指此事物具有而彼事物不具有的那种性质。

人们通过事物的本属性,可以把此事物与彼事物区分开来。

例如“鱼”的本质属性(也称特有属性),就是“有脊椎、生活在水中并用鳃呼吸”。

任何非“鱼”类动物,都不具备这种属性。

蚌、蟹、虾、龟等水族,虽然也生活在水中,但没有脊椎,不是用鳃呼吸,因此不是鱼类。

3.概念一般用实词和短语来表达:“人”、“鱼”、“我们”、“有的人”等;4.有时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词语表达;5.有时同一词语可表达不同的概念。

由此可见,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和这种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共同构成了概念。

二、概念的发展三、概念与语词概念和语词既有着密切联系,任何一个概念都要借助语词来表达。

用来表达概念的语词在逻辑学中叫做词项;但又有区别,概念、语词、词项分别是认识论、语言学、逻辑学所研究的对象。

并非所有的语词都是词项;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或词项来表达;一个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概念要明确、用词要恰当。

明确它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概念是人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具有全人类性,而语词却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

例如“床”,从概念的角度看,各民族都公认它有“卧具”的本质属性。

但从语词这一角度来看,汉语里的“床”是个会意字,单音节词,读“chuang4”;而英语中的床,却写作“bed”,是拼音文字,双音节词,读作“[bed]”;至于别的民族用来表达“床”的语词,那就不胜枚举了。

第二,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

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例如“雨”(名词)、“打”(动词)、“红”(形容词)、“三”(数词)、“辆”(量词)、“他”(代词)、“刚才”(副词)等实词,有固定的表达对象,有明确的本质属性,它们才能表达概念;而“哼”(叹词)、“虽然”(连词)、“对于”(介词)、“的”(助词)等虚词,它们没有固定的表达对象,也没有明确的本质属性,因此不能表达概念。

第三,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例如A.“土豆”这个概念,却可以用“马铃薯”、“山药蛋”、“洋芋”等语词来表达。

B.“母亲”、“妈妈”、“娘”;C.“美丽”、“漂亮”、“好看”;D.“说”、“谈”、“讲”等。

第四,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例如A.“花”这个语词,可能表达“花朵”、“象花一样的东西”、“作战时受的伤”、“模糊不清的”、“有花纹的”“颜色错杂的”、“虚伪迷人的”、“开销耗用”等概念。

B.“杜鹃”,既可指花,又可指鸟;C.“白头翁”,既可指导一种鸟,又指一种植物,还可以指白发老人。

D.“头”,在“人头”、“有头有尾”、“头等”、“娃娃头”等词组中表达着不同的概念某小学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讲到“给予胜于接受”。

一个学生即抢着说:“是的,我爸爸在工作中总是努力给予别人,竭力避免接受”。

老师说:“太好了,向你爸爸学习。

随便问一句,他是干什么工作的?”学生说:“拳击运动员”第二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任何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一、内涵和外延的定义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思维对象的特性或本质。

外延是指具有概念的内涵所反映的那些特性或本质的一个个、一类类具体思维对象(事物或现象)。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最基本的逻辑性质和特征。

二、内涵和外延的关系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一种反变关系。

第三节、概念的种类一、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空概念普遍概念即以思维对象的类为反映对象的概念。

如:“学校”、“汽车”、“国家” 、“交通大学”等。

单独概念即反映独一无二的思维对象的概念。

如:“上海交通大学”、“世界第一高峰”、“联合国”等。

单独概念通常用专有名词、摹状词来表达。

空概念即外延为零的概念。

如“鬼”、“以太”。

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即反映由一定数量的同类思维对象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概念。

如∶“山脉” 、“工人阶级”等等。

集合概念的外延是一个集合体,因此,它是单独概念。

不反映这种整体的概念就是非集合概念。

理解和使用集合概念须注意:⑴思维对象的集合体和类之间的区别;⑵不可将集合概念运用于组成该集合体的某一对象上。

因为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其组成单位(个体)未必具有;⑶有时同一概念既可在集合的意义上使用,也可在非集合的意义上使用,这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请分析以下两句话中“鲁迅小说”的用法:鲁迅的小说不是一、两天能读完的。

鲁迅的小说最长不超过三万字。

三、正概念和负概念正概念即反映思维对象具有某种特性或本质的概念,又称肯定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