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棉花产业链安全分析讲解

我国棉花产业链安全分析讲解

我国棉花产业链安全分析张曼1,陈春义2(1.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北京100742;2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盐城224005摘要:基于我国棉花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对影响棉花供需平衡的基本因素包括人口增加、GDP增长、原材料价格波动、纺织品出口量变化、棉花生产量和进口量、棉花替代品等进行分析,认为在市场总需求既定的情况下,进口棉花配额是影响棉花供需平衡的最主要因素.构建了进口配额调控模型用于调解我国短期内的棉花供需平衡问题,并提出应构建可保证棉花产业链安全的长效机制,且给出了具体措施•关键词:棉花产业链;产业链安全;安全模型中图分类号:TS102.211;F3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24X (201102-0077-05Security an alysis of cott on in dustry cha in in Chi naZHANG Man 1,CHEN Chun-yi 2(1.China Cotton Textile Association ,Beijing 100742,China ;2.Jiangsu YuedaTextile Group Co Ltd ,Ya nche ng 224005Ch inaAbstract :Based on curre nt situati on of cott on supply cha in in Chin a,the factors which can in flue nee the bala nee ofsupply and dema nd are discussed,i nclud ing the in creas ing of populati on andGDP,fluctuatio n of raw material,textile products export,cott on producti on and import and chemical fiber.It is pointed out that cotton import quota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can in flue nee the bala nee of supply and dema nd on the stable dema nd.The n the regulati on model of import quota is set up to relieve the problem of supply and dema nd in the short run. Also,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form an effective system in the long run are proposed.Key words :cott on in dustry cha in ;in dustry cha in security ;security model收稿日期:2010-12-0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BJY087;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PHR20110871通信作者:张曼(1978—,女,硕士,工程师.E-mail :mfzhangman@第30卷第2期2011年4月天津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Vol.30No.2April 2011棉花是大宗农产品,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纺织企业的主要原料,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棉花也进入了流通领域, 棉花产业的日益国际化使得国内纺织产业的发展对国际棉花有一定的依赖性.棉花产业链的安全性不仅影响中国一亿多棉农的收入水平,更关系到整个农业生产和棉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保证棉花产业链的安全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我国棉花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对我国棉花产业链进行安全性分析•1棉花产业链安全的含义及评价标准1.1棉花产业链安全的含义棉花产业链安全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棉花产品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健康、协调和稳定发展[1] •也就是说,棉花产业链需要在一个价格相对稳定、供需相对平衡的环境下才能进行有序发展•棉花产业链的根本特征体现在价格上,保持长期稳定的价格机制是棉花产业链安全发展的支点•结合我国国情,把建立安全产业链的目标分为两个阶段:短期目标是使国内棉花在国内种植稳定的基础上实现供需基本平衡;长期目标是实现和国际棉花的接轨,实行同质同价.1.2棉花产业链安全的评价标准(1国内棉花种植的平衡:中国既是棉花需求大国,也要考虑到粮食的安全底线,不能一味减少种粮面积去发展棉花.因此安全棉花产业链的首要评价标准即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相对稳定,棉花种植和粮食种植分割比例相对明确,棉农能够专心于提升棉花种植技术,而不是时时观望农产品的价格变动•天津工业大学学报第30卷(2国内棉花供需的平衡:目前国内棉花供应尚有较大的缺口,需要及时从国外进口补充市场,保持国内棉花供需的总体平衡•棉花作为棉纺行业的主原料,占生产成本的比重很大,由于供需不平衡造成的价格波动不仅会挤占棉纺企业微薄的利润,同时加大了棉纺企业的运营风险,使棉纺企业难以专注于技术、市场等竞争力的发展.因此棉花产业链安全应该保证国内棉花供需平衡•(3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平衡:国内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棉价接轨,是保持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目前,国内外棉花价格差异较大,国内棉纺企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国内企业对棉纱线的进口连年增长,有部分企业已到国外去投资建厂.如若出口下降,必然减少对棉花的需求,从而造成棉花积压,损害农民利益.棉花价格是影响棉花产业链平衡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平衡也可以衡量棉花产业链的安全性.2我国棉花产业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棉花产业链现状棉花不但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也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我国约有1亿棉农,棉花的年播种面积达7000万~8000万亩年产皮棉700万~800万吨,约占世界产棉总量的30%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棉纺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棉纱和棉布产量居世界首位,已形成上下游密切相关的棉花产业链,上下游唇齿相依,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足以影响整个产业链条的健康发展•2.2棉花产业链存在的问题我国棉花产业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如下:①种植极其分散,除新疆棉花产区外,基本上属于个体种植;②加工企业集中度不高,能力偏弱;③正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容易被外资控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生产波动较大,且波动趋于频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方面,由于国内棉花供求关系和价格的波动,棉花产业链和纺织企业必须承受由于价格波动所造成的垛单成本[2] I从而导致利益损失,严重挫伤了棉农的积极性,削弱了纺织企业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棉价高于国外棉价,导致国内纺织企业使用棉花成本高于国外企业,从而影响了我国棉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长期以来,由于棉花生产各项政策及调控措施的不完善,棉花生产巨幅波动,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和棉纺织企业等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3],从2008年以来,棉花种植面积连年减少.随着外资进入程度的不断加深,其明显的竞争优势会越来越威胁到国内棉花产业链的安全[4].3影响棉花产业链供需平衡的要素分析构建安全棉花产业链的核心是价格稳定,稳定棉花价格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供需平衡•所以,影响棉花产业链安全的关键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国内棉花的总需求量(包括对外的出口需求;②国内棉花总的供给量(包括从国外的进口;③在使用过程中的替代品情况•处于供、需和替代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棉花储备,虽然在短期内对棉花的价格、供给和需求量都有较大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其既不影响供给,也不影响需求.而且在目前这种长期供不应求的状态下,其调节功能也不明显,所以,在此不再考虑棉花储备因素的影响.3.1棉花总需求分析棉花的应用极其广泛•目前,在我国纺织工业用棉、军需民用(农民自留棉花絮棉及其损耗与他用棉需求结构中,纺织用棉比例已达到了94%左右军需民用为2.5%左右,棉花正常损耗基本是个常量,每年占全国总消费量的2.85%•由此可以看出,纺织工业用棉是决定棉花需求总量的主要因素[1].而在纺织工业用棉中,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耗方面的比例为50 : 32 : 18[5].产业用纺织品主要采用高性能纤维, 其用棉数量相对稳定.而民用服装和家纺用棉的需求量变化则是影响棉花总需求量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消费特性相似,因此可以从服装的需求变化了解到家纺的需求量.影响棉花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人口的数量与结构、外贸结构、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政府的消费政策等.但大量研究已表明,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纤维消费数量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人口增加因素;二是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具体到对我国棉花需求量的影响,因为我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世界纺织品出口大国所以影响我国棉花需求的主要是人口增加、GDP增长和出口量的变化等因素,而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政府的消费政策等因素目前对纺织品服装消费量的影响不大•78——第2期3.1.1人口增加和GDP增长对消费量的影响我国人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二是城镇人口的比例在增加.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1%以下,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仍以每年800万到1000万的速度增长[6].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的城镇化不断加速,据社科院《城市蓝皮书》披露,我国截至2008年底的城镇化率为45.7%,即城镇人口为 6.07亿[7],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GDP不断提高到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5781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4%[8].这些变动因素,使得我国国内纺织品服装的消费总量逐年增加,到2008年底,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为15.5kg,比2005年增加了 2.5kg,年均增长6%[5], 2009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达到了3780万吨.3.1.2原材料价格波动对消费量的影响分析由于在纺织品服装的终端产品中原材料成本所占比例较低,仅有20%~30%左右, 有的高档产品还不到5%,价格波动对终端价格的影响更是有限;特别是大部分产品通过商场、专卖店、超市、网络、大卖场等渠道进行销售,销售价格基本不受成本的影响,所以棉花、石油等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对纺织品服装的使用量影响不明显,故在本文中不再考虑该因素.3.1.3出口量的变化中国是纺织生产大国,也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受国情所限,我国以棉花、纱线等原材料和半成品形式出口的纤维数量有限,基本上是以成品形式包括服装、家纺及其他纺织物出口.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质优价廉,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加入WTO之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幅增长,尤其是2005年配额放开之后,更是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已批量进口中国服装,其中美国有1/3的服装从中国进口,日本更是达到了80%.但从2007年之后,增速开始逐步放缓,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趋于稳定.由于我国正在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过渡,未来在出口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数量继续缓慢增长,另一方面是质量开始稳步提升.由以上分析可知,纺织品需求量主要由国内需求量和出口量构成,国内需求量主要受人口和收入水平的影响,而出口量主要考虑时间影响.3.2棉花总供给分析我国棉花市场的供给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生产量;二是进口量.生产量是中国棉花供给的主导力量,但进口量在棉花供给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3.2.1棉花生产量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的棉花生产呈现出巨大的波动性,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反复出现,卖棉难与—买棉难现象交替发生.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至棉花价格放开前的1998年这20年间,年产量增减变化大于10%的有13年,种植面积变化大于10%的有10年,大约2年出现一次较大程度的变化[9].谭砚文在针对棉花波动的研究[10]中指出:①在影响我国棉花产量波动的内部因素中,种植面积的波动是最主要的因素,面积的增减反映了棉农种植的意向即棉农种植棉花的决策行为;②对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的棉农来讲,其生产棉花的决策行为受到了前两年棉花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影响,价格是影响棉农生产决策行为的主要依据.而这一点,在农研中心2007年底对棉农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11].由此可见,棉花价格是改变国内棉花供给量的主要因素.要想获得稳定的棉花产量,首先要有相对稳定的棉花价格,即要建立棉花与其他替代性粮食作物之间的科学的收入成本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粮棉比价.只有建立了科学的粮棉比价,才能有效地稳定棉花的总产量.3.2.2棉花进口量分析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棉花需求大量上升,国内棉花产量已经无法填补棉花需求的巨大缺口,必须大量进口棉花来实现中国棉花市场的供求平衡(纱线进口目前数量有限,还不足以形成影响棉花价格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国内外棉花价格差异,纱线进口量近几年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建议密切关注.棉花进口贸易虽然影响了世界价格的变化,但是却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力较小,中国棉花进口不是影响世界价格的主导因素[12].目前,按照加入WTO协议要求,我国对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进口继续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棉花的总供给,短期(一年内影响棉花的价格升降,长期则会影响棉花的系列变动.2004年,纺织用棉743万吨,其中国产棉552 万吨,进口191万吨,由于进口棉花配额体制的管理不到位以及人为的市场炒作等原因,在一年内棉花的价格大起大落[13].3.2.3棉花替代品分析纺织品原料中作为棉花替代品的主要有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分为两类:一是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的人造纤维;二是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纤维.(1天然纤维的替代性分析:天然纤维主要是由农业生产得到的,因此又被称为农业纺织原料,包括棉张曼,等:我国棉花产业链安全分析79天津工业大学学报第30卷花、麻类(苎麻、亚麻和黄红麻等、毛类(绵羊毛、山羊毛、羊绒等和蚕茧丝4类产品.麻、丝、毛等纤维在物理性能上都与棉花有较大的区别,且各有优缺点.全棉产品以手感柔软、吸湿性高等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其抗皱性差、光泽暗淡;麻具有优良的吸湿透湿性和天然抗困性,但存在弹性差、穿着有刺痒感等不足;丝绸的优点是轻薄、亮丽;毛产品则具有保暖、轻柔和细腻的特点.所以在传统的消费领域,各种纤维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求,其替代性不明显•另外,我国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天然纤维种植的增长量有限,改革开放30年以来,除棉花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以外,其他纤维的变动量并不太明显.由此看来,其他天然纤维对于棉花的替代性并不高,所以说,短期内麻、丝、毛等纤维的供应不会对棉花的需求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化学纤维的替代性分析:化学纤维包括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人造纤维是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即纤维素如棉浆、木浆、竹浆、大豆和玉米等纤维素为原料制成的纤维,其产品主要包括粘胶长纤、粘胶短纤和醋酸纤维;合成纤维是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为原料制成的纤维,其产品主要包括涤纶、锦纶、腈纶、丙纶、氨纶和维纶等据其特性和用途,具有棉型纤维特质的化纤主要有涤纶短纤、粘胶短纤、再生涤纶短纤维和少量的锦纶短.根纤及其他短纤[14].化纤产品对棉花的替代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功能性替代,如很多新型纤维具有除菌、防臭、保暖等特点,这是纯棉制品所无法实现的;二是价格性替代,包括常规涤纶、粘胶等短纤,这类产品在一些特定的功能上不如棉织品,如透气性、吸湿等,主要是价格便宜.对于以功能性替代化纤产品来说,在使用量方面基本上不受棉花价格和供应数量的影响.而对于以价格性替代的化纤产品来说,由于纤维本身不是最终产品,要加工成服装或家纺制品后再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纤维成本在整个服装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一般会在30%左右;加上在以买方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偏好起决定性的作用,导致使用化纤产品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由此可见,化纤产品作为棉花的替代品,影响替代数量的因素一是功能差异,二是成本价格.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化纤的技术发展是化纤使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石油价格波动对化纤使用量的影响微乎其微.由于化纤技术的发展是渐变的,其他纤维的特性与棉花差异较大,棉花的替代品在服装和家纺方面的应用比例相对稳定,在研究棉花的短期需求中暂时不作为变量的考虑对象•但要关注化纤产品的技术变化,特别是在功能性方面的发展,一旦有突破性的改进之后,其对棉花的替代将会有大幅度的提高•综上所述,在市场总需求既定的情况下,棉花配额决定着国内的棉花价格,而棉花价格又决定着未来一段时期的棉花种植数量•所以,进口棉花配额可以看作是影响棉花供需平衡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政府宏观调控最直接的手段之一•4棉花产业链安全的保护措施4.1调控进口棉花配额以保证供需平衡依据上述分析,配额是解决短期内棉花供需平衡的最主要因素,可以通过棉花配额来调控棉花供需平衡.为此,本文构建了棉花进口配额调控模型.在进行模型构建时假定两个因素是基本稳定的:①国内棉花种植总量基本稳定•国内棉花种植主要受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在假定棉花价格及粮棉价格比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国内棉花的种植数量是一定的②替代品的替代性能基本稳定•起源于我国的纺织业经历了长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但自主的技术进步、技术研发的过程是相对缓慢的,可以认为短期内替代变动的空间是稳定的•4.1.1棉花总供给模型国内棉花的供给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国内自己棉花的生产即自给部分;二是从国外进口部分,也就是配额部分.由此可知W=y-p(1式中:W为棉花进口配额;y为国内棉花总供给;p为国内棉花产量.4.1.2棉花总需求模型棉花总需求取决于纺织品的需求量和替代品数量,棉花和化学纤维构成了纺织品的原料,即q=q1-q2(2式中:q为国内棉花总需求;q1为国内纺织总需求;q2为相关替代品.根据供需平衡关系得到:y=q(3国内纺织品主要供国内消费以及出口,因此q1=S+F(4式中:S为国内需求量;F为出口量.国内纺织品的需求主要受人口数量和人均收入两个因素影响,用修正因子替代其它次要因素,列出回归式:S=b0+b1x1+b2x2(5式中:bO为总修正因子;b1为人口因素修正因子;x1为人口数;b2为收入修正因子;x2为人均收入.对纺织品80——第2期出口量,只考虑时间的推移对它的影响,所以应用时间序列回归法:F=a+dt(6式中:a为上期数据值;d为系数;t为时间.对相关替代品的估计,设相关替代品函数q2= f(x在国内纺织需求区间内有定义主要替代品化纤x0及xO+Ax在此区间内.函数增量△ q2=f(x0+ △ x—0可表示为△ q2=A Ax0+o( A x其中A是不依赖于Ax的常数;o( A x是比Ax高阶的无穷小函数 f (x在点x0是可微的,且AAx称作函数在点x0相应于自变量增量Ax的微分,所以得出d q2=f ' (xd x(7以往年份棉花的年产量是已知的,所以棉花产量属于参数估计问题,即在正态总体、方差未知的情况下,已知样本值求数学期望的置信区间.因此用估计函数(x*- 卩/(s/sqrt(n~t(n1 进行估计.x*=(1/n xz (X 式中 :x*为样本平均值;X i为棉花年产量.s=sqrt((1/(n-1 xz (XX"2(9 式中:s 为标准差.由式(8和式(9可得出置信区间为(x*- s*t a /2-n/sqrt(n,x*+s*t a /2(1/sqrt(n(10式中:a为置信度,t a /2®可查表得到•故棉花产量:P € (x*- s*t a /2{1h/sqrt(n,x*+s*t a /2(1/sqrt(n(11 4.1.3棉花进口配额模型综合以上各式可得棉花的年进口配额模型:W € {b0+b1x1+b2x2+a+d(t-q2-x*- s*t a /2<1h/sqrt(n,b0+b1x1+b2x2+a+d(t-q2-x*+s*t a /2{h/sqrt(n}(12采用该模型,通过确定进口配额来调解我国短期内棉花供需平衡问题,从而使棉价稳定,保证棉花产业链的安全.4.2保证棉花产业链安全的其他措施除了配额之外,国家还应构建可保证棉花产业链安全的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如下:(1对农产品进行深入调研,确定下一年度的粮棉比价,稳定棉农的种棉积极性,使国内棉花供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2对于影响棉花短期供需的储备棉花,国家要建立透明机制,对每年的收储和抛储的计划进行公布,从而在确定棉花缺口时有章可循.(3建立科学地棉花需求预测机制,结合国内消费、纺织品出口、替代品的应用等情况,对每一年度的棉花使用量做出合理预测,从而有效地确定棉花缺口数量,保持国内棉花的供需平衡;(4监测纱线进口数量的变化,建立预警机制,当纱线进口超过警戒线时,采用配额限制.5结束语棉花产业链安全是关系当前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棉花产业链安全的因素,建立了安全产业模型,为解决短期棉花产业链安全问题指出了一定的方向,并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议•随着中外贸易完全放开,棉花价格将走向国内外同价,棉花产业链的安全问题将会出现新的特征,如何在新环境下保证长期棉花产业链安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参考文献:[1]杜珉•浅析中国棉花产业链安全[C]//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国棉花学会,2006:4-9.[2]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71.[3]毛树春.2002年全国棉花生产景气分析[J].中国棉花,2002,29(10:2-3.[4]杜珉,徐欣,刘锐.要防范棉花产业链再步大豆产业后尘[J].北京农业,2009(20:8-10.[5]国家发改委.纺织工业—五I发展纲要一中期评估报告[R].北京:国家发改委,2009.⑹秦新华.开幕词[C]//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第四届全国学术论文报告会暨基因科学高峰论坛论文汇编.北京:中国优生优育协会,2008:1-2.[7]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社科院,2009:2.[8]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8/2009[R].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6.[9]赵绪福,王雅鹏.棉花价格市场化以来的供求波动分析[J].北方经济,2004(7:13-15.[10]谭砚文.中国棉花生产波动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82-97.[11]王莉,杜珉.我国棉花生产的价格反应研究[J].中国棉花,2009,36(6 : 2-5.[12]张琼.中国棉花进口贸易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13]彭绍仲.我国纺织工业布局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济导报,2005(15:30-32.[14]杜珉.换一个角度考虑国内纺纱用棉量[J].中国纤检,2007(11:14-17. 张曼,等:我国棉花产业链安全分析8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