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课程 黄济版小学教育学

第七章课程 黄济版小学教育学


(四)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1、人文主义课程 ( 1 )课程的目标上,重视人,崇尚人。课程的根本目 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和幸福服务。 ( 2 )课程的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考察范围。因为标榜 人性的完美和个性的丰富,必然地要求课程本身基础和 内容的广博。 (3)在课程的实施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 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什么是课程 1、国内外对课程定义的三种主要理解** (多选题) ( 1 )课程即知识: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 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加以编排。课 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知识体系。 比较传统、在国内仍然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课程观。 (单选题) ( 2 )课程即经验: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 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 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一)间接经验——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学科课程
(单选题177)
直接经验:活动课程
(单选题P177)
1、学科课程
(1)涵义:亦称“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 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 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各科 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学习期限和各自的 逻辑系统。 (2)优点: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依一定的逻 辑顺序排列,便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基 本技能,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容易进行评 价。 (3)缺点:由于分科过细,只关注知识的逻辑体系, 容易造成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容易脱 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的课程,分科绝对化严重。目前 进行的课程改革,已经包括了有关综合 课程的设想与尝试,将对我国课程发展 产生深远影响。
2、科学主义课程 (1)在课程的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 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服务。 (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 重视个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 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 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 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
我们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 要提倡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 神。我国当下的课程改革,主要不是克服 某一方面的极端,而是在两方面都要进行 “基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 神和科学精神。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的内容185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多选题p183-184)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aims)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goals) (3)课程目标(objectives) 2、布卢姆对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多选题)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我国的课程,基本上是采取叙述和解释 的方式将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 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参与的心理技能以记 忆、理解为主。在这种状况下,能力的培 养自然是不够的。为此,课程应当给予学 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为他们能力的锻 炼和提高创造机会。
(三)分科——综合** 古代——综合课程 近代——分科课程 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式”课程; 赫尔巴特从培养兴趣出发论证分科课程 的合理性; 斯宾塞着眼于人的现实社会生活论证分 科课程的价值。 (单选题P180) 二战以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
(1)涵义:是指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成为 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2)优点: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 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面的 视野和方法。
(3)缺点:不利于一些学科内容系统和深入的
教与学。
分科与综合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 即分化与综合。这是认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分 析的方法注重探究事物自身的特征,注重了解特 定事物的个性和特殊规律;综合的方式则强调事 物之间的联系,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和普遍规律。 就人类认识的终极来说,这样两种方式都是不可 或缺的;就人类个体的认识能力来说,缺少其中 任何一种就将是发展的不平衡。就课程结构而言, 包括了分科和综合两个发展才是全面的,就学习 者的认识和思维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种方 式才是合理的。
古代的教育内容:
现代的教育内容:
古代——近代——当代
(一)课程的含义
从“课程”的词源学 1.中国: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 宋代朱熹(理学家)频频提及“课程”,指 的是“功课及其进程”:宽着期限,紧着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 ——功课及其进程
(二)知识——能力** 知识——实质教育 (单选题P179) 能力——形式教育 (单选题P179)
1、形式教育课程 (1)代表人物:洛克。 (2)主张:在中学应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 辑、文法和数学等形式学科。因为学校的任务在 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有迁移作用,学生毕业 后能顺利从事各种工作,而这种形式学科对于训 练学生智力能起到很大作用,至于学科内容的实 际意义则是无足轻重的。 (3)评价: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 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 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 掌握的关系,使学生脱离生活。
2、实质教育课程论
(1)代表人物:斯宾塞。
(2)主张: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 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 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因为传授实用的知 识能为他们以后从事某中职业做好准备,至于发 展智力则是无关紧要的。 (3)评价;重视学科的实用意义,为实科中学 的课程设置提供了理论根据,但这种理论具有明 显的功利性质,忽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 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 就绝不能放松, 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
“课程”的词源分析
2.西方:斯宾塞(英国)的《什么知识最有 价值》(1859)中“课程”指“教学内容 的系统组织”,该词源于拉丁语“跑道”, 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 “学习的进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中指出:课程可 包含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即: 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 合及进程安排
二、课程的理论基础**
1、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对于课程影 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的是哲学。 (单选题176) 2、亚里士多德是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并进 行各阶段课程设置的第一人。 (单选题) 3 、赫尔巴特是真正为课程论建立心理 学基础的人。 (单选题P177)
三、决定课程的几个内部基本关系**
(论述题P177-183)
第七章 课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我的孩子已经两次进入高考补习班了……在孩子成 长的过程中,我们家长费尽了心血……我的孩子从 上学开始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考不上大学这 么多年的辛苦不是白费了吗? 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对他本人的生活工作 有价值,我们也就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大学了。 现在学习的知识只是对考大学有用,对孩子的生活 和工作没有用,考不上大学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 孩子也成了“废人 ——一位家长
赫尔巴特根据“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对课程 进行相应的划分。 根据经验的兴趣,应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 理等课程; 根据思辩的兴趣,应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课 程; 根据审美的兴趣,应设文学、绘画等课程; 根据同情的兴趣,应设外国语、本国语等课程; 根据社会的兴趣,应设历史、政治、法律等课 程; 根据宗教的兴趣,应设神学等课程。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学六》中说过: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 大作工夫”等。其意思是指所分担的工作 程度和学习内容的范围、时限和进程。朱 熹的用法已与我们现在许多人对课程的理 解基本相似。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 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 “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步的道 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隐喻“一段教 育过程”。 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英国教育家斯 宾塞所指的课程是教学科目之义。
课程
学习目的是了解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手段 或媒介课程的含义、决定因素、范畴及其如 何设计。 重要知识点: 1 、名解: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 2、简答:泰勒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3、论述:试述决接触“课 程”一词, 是什么时候, 如何理解?
(3)课程即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 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 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 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重视学习活动 的水平、结构、方式。
2、课程的概念
(1)课程的词源考释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为《诗经 • 小雅 • 巧言》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时说道:“教护课程, 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里的教、護、課、程, 是四個並列的動詞,其基本含義都是監督。唐宋之時,教、 較通用。較,計量也,就寢廟建築的度支而言。護,監視 也,就具體的施工而言。課,督促也,就工期而言。程, 考核也,就規制、式樣而言。教、護、課、程排比聯言, 牽涉到寢廟建築的方方面面,都必須由君子監之作之,才 可能符合禮法的要求。据考,这是我国“课程”一词最早 的出处,但跟现代“课程”的涵义相去甚远。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 开。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能力是获取 知识的必要条件。
但是,知识和能力又各具有独立性,知识在量 上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 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将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 决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能力的提 高与发展,只能通过活动实现。
(2)优点:有利于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3)缺点: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师的指导。
如何使学生在获得系统知识的同时实现个性的 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不同国家的 课程改革都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放在重要的地 位,希望学生在各种亲身经历中锻炼能力、陶冶 情感、发展智慧。美国各门课程中的多样化的实 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了直接经验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单选题P) 在我国传统课程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 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 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