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证需求分析调查报告——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姓名班级学号专业指导教师日期 2014年4月-2014年5月20日大学生考证需求分析调查报告——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摘要:该文通过对绵阳师范学院部分大学生考证需求的的调查,了解了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及其对考取各类证书的需求,系统分析大学生考证现象的主要原因、特点等,进而从正确认识考证现象、端正考证心态及大学生自身学习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考试,证书,大学生,绵阳师范学院,需求分析一、调查背景及目的需求分析就是了解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并根据轻重缓急的程序安排学习需求的过程(Richards, et al, 1985)。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不仅积极考取英语、计算机等通用型等级证书,而且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纷纷通过考证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博取就业“通行证”,大学生考证热又一次在校园升温。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考证实际情况,笔者于2014 年4月至5月对地处中国科技城的绵阳师范学院学生考证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了解大学生考证基本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为绵阳师范学院各个学院各个年级的在校大学生。
(二)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法笔者做了一份《大学生考证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共设21个问题,其中20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
被调查者分别来自英语、计算机、古代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艺术学专业。
其中,大二大三学生120人,大一学生50人,应届毕业生30人。
笔者于2014年4月16日-26日十天向调查对象发放了200份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82份。
回收率为91%。
2、文献法本次调查通过利用图书馆、资料室、网络等渠道搜集与大学生考证行为相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3、访谈法本调查进行过程中,笔者将随机选择绵阳师范学院各个学院的一些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自身或身边同学考证状况以及他们对考证这一现象的态度及认识等,以丰富调查成果。
三、结果与分析经过本次实际调查,并认真分析调查数据,主要得到如下结果。
(一)大学生考证行为的主要特点1、大学生考证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如今可供大学生报考的证书类型早已不再仅仅是90年代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考试,已发展成几十种。
本次调查显示,有26%的同学表示至少要获得四种以上的证书,有49%的同学表示至少要获得三种以上的证书。
2、大学生考证的目的日趋功利化。
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是涵养个人兴趣爱好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探究。
然而,在如今的“考证热”浪潮中,许多大学生已失去对知识的价值理性判断,完全陷入为考证而考证的境遇之中,不求真正提高自己,只求考证过关。
甚至有些学生把与自己专业本身不相关的证书考到手后,就把所考课程和相关知识丢在一边,功利心态十分明显。
这种“为考证而考证”易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
3、大学生考证行为选择更加白热化。
由于可以跨专业考取证书和考证时程很长,有的证书需要大学生从刚入校就开始准备,有的需要牺牲寒暑假。
本次调查中发现,有80%的同学大一就有考证打算;有75%的同学愿意为考证付出一定的代价,包括牺牲寒暑假;有58%的同学已经参加过某种或几种类型的证书考试。
(二)影响大学生考证的内外在因素剖析大学生考证影响因素较多,但以就业压力和个人兴趣为主影响大学生考证的因素较多,本调查拟定了其中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考证选择的就业压力、个人兴趣、考证费用、宣传广告、周围同学影响、学校的教学政策、所学专业、家长意见等8 个因素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压力、个人兴趣是影响大学生考证的两大主要因素。
以下是笔者在本次调查中经过实际调查并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两个图。
表1 绵阳师范学院大学生考证基本情况调查A 比例B 比例C 比例D 比例考证计划有 95.4% 无 4.6%周围考证人数非常多 22.0% 多 40.1% 较多 28.6% 很少 9.3%已考取证书英语类 56.2% 计算机类 60.5% 职业类 37.2% 其他 15.6% 准备考取证书英语类 46.7% 计算机类 22.0% 职业类 45.4% 其他 27.6%表2 绵阳师范学院大学生考证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调查图表1、外在因素(1)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首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越来越多的行业被纳入职业资格准入范围。
近年来,国家从限制在校大学生考试到不少行业的资格证允许在校大学生参与考试,促进了大学生考证热的产生。
其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衡量标准与世界接轨,按照国际标准,需要大量的职业资格准入人才,这也给在校大学生考证提供了机遇。
2.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转变当今社会,企业普遍认为具有职业资格是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做好该项职业工作的一个依据。
当企业在招聘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评估一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此时,相关含金量较高、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证书就能起到一定的说明作用。
当应聘者所持证书与所学专业背景一致并与本人实际能力一致时最受欢迎。
3.学校为大学生考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众多学校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大学生考证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专心学习,遇到问题还可以求助老师和同学,考证的通过率自然也比较高,这也鼓励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加入考证大军。
2、内在动因(1)、证明个人实力,增强自信心各种证书考试由于其客观公平性,已成为一个人证明实力、提高自信心的手段之一。
比如测试计算机水平时,计算机等级证书、微软认证等证书就能成为有力证据。
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不少大学生选择“让证书说明一切”。
同时,由于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俊,站在就业、择业的远近不定的门口的当代大学生,为了增强自己的就业筹码以进一步增强个人的信心,于是也选择了逐鹿各类证书。
当今大学校园里面不少学生都在为证书而互相追逐,证书的多少渐渐变成大学生互相肯定的标准,于是大量考取证书成为大学生们受得他人首肯以及自我认可的重要方式。
(2)、发展兴趣爱好与新事物的吸引首先,兴趣是“考证”动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之一。
据调查分析,一部分大学生的考证行为是完全由于强烈的兴趣爱好所驱动的,如对导游这一职业特别感兴趣的大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接触相关知识,而考证以及考证培训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系统地掌握这一领域知识结构和验证掌握水平的机会,正好符合其需求;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会为了就业而牺牲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但就业前景看好的资格证书。
其次,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每天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而一些他们没有接触过的新事物会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他们感兴趣并尝试。
随着教育培训行业的成熟,越来越多新项目(包括各种各样的证书)被有组织地提供给大学生,这些新项目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推动大学生进入“考证”大军之列。
(3)、盲目跟风从众心理是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一个障碍,这也成为了“考证热”的助燃剂。
当看到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投身到“考证大军”的时候,一些学生想静下心来眼巴巴的看着别人拿证书本是很难做到的,毕竟任何流行事物都免不了“追潮者”,大学生“考证热”也受到“示范效应”的影响,因为自己的同学在考就盲目加入的人也不在少数。
客观地说,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培训、考证项目时是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比如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IT 证书时,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将来打算干什么,看到别人都花钱去培训、考证,自己也去,甚至考上四五个IT 证书。
结果往往是证书考到手后被束之高阁。
五花八门的证书中有多少是筹码又有多少是摆设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肯怕连热衷于“考证”的大学生也不是人人皆知晓的。
还有一些大学生甚至将“考证”视为一种“时尚”,在这部分人眼中,要是拥有一张甚至几张“耀眼”的证书往往能成为别人羡慕、自己骄傲的资本,这些学生积极投身考证大军,并没有明确目标,对他们来说,“考证”更像一种潮流和时尚,自己要做时尚的引领者。
可见从众心理、追风时尚也成为“考证热”的助燃剂,更多地显示出一种无信仰的躁动与无目标的焦灼。
(三)大学生考证利与弊1、大学生“考证热”的积极作用(1 )有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考证”是大学生有选择的学习过程, 改变了过去“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
通过“考证”的准备, 大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不断调整、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学业的含金量, 以便毕业以后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同时, 通过“考证”, 大学生能主动关注社会, 促进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充分发挥内在智慧和潜在能力, 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 借此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2)有助于促进高校办学思路的调整一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功能的, 既要专才,也要通才, 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经济、外语、计算机、管理、公关等方面的实用技能; 另一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改变了高校的精英教育模式,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应当是普通劳动者。
对这两方面的足够认识是出现大学生“考证热”的内在动因, 值得高校教育者反思,转变办学理念, 调整办学思路, 优化教育机制, 以适应大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
2、大学生“考证热”的负面效应(1)严重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了应对“考证”, 许多在校大学生都是“身在课堂, 心系证书”, 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去参加社会培训, 有的甚至请假、逃课去参加一些“考证速成班”、“考前强化班”, 通过死记硬背的突击方式力图获得自己梦寐以求的证书。
有些学生拿到了证书, 专业成绩下降严重, 考试不及格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学生因为“考证”而耽误学业, 在专业课程考试中铤而走险, 因作弊而受到学校处分, 这是盲目“考证”的悲哀。
(2)严重的人才资源浪费与分配失调现象高校专业招生计划是经过认真论证、严格审批而确定的,它根据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适时调整, 尤其是一些国家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需要高校在质与量上加以保证。
部分“考证”学生不仅耽误了专业学习, 而且造成了潜在的人才流失、人才资源浪费。
据报道, 目前我国高学历人才失业率呈上升态势, 究其原因,“考证”是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大学生的“考证”而冷落甚至偏废本专业, 一味追求社会上的“吃香”专业, 使社会“冷”、“热”行业形成对立, 形成行业上的“马太效应”, 造成人才高消费和学历贬值的现象, 进一步加剧了整个社会的人才资源分配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