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文及其翻译

时文及其翻译


• 以“动词”为焦点、结构严谨
• 句型呈现空间立体布局
(分句间关系或承上启下,互相呼应, 句式结构以SV为主干构成全句中心 • 或语气连贯,层层递进) • 各分句以意义相连 • 无明显的语义形态标记 • 语法结构隐藏在句子中 • 句子语义层次分明 • 语义形态标记准确清晰 (外部形态鲜明) • “重形合,重理性”
great humiliation an bringing (C) the country to the verge of
subjugation, to the year 2000 when China will enjoy (B) a fairly comfortable life on the basis of socialism and make big strides
时文及其翻译
时文定义
时文的历史文体
时 文 现代发展趋势 英文时文定义 时文内容
句法结构 时文翻译 修辞特点
一. 时文
时文定义 1. 时文,流行于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文体。 2. 在广东四邑片方言中,时文是指是非的意思,例如:老是讲别人 “时文”,就是老是谈论别人是非的意思 3. 所谓时文,就是既没有叙述性也没有思想性的“应时”文章或应景 式的表态。而“时文”又是从科举制艺的八股演化而来,旧时的八 股为后世诟病固属理所当然,新时代的八股“时文”被时人轻蔑也 是情理之中。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这类“时文”不但人云亦云而 且言之无物
例:
过去的一年,全国人民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社会主义现代
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分析:
全句的语义重心是:“全国人民奋斗而获取成就”。 过去的一年,全国人民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深化、扩大是抓住的目的,用不定 式引出) 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奋 斗是主要动作,其他表“奋斗”的方式) 译文1: In the past,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seizing the current opportunity to deepen the reform and open China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promoting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the Chinese people worked hard with a united and pioneering spirit, achieving great success in the drive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这些女式衬衣系采用上等纯丝制成,价格公道,工艺精湛,设计独特。 Our silk blouse are made of pure silk of best quality. They are moderate in price, excellent in craftsmanship and unique in designs. 江中多滩,易阻行舟,然急湍澎湃,惊涛轰鸣,气势磅礴。 There are many hidden shoals in the river, presenting a challenge to navigators. And the surges of the swift current and the roars of the terrifying waves achieve great momentum.
Peak. To cruise here is like wandering in a natural art gallery.
译文中打底线部分可谓言简意赅,形象、意境皆出其中。
二、汉语过多修饰词的使用与英语避虚就实的特点 翻译策略: 一般而言,英语的修饰词用得不如汉语那么多,不要滥用修饰词, 主张“A proper word in proper place is good English”,切忌滥用和堆 砌。对于修饰词非用不可则用,可用可不用则不用,极少在英语中看 到修饰词堆砌的文章。所以,汉语表达的这种积习,在翻译时必须进 行处理,或省去,或改译,或隐含于上下文中,不可一味照字直译,
• 形散而神聚
例:
“这屯子还是数老孙头能干,又会赶车,又会骑马,摔跤也摔得
漂亮,叭嗒一声,掉下地来,又响亮又干脆”(周立波《暴风骤雨》) 分析:
“(在)这屯子(里),老孙头(最)能干,(因为他)又会赶车,
又会骑马,摔跤也摔得漂亮。(摔跤时),(随着)叭嗒一声(响), (对手就被摔得)掉下地来,(声音)又响亮(动作)又干脆” 3. 形成汉英差距的原因: 是汉、英民族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审美习惯的反映。
修辞特点 一、汉语繁多的华丽之词与英语直观明快的描写 二、汉语过多修饰词的使用与英语避虚就实的特点 三、汉语四字排比的用法及其英译
返回
一、汉语繁多的华丽之词与英语直观明快的描写
在主观情理与客观物象的关系上,汉民族突出通过物象表现情 理,强调客观融入主观,喜欢托物言志、遗形写神。反应在语言上就 形成了,汉语行文讲究四六骈体、声律对仗,用字凝练含蓄、简洁空 灵,追求工整匀称,音韵和美的传统和习惯。 而西方民族在这些方面则大相径庭。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 性思维,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强调的是描摹和再现。这种 趋势反应到语言表达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 点,形成了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 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
强,B(此处两个动词无主次之分,并列关系)
是A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100年。
译文:
Earth-shaking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A) in China over the
past century from 1900 when the Eight-Power Allied Forces occupied (B) Beijing, subjecting (C) the Chinese nation to
三、汉语四字排比的用法及其英译 例: 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合多种农作物
生长栽培。 It enjoys a temperate climate with well-marked seasons and has
plenty of rainfall and sunshine, favorable for growing crops.
《与冯宿论文书》就曾慨叹自己:“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 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律赋
是一种骈偶化、声律化的赋体,对偶工整,音律有严格规定。
唐代科举考试时常于题目之外,另出数字为韵脚,通常为八字,作 赋必须依次换押这些规定的字韵。由于拘限过严,罕有佳作。至北 宋前期,杨亿、刘筠等的骈俪文体风行一时,也称时文。欧阳修 《记旧本韩文后》记述自己年轻时文坛的情况说:“是时天下学者, 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明、清时期所谓 时文则指八股文,也称制艺。 现代发展趋势 现在的中国正处在空前变革的时代,理应有反映这个时代风貌和 时代意识的时文。被一度败坏和玷污的时文的名声,必特以自己的 真、善、美,洗刷并非它自己所固有的假、恶、丑。这样的时代和 这样的时文不是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了么时文反应的是时代真正的 声音。
例:
各级政府都要切实加强对改革的领导,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不 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译文: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leadership in these reforms and do a solid job of propelling the reform forward. 分析: 原文中打底线的部分是汉语的习惯强调方式,但英语“strengthen” 和“propel forward”在此于上下文中意义很明确,再译修饰词就显啰 嗦堆砌。
4. 翻译方法:
“化零为整”(由“隐”变“显”)
翻译基本程序:(以英译汉为例) (1)精确透彻分析原文语义逻辑内涵关系,找准语义重心 (2)理清原文中语义重心与其它各分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分
清主次
(3)将译文SV主干定在原文语义重心之上 (4)将原汉语次要部分各分句按英语的各种语法手段分别有机 地挂连在这一SV主干上,完成全句空间搭架

towards (B) the goal of being prosperous and strong.
二.汉语动词连贯句与英语逻辑主次关系 英译汉方法: 在句中这些并列的多个动词中按其逻辑语义的主次轻重关系选择
一个作为译文句子的核心,其他处理成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分
别表示主要动作的方式、结果、目的、时间、原因、程度、伴随等等, 以避免逻辑紊乱和语义不清。
译文2:
While adher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grasping the opportunity, deepening reforms, expanding opening, promoting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以免破坏英语表达。
例:
进一步开展节约能源的宣传,努力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译文: The idea of saving energy should be promoted to the general public.
分析:
不仅修饰词未译,连句式都有了改变,结构更精干地道。从原文
的句式来看,有些措词纯处于考虑行文对称的需要,并无多大实际意 义。此译文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尺度,独辟蹊径,译出了原文的神采。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