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合·生成·高效:为学生成才插上飞翔的翅膀

整合·生成·高效:为学生成才插上飞翔的翅膀

整合·生成·高效:为学生成才插上飞翔的翅膀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经过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普及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日常课堂中。

我们在学科教学中,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科教学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它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成才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一、提高技术手段,构建鲜活课堂
目前,教师普遍都能充分运用powerpoint课件来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该课件能满足大多数尤其是知识呈现类的课堂要求,但对于交互性的或动态的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新的高科技电子教学系统,是一种可替代传统黑板和粉笔,弥补ppt 等单一、既成的呈现方式的数字化教学演示设备,它已在许多中小学逐渐推广,并在教学中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

它的普及使用将使教师彻底告别粉尘污染,能实现媒体与教学的无缝结合,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
如:在学习数学《图形的旋转》时,如果课堂上没有利用白板,教师会频繁地作图、擦图,即便如此,对于旋转图等方面仍然无法尽善尽美。

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白板的图形功能,教师可以轻松地将图片进行旋转,可以按照师、生的想法,自由选择旋转中心,任意旋转一定的角度,也可让学生自己来操作。

由于白板的操作简单,学生易学易用,便于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这样,我们的课堂将会以学生的思路、想法为主体,课堂的教学不会变得死板,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活跃。

在还原探究式教学过程的同时,也节约了一定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从形式到内容都会变得丰富多彩。

二、提供共享平台,促进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不可能让大家都尽兴地讨论、畅所欲言,课堂上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往往停留在少数个体上,无法代表全体学生的想法。

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借助于一定的教学平台,让学生的交流在这个平台上尽情地展现,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也能从这个平台上,知晓学生的观点。

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路,对比较突出的观点进行点评,让大家都能有所收获,这样的互动交流能高效地解决问题。

比如,在化学课《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教师提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如何检验等问题。

教师注重全体学生的学习交流,在每个小组内提供了电脑交流平台。

各位学生的观点都可以在平台上记录下来,各个小组可以相互了解、讨论问题,
进行互帮互助,教师亦能了解全班学生的交流情况,可以根据交流的现状进行一定的点评,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态,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而且在课外时间,学生之间还可以就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的同时,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深入地发展。

三、捕捉典型现象,促进课堂生成
动态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提倡的新理念,是师生共同生成、建构知识的过程。

它要求教师随时捕捉为教学所用的素材,并纳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新课程课堂呼唤高水平的预设和精彩的生成,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可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它能从容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即时表现,并进行精彩互动。

我们可充分运用相机、手机等,轻松实现课堂的生成。

比如,在物理课《长度的测量》教学中,教师先提问大家是否学过长度的测量,学生都回答学过,并且说出了怎样去测量。

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去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在学生的测量过程中,发现各学生的测量结果不一样,有18.5cm的,也有18.6cm的,也有在18.5到18.6cm之间的。

学生都是在自己的座位上做的实验,无法看到全部的测量情况。

教师可以用相机将学生在操作时的典型现象捕捉下来,分析测量值在18.5到18.6cm之间,该如何记录结果,此时就引入了误差的概念。

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捕捉了典型现象,让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四、创设合理意境,营造课堂气氛
很多的写景课文,文章语言凝练,意境优美,但学生往往无法身临其境,自然没有切身感受。

尤其是语言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单凭文字与想象无法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之美,学生的学习欲望将被抑制,在语文课堂上变得无精打采。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图文并茂的特点,给课堂内容穿插合理的意境,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能够使抽象的文本知识形象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教学的过程简单化,这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轻松带入愉悦的课堂中。

比如,在语文课《美丽的西双版纳》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用文中的一词、一话描述西双版纳“美”在哪里。

当学生盯着书本在寻找时,教师适时地播放葫芦丝的背景音乐,促进学生的听觉感应,让学生的心境处在美丽的意境中,有助于活跃思维。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又通过一张张美丽的西双版纳幻灯片来进一步激荡学生的心灵,在此过程中,学生恰似身处如诗如画的美景中。

在各小组说出西双版纳的“美”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时,又在西双版纳的美丽图片中获取资源,做成了孔雀开屏的绚丽图片来展示学生的小标题。

教师处处以教材内容为主线,让教材中不能展现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如诗如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激起灿烂的火花,上出了“枯燥”语文课的精彩。

五、合理利用技术,还原真实课堂
信息技术手段能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课堂的效率提高、课堂的呈现也更具体形象。

因此,在各学科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

但并不是所有的课、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有些并不需要信息技术手段,或许最传统的教学反而更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还是在这堂《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课上,学生掌握了实验原理,下一步是实验的装置,分为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教师通过电脑平台,提供了各种装置及药品的图形,让学生在电脑平台上完成。

如果学生选择正确,拖动图形,它会自动地组装起来;如果选择错误,则无法拖动。

在学生完成了电脑上的实验后,学生是否能真正掌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呢?在真正的实验过程中,如何将药品装入试管,装多少药品,实验中的每个仪器如何安装,哪个先装,哪个后装,装到怎样的高度等,将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才能去解决。

学生实验就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实验中,这样的能力培养是不能用也无法用其他手段来替代的。

信息技术给各学科带来了便捷和高效,但我们不能因为它的方便便捷,失去我们课堂固有的元素。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其主体是学科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

笔者认为,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让技术合理地整合于教学,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这样,生成的课堂教学才会更
精彩,学生掌握知识才能更轻松、快乐、高效,从而为成才插上飞翔的翅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