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首先就是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创新,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与同行共勉。
一、异中求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说明文教学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往往是事倍功半。
因此,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贯彻创新教育的内容。
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就设计了几个课文没有规定的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争辩,从而在求异的基础上再求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完《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以后,老师就留下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本单元中以后的几篇说明文,他们在说明方法上和本课有些什么联系和区别?请你分别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来。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较为活跃,经过自学,同学们都做好了自学笔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发言积极,争论也较为激烈,最后有学生自己归纳出这几篇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总结一下这一道思考题的练习活动,笔者感到要比让学生在学完本单元以后再来讨论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学生在没有听到老师讲解的时候,他的思想处于一种求知探索的境地,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那学生就会发挥自己
的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用自己的脑袋去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在求异同的活动中,既增加了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又可锻炼学生在相同类型文章中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能力,真正学会学习,更可贵的是点滴活动之中让学生积累了创新思维的经验,擦亮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思想火花。
二、小组合作,提供土壤孕创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者缺陷。
通过小组合作,集思广益,大胆尝试,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又能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的机会。
在学习《短文两篇〈两小儿辩日〉》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四人分成一小组,讨论孔子不能决的问题:“两个小孩判断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谁是谁非?”同学们兴致昂扬,大胆想象,扬长避短,积极发言,最后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男生甲:“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
”女生乙“早晨和中午的太阳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事实证明,小组合作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血液,激起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涟漪。
三、延伸想象,插上翅膀去遨游。
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说只要利用的好,那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走入自己的世界,走入自己的自由王国。
在教完《陈涉世家》
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给学生留下了一道笔记题:陈胜立为王以后,请你设想一下,他会如何对待朋友?假如你是陈胜,你会怎么办?这一下很多同学多来了兴趣,答案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
有的同学就主张陈胜应不忘少时的诺言,与朋友同甘共苦;有的同学认为陈胜应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让他的朋友一起来治理国家;也有的同学不这样认为,他们以为陈胜是自己得来的成功,不应和朋友分享;更有的同学认为陈胜应以团结人民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为重……一句话,陈胜要为自己负责,想法以巩固自己的政权为重。
当老师把陈胜没有履行自己少年时代“苟富贵,勿相忘”的诺言的结果告诉他们时,同学们很惊讶,说这是不可能的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写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脑袋想问题,同时又收到了品德教育的效果。
四、抓住诗眼巧创新,风景再造品诗境。
传统教学时对诗歌教学往往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
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
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
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
”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
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等。
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等。
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
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
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
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
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
始终在远远的前方。
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
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
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总之,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找准“创造点”,长期坚持训练,学生必将受益无穷。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如何真正搞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