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 练习题

高一历史 练习题

材料题训练4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

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一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结合所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这些特点的成因。

答案:【解答】(1)第一小问,“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

故答案为:(1)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保守性和幵放性并存。

成因: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

【点评】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42、(12分)材料学者对于把16世纪还是19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颇有分歧。

第一个学派主张把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作近代中国的起点。

这一学派的中国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标志着外国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起点,此后的中国历史便主要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

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争意味着外国在华活动的加剧,这些活动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并在中国开创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

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则认为,这场战争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之凶恶的缩影,它把“半封建”的中国拖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第二个学派对以鸦片战争作为一个新时代开端这一观点提出挑战。

他们认为:以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期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更恰当。

因为,就内部事态而言,该时期适逢满族的兴起和清王朝的建立;就外部局势而言,这一时期西学开始传入中国。

他们争辩说,尽管西方的影响在19世纪发挥了极其巨大的作用,但这只不过是两个半世纪前业已启动的进程的延伸和强化而已,而且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多年的时间,也难以体现一部四千年历史的近代时期。

此外,界定近代中国起自于1600年前后的做法,可以使近代中国的开端与近代欧洲的开端趋于一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概括材料中的其中一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

(12分)(要求:提取材料中蕴含的观点,运用相关史学研究理论,对观点论证说明,史论结合。

)答案:观点一:西方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一些中国学者认同将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作近代中国的开端。

论证:他们都认为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开端,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中国学者侧重列强侵华的破坏性,西方历史学家则强调列强侵华的客观建设性,而马克思主义学者强调列强破坏性的同时,指出了列强侵华的客观建设性,即“半封建”的一面。

观点二:一些学者认同以明清之际1600年前后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论证:他们认为这一时期,适逢满族的兴起、清王朝的建立以及西学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明清之际1600年前后)就已经开启;如果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则无法体现4 000年历史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近代中国开端于1600年前后,与近代欧洲的开端趋于一致,符合全球史观。

42、(12分)材料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用品。

……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材料表明政府在经济发展早期需主导经济,能推动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政府必须减少干预以推动经济发展。

从以上两个角度中选其一进行论述,若论证政府在经济发展早期需主导经济可用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推行重商主义的史实,新中国建立初国家实施一五计划来推动工业化的史实,也可用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等史实进行论证;若论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政府须减少干预,可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推行自由主义的史实,70年代经济“滞胀”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史实,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史实进行论证。

示例一观点: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3分)论证: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斯大林模式中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所以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9分)(答出两点史实即可,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示例二观点:弱化政府的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

(3分)论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转变职能,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弱化政府干预,市场活力得到提升,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所以政府干预一定程度的弱化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9分)(答出两点史实即可,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屡战屡败的国王约翰与25位贵族代表举行谈判,签署了著名的《自由大宪章》,从此英国确立“王在议会”和“王在法下”的原则。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她远在外国的侄孙詹姆士一世继位,詹姆士对英格兰一无所知,坚持“君权神授”,王权逐步凌驾于议会之上。

直到光荣革命的胜利,议会才“收复”失去的权力。

这表明,光荣革命()A.对英格兰的政治传统有所桿卫B.结束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进程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使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2、1698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代表英国与别国政府谈判,签订了反法联盟密约,但这么大的事情直到1700年才为议会和政府所知晓。

尽管议会表示不满,但威廉却行之泰然,认为这次行动并未明显超出他的特权范围。

威廉的这一做法实质上反映了()A.议会主权原则在英国尚未确立B.王权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被削弱C.国王议会共享权力有历史渊源D.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形同虚设3、与法国革命相比,英国革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保守色彩。

革命的目的不是创建一个新社会,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不是来自近代的民权思想或者自由理念,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B.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专制C.英国议会政治不具备民主性质D.光荣革命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4、英国光荣革命前,内阁是国王的高级咨询机构,并无实权。

威廉三世即位后任用两党人士入阁参谋,但由于政见不同,内阁成为吵架的场所。

1693年开始从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阁,提供咨询意见。

这些变化()A.使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手中B.有利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C.使内阁成为英国政治权力中心D.体现了君主立宪制度的本质特征【解答】A.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国王权力被内阁所掌握。

B.议会中的多数派进入内阁,能够参与行政和决策,这就为后来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C.英国的权力中心是议会。

D.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的特征是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和法律的制约,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5、1830年辉格党领袖格雷继任英国首相后立刻提出改革法案。

而托利党利用上院的多数两次否决了法案。

1832年,格雷请求国王册封足够数量的改革派贵族,以强使法案在上院通过。

国王拒绝这个请求,辉格党政府总辞职,英国局势混乱不堪。

不久,国王答应随时准备册封新贵族,而托利党则主动退出了这场斗争。

这表明了当时的英国()A.法案通过意味着贵族失势B.和平变革的机制依旧存在C.下院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D.政治转型源自两党的妥协6、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接任首相,用封官许愿、售卖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造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

这说明在当时的英国()A.尚未确立议会主权高于王权B.立宪政体未能有效限制王权C.国王试图平息政党政治危机D.责任内阁制政府名存实亡7、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议会的许多权力转向了内阁,出现“内阁专横”的政治局面,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议会中的“第三院”。

这一变化有利于()A.权力机构的制约和平衡B.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C.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完善D.责任内阁制走向成熟8、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教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

除非多教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

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放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