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模拟试卷(统编版)【试题6】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模拟试卷(统编版)【试题6】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复习试题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里的“封建”含义是( )A.分封诸侯国B.封建社会经济形态C.王位世袭制D.封建生产关系产生2.(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A.克己复礼以稳定社会B.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C.保证农民的土地财产D.以礼仪彰显人的善性3.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

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 )A.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B.制约宰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C.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D.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4.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这里的“正音”是指( )A.汉语B.平城方言C.礼乐制度D.鲜卑语5.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业。

”他还规定“诸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

这说明唐太宗(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6.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评价其变法是“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

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依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7.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 )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8.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逐渐合法化。

百姓“富家以财,贫人以驱,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据此可知( )A.明朝始终奉行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B.对外贸易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状况C.福建地区是明清对外贸易主要通道D.私人海上贸易造成了贫富分化加剧9.明朝思想家陈献章反对在圣贤经书中打圈子,主张“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品个端倪来”,“求诸吾心”。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陈献章发展了程朱理学体系B.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陈献章继承了陆九渊的思想D.心学思潮由此出现10.雍正七年(1729年),为了对发动叛乱的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用兵,为保密和缩短文件奏请批复的时间,雍正帝设置了一个机构,此机构后来( )A.分散相权加强专制皇权B.成为国家正式中枢机构C.增强了内阁的执政能力D.协助皇帝处理重大政务11.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对后世影响很大,书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等国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相互关系等。

林则徐主持编译这本书,对当时禁烟运动的现实意义有( )①了解西方列强国情②寻求御敌的策略③维护中国司法主权④宣传商战的主张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12.太平天国运动中出现过一些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其中具有近代性质的社会改良主张是(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B.“禁酒及一切生熟黄烟鸦片”C.“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D.“国家以法制为先,法制以遵行为要”13.甲午战后,康有为认为变法必从京师开始,必从王公大臣开始,才能成功。

为此,康有为自己出资印刷《<中外纪闻》,免费分送,还组织了具有浓厚官方色彩的京师强学会,这实际上是一个京师高级官员俱乐部。

康有为的这些做法说明维新派( )A.意图自上而下地推行变法B.利用政党组织和宣传改良C.能够抓住变法成败的关键D.制定推进变法的正确策略14.孙中山在阐释三民主义的主张时说,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媲迹于欧美”。

当时,欧美贫富差异巨大,阶级矛盾严重,中国应“睹其祸害于未萌”,“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实行平均地权,解决贫富分化问题C.实现三权分立,保证民主政治实施D.鼓励发展实业,促进近代经济发展115.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纪念劳动节专刊出版,专刊发表了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

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B.知识分子关注劳工问题C.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D.劳工和妇女地位有改善16.右图为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8月在豫旺堡(今宁夏同心县豫旺堡)拍摄的经典照片《抗战之声》。

下列对照片出现的历史背景解释准确的是( )A.中央红军完成战略转移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C.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D.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7.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将领回忆解放战争时写道:“邓政委接着说……我们多背一些敌人,宁愿本身多忍受一个时期的艰苦,也要拖住敌人几十个旅于自己周围,使山东、陕北的兄弟部队能腾出手来,大量消灭敌人。

釜底抽薪不要怕烫手,这是个关系到全局的战略行动。

”由此判断这位将领所在的解放军部队的战略任务是( )A.支援陕北山东,粉碎重点进攻B.实施战略反攻,牵制敌人兵力C.挺进敌军后方,支持淮海战役D.发动渡江战役,覆灭南京政府18.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党和人民政府决定( )A.推行土地改革B.组织人民公社C.优先发展重工业D.发动“大跃进”19.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的周南说:“20世纪60年代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非洲国家独立,而且加入了联合国,他们和中国互相支持。

”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状况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日内瓦会议的召开C.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20.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首次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中国发展和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是()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B.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C.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21.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历史演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一一《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今人注释:“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

后世因此称统一王朝的统治为“大一统”。

一一摘编自张文国主编《古文观止辞典》(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内容,分析其对秦汉历史的影响。

(8分)材料三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橐中之私物”。

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念出发,黄宗義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

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王为主,天下为客”。

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一一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形成的背景(6分)222.评价历史人物.岗读材料,回答问题。

(24分)材料一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始皇禁湘山诏”,记载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时,“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口见亦美,其皆禁勿伐”。

随行大臣提出:“其禁树木尽如荣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

”《史记》则记载秦始皇在湘山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江,以为当地神灵作怪,“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其裸露)其山"。

一摘编自晏昌贵《禁山与赭山:秦始皇的多重面相》(1)依据材料一,说明两则史料中所记述的秦始皇的不同,以及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

(8分)材料二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死,宋孝宗继位,诏求直言,朱熹上疏提出了他的“帝王之字"的两条基本原则:“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诚心正”。

这样就可以应对天下的一切事务。

朱熹认为,扩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就会“圣心洞然,中外融彻”,也就是心正意诚。

据《宋史》记载,此后不久,有人在路上碰到朱熹,劝他见皇帝不可再讲“意诚心正”,因为“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

朱熹回答: "吾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一一摘编自李申《简明儒学史》(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朱熹的思想和品格。

(6分)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以左宗棠的历史功过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0分)23.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2分)材料一八七会议以后,中共以农村为工作重点,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1931年,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明确了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私有等规定,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到1948年秋,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新中国成立初期,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获得了翻身解放,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中国农村在1955年下半年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一一精编自《中国近现代支史纲要》(2018年版)3(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制度与社会变革的角度,对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建了一些原有的工业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