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化学选考首考的应对策略何小伟(浙江省淳安中学杭州淳安 311700)【摘要】:浙江省从2017届开始实施新高考改革制度,学生将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个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科作为选考科目取代原来的文综理综。
新高考背景下,无论是教学进度、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每个选考科目也都有两次考试机会,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高三上学期10月份和高三下学期4月份参加选考考试。
高三教学时间紧,任务重,高三10月份第一次参加选考(以下简称首考)尤为重要,对于首考取得较理想的成绩的科目,可以适当放手或完全放手,为其他科目的学习留出时间。
本文结合高三的教学经历以及三次的化学选考试卷,浅析化学选考首考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化学选考、化学首考1问题的提出新高考背景下,统一高考招生中,外语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每个考生都有2次考试机会,选考科目在平时进行,安排在每年的4月和10月。
两次考试机会打破了原来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那两次考试又该怎么去迎考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大难题。
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选择在高三上学期10月份以及高三下学期4月份参加选考,10月份第一次参加选考(简称首考)对于整个高三的学习和复习都是至关重要的,某一个科目考好了不仅心态上轻松很多,也能够拿出更多的时间去突破自己的弱势学科[1]。
化学选考试题由两部分组成,70分学业水平考试,涉及《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2014 版)规定的《化学 1》、《化学 2》、《化学反应原理》三个必修模块中的学考要求内容;30分加试涉及《化学 1》、《化学 2》、《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加试要求内容外加《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两个限定选修模块。
,化学考试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主要由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初步知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基本计算七个部分组成。
化学选考内容对比老高考并没有减少,但是要求在高三上学期10月份进行第一次选考,相当于以前三年的内容压缩到两年完成,这对高中化学的教学将带来很大的冲击,如何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高三10月份首考前完成哪些内容的学习或复习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首次参加选考,如何去应对,怎么样能在首次选考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笔者将通过对三次选考试题的分析,结合新高考以来高一到高三的教学经历,浅析化学选考首考的一些应对策略[2]。
2应对策略的研究应对策略将主要从选考试题的分析、教学策略、首考前的复习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2.1三次化学选考试题分析分析选考试题,有利于把握选考的方向,相对稳定的题型也有利于教学和复习中的有的放矢,化学选考试卷一共32题,学考29题,3道加试题,下表是三次试卷的知识点考察[3]:表1 三次选考试题的分析分析清楚选考试题知识点的考察,无论是对新课的学习还是首考前的复习,都指明了方向。
化学内容多,知识点分散,化学备考一直是一个“知识归纳整理”与“应试能力提高”的磨合过程。
知识归纳整理是提高应试能力的基础,提高应试能力是选考复习的最终目的。
而准确把握选考复习的方向性,又是高考取胜的有效法宝。
对照以上图表中的知识点分析:化学选考试题风格一直保持稳定的态势,稳中求变,使考生临场考试能感受到备考复习带来的成功欢乐!2.2教学策略高考改革力度空前,学生的学习更多依赖于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教师应全面布局,对照学科指导意见,科学安排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
2.2.1以学科指导意见为纲,指导教学新高考方案实施后,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对于化学学科教学就是最好的纲领性文件。
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仔细研究考试标准,注意区分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
教学时针对学生实际水平,难度控制适中,有些内容做到螺旋式上升,有些内容注意前后的整合。
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高一齐步走,高二分层走,高三分类走。
高一主要安排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针对全体学生,教学内容就是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注意与选考知识内容的过渡与衔接;高二根据学考、选考的不同要求,分层教学;高三更为复杂,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分类教学,选考化学的学生基础不一样,对于首考的期望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基础好,希望首考突破化学考出满意的成绩,有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弱,根据不同情况分层分类教学。
2.2.2教学时间安排与进度第一阶段:高一上学期到选考科目确定,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选考科目的选择与安排,学生高一各科认真学习,综合自己高一各科成绩,确定选考科目。
在第一阶段,完成化学必修模块中基本要求内容。
第二阶段:选考科目确定到第一次学考,一般安排在高二上学期10月份,选考化学按总体进度上必修模块中的发展要求内容,尤其注意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的衔接,如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学业水平考试在这一块非常简单,教学过程中适当侧重并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第三阶段:高二学考结束到高三第一次选考,该阶段完成必修模块中发展要求内容以及《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两个限定选修模块,并完成选考前第一轮复习,确保多数学生在第一次选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整个高二一年须完成《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三本书的学习,教学压力很大,教学上更应整合规划,统盘安排。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前完成新课的学习,高二下学期后半学期到高三10月份之前一轮复习。
教师立足于教材,结合选考试题,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才能在教学中减少盲目性,避免做无用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3复习策略新高考背景下化学选考一轮复习时间紧,不能像传统老高考一样按部就班,必须结合试题特点,分学考和选考两块。
学考70分,注重基础,30分注重能力的提升和高频考点的突破。
可能很多学校在高三10月份之前完成不了一轮复习,这就更要求复习之前统筹安排,分清考点主次,先后复习,各个击破。
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分析的一些复习策略。
2.3.1回归课本,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情境尽管三次选考试题难度依次增加,但是整个选考试题对于选考的同学来讲还是很常规,尤其是学考部分,多数题目取材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
第一轮的目的是巩固基础,也是复习的重点。
选考试题万变不离其宗,其命题点还是从课本知识点、能力考查点衍生而来的。
学考部分70分尤其注重基础,认真阅读、梳理教材,夯实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题型。
注重教材章、节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的揭示,形成知识结构和网络。
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复习时应以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一轮复习要突出重点、扫除盲点、加强弱点。
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以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
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要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2.3.2高频考点整理突破,倡导微专题重点复习通过前面对于三次选考试卷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选考试卷试题知识点比较固定,尤其体现在学考试题方面。
以2016年10月份选考试卷为例,第7题化学用语的考察,13题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14题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15、16两题有机物基础知识的考察,17题原电池原理……学考部分试题相对基础,在10月份首考之前,对照每个题目知识点,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复习,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以14题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微专题复习为例[4]。
首先理清楚知识点之间脉络关系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金属性金属性增强强弱比较非金属性非金属性减弱强弱比较图1 元素周期律知识脉络其次分析归类本专题常考考点:①微粒半径的比较②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比较,如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③结合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周期表的应用(金属、非金属分界线,过渡元素)。
最后通过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巩固,学生掌握本专题内容并能够拿到该题目的分数。
选考之前一轮复习时间紧,打造高效复习课堂,应倡导微专题复习,微专题复习更应体现在21-25五个有区分度的选择题上,如25题,常见离子的检验及共存问题,24题,定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2.3.3实验题重落实,抓规范选考化学实验题综合性强,是学生最怕、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2015年10月份硒化镉的制备,2016年4月份铁铝合金的分离及Fe3+浓度的测定,2016年10月份硝酸铜晶体的制备。
不管是物质性质探究、测定,还是物质的制备,都离不开实验仪器、基本操作的考察,如2015年10月冷凝管、抽滤,2016年4月分液、蒸馏,2016年10月滴液漏斗、蒸发浓缩,对于这一类知识点的考察,复习时结合实验仪器,让学生理解清楚每一种分离提纯的方法即可,尤其是抽滤(重点)。
不管是从三次选考卷子来看,还是平时的练习,实验题以新物质的制备为载体成为趋势,也是我们平时重点进行讲解和复习的内容,制备类实验题命题规律如图:图2 制备类实验题命题规律出现制备类实验题应该对学生来讲更加熟悉,根据它的命题规律,掌握实验题的答题规范。
首先认识常见的实验仪器及作用,其次能根据产品和杂质的性质、状态确定倾析、萃取、分液、过滤、蒸馏、结晶等分离操作,熟悉每一种分离操作的原理和要点,如过滤时沉淀的洗涤问题(为什么要洗涤、用什么洗涤、怎样洗涤、怎样证明已经洗涤干净),抽滤的注意事项,最后目标产物的分析,如纯度测定(通过滴定分析),产率计算。
理清整个制备工艺流程,就能够理解命题人的出题意图,答题时就能按照平时所讲的规范问题进行作答。
2.3.4有机学考抓基础,选考重转化有机化学知识在选考试题中占比较大,学考部分10分左右,选考部分第32题10分。
对于有机化学的考察也是非常清晰,学考部分简单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该部分内容对于选考同学来讲没有难度,落实《必修2》教材中基础知识即可,难点在于32题有机合成推断。
以2016年10月选考试题为例,5小问共10分,(1)选择,考察流程中相关物质的性质;(2)流程图中某一步转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3)流程图中某一物质的结构简式;(4)根据要求书写某一物质的同分异构体;(5)用流程图表示某一物质的合成路线。
通常学生做到三个加试题的时候时间比较紧张,而三个加试题又有难度,每一个加试题又相互独立,学生不妨可以从自己比较擅长的题目先入手。
从三次选考试卷来分析,有机还是相对来讲容易拿分,尤其是对于有机基础好的同学来讲容易拿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