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斯基摘要康定斯基的作品以抽象绘画最为经典。
通过点、线、面的运用,康定斯基在当中找到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绘画乐趣,并形成有别于人的理论体系。
其实,无论怎样的流派和风格,其形成的过程是时代意识、人文环境的综合体现。
在分析康定斯基的艺术中,我们找到属于他那段艺术史的依据。
同时,展望未来,康定斯基的理论继续在我们的设计中,发挥无穷的魅力和作用。
关键词:康定斯基,理性,绘画,设计点线面理论1866年12月4日一位著名的画家在出生了,他就是瓦西里·康定斯基。
康定斯基是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一,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
康定斯基出生在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受到完美的教育;中学时代,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是优秀的业余大提琴手和画家。
在莫斯科大学学过法律和经济,仍保持着对绘画的兴趣。
1889年到沃洛格达从事民族史与民俗学调查研究,广泛接触到俄罗斯民间绘画和装饰艺术,对它们的夸张的、非写实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色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3年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
三十岁的时候,为了学画,他抛掉了法律教授的职位。
来到了慕尼黑,在这里,他一下子就被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新艺术运动的气氛抓住了。
1900年慕尼黑美术学院毕业,成为职业画家。
1903年,他开始了欧洲及北非之行,并实地考察了各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状况,历时四载,从而加深了对欧洲文化的全面了解。
1908年,康定斯基定居慕尼黑,并开始了他的职业艺术生涯。
20世纪是艺术精神的“分析时代”。
在西方,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等流派的产生和更替波澜壮宽,而抽象主义是最能体现“分析时代”的精神。
20世纪的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出现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与社会发展的进程关系密切。
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使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促使人们用开放的态度对待艺术创新。
当时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然为全部目的的绘画信念。
在画家的作品中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反映,为了摆脱西方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这就出现了艺术精神“分析的时代”。
而抽象派的前身是超现实主义,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1909年,他加入德国表现派社团“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并担任首届主席。
次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关于抽象艺术的重要理论著作《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康定斯基把他当年在俄国求学时,头脑里盘旋的一些思想加以条理化,一个严肃的学生,总是要把很多时间用在艺术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上。
他在马奈的绘画中,第一次觉察到物体的非物质化问题,并且不断地吸引着他。
1914年他创作了第一幅抽象作品《即兴创作》。
这幅《即兴》,已多少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现了。
康定斯基是一个神学理论的信徒,其实他讲不清自己的理论。
但他相信,艺术在某些先验的意义上,能够纠正知识。
对这一点他似乎十分坚信。
他说:“艺术所赖以生存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复杂而又确切的,超然世外的运动。
这种运动能够转化为天真(Simplicity),这就是人的认识活动。
” 作品《即兴》 124×73厘米大,现藏德国慕尼黑国立美术馆。
康定斯基在第一次涉足于抽象之后,就再继续坚持这个方向,但在1912年的作品《带黑色的弓形, 154号》中,特定的主题和视觉的联想都消逝了。
这幅画中所显示的猛烈冲突的动势和紧张,是色彩和形状的互相冲突和紧张,犹如某种星际大战似线条的冲突和紧张。
康定斯基关于非客观物体的绘画或者没有实际主题的绘画正在萌芽。
这属于他早期的绘画,并渗透了印象主义和新艺术运动装饰的影子。
在作品中,他通过画面空间中,排列颤动的、急速的运动状色块,以抽象的图形讲述着故事内容。
由于康定斯基对科学及法律有强烈的兴趣,以及通过通神学神秘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他独特的点、线、面理论。
他写道:“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
”这充分体现他的感性思维是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思维没有离开过绘画创作的过程中。
到了1920年,是康定斯基生平的另一个主要阶段。
1921年,康定斯基返回德国,于1922年加入了包豪斯学院。
前几年,在俄国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下,他的绘画逐渐从自由抽象转向一种抽象的形式。
在继续以自由抽象的手法作画的同时,他开始在绘画创作中,运用点、线、面创作规则形状、直线或几何曲线的尝试。
由于当时几何抽象和构成主义的强烈影响,在绘画作品中,由自由形式变成了以规则、僵硬的线条、一些边缘轮廓分明的弯曲彩色形状。
尽管如此,绘画依然保持着剧烈的节奏感,保持非客观物体的形式。
强烈的节奏不再体现在情绪化的笔触与线条中,而是对形式的体现。
这段时期的作品与之前的相比,明显具有一种理性的成分。
这种变化,可以从1919、1920年、1923年的三幅画里看出来。
《灰色,第222号》几乎完全是自由的,非几何形的。
《白线,第232号》显示了一些有规则的形状、直线条和一些边缘轮廓分明的弯曲形状。
在《作品VIII》这幅画中,这一切便被有规则的坚硬轮廓所取代了。
哪怕在几何形体最僵硬的时期,他的绘画在结构上也是富有动势的,由三角形、圆形形成的点、面,以及不稳定的斜线,与几何线条形成对比,忽隐忽现地互相作用,理性的阐释架构着画面的一切。
康定斯基在《构图第九号》里,利用两个相同大小、一正一倒的三角形,以及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平行四边形组成画面,而这个平行四边形又被分为四个等型、更小的平行四边形。
这样就把整个画面的截开,建立了一种理性规整的数学模式。
在这个数学模式限定严格但色彩缤纷的背景中,有机的散布了一些各色各样像是疯狂起舞的小形体,有圆形、棋盘方块形、窄长的矩形和变形虫式的图案。
这种小形体充分运用了点、线、面的相互作用,恰当地安置在一定的位置上。
这些图案在整体上看,就是形状不一的点。
有自由形的小点,有规整的圆点、方点,通过对比,点也是面。
小方形在整个画面中是一个点,同时它本身也是面。
整个构图,通过对比充分体现了自由与约束。
背景有几个大的交替的竖直矩形、黑白色的棋盘格,这种抽象形式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恰如其分。
在大的几何图案上面,分解小而自由的形状,是他在绘画成熟时期中一直感兴趣的手法。
这其中的手法体现了康定斯基理性的点、线、面创作,在各自元素的配合下,展现出了协调、整一又富有情感。
1926年,康定斯基出版的《点、线到面》一书中,给组成作品要素的点、线、面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性地下了一个绝对的定义。
这个定义就是指一个要素对另一个要素,以及对整体的关系。
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以一种硬边的和设计性的抽象来表现他画面的各种主题和情绪。
康定斯基关于点的理论:点是“雄辩与沉默”。
何以理解这话?举例说,一个点在一个空白的画面上,它是“雄辩”着自己的存在;要是点的数量增加了,这时的点在画面上不再是“雄辩”,而是“沉默”。
点在数量上的改变,可以改变点的意向。
当然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改变会有这种变化,即便是点的大小、形状,同样使点的意向有所相应的改变。
点的数量、大小与形状可以改变,所引起的内在声音也随之改变。
如从颜色上说,把背景颜色与点的颜色进行对比或者调和,改变点的大小,所体现的意向也不一样。
几何学上的点是简洁的,绘画上的点在本质上是最简洁的形,通过绘画创作,点就有目的地激发人类的情感。
点是由于绘画工具表面最先的接触而形成的,通过这最初的接触,产生了最基础的面。
点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形状、方向、大小、位置、多少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点的外形是灵活的,有可视性,一旦物质化,点就必然被规定了大小、占据画面的位置。
也就是说:点可以扩展,并形成面。
康定斯基曾写道:“我用调色刀在画布上划成条状,画成点状的颜料,让它们尽可能自己表达出我要表达的东西。
”点不断积聚在面上,强调了点的发展过程。
而在这过程中,点本身就阐释出它特有的性质。
点只有张力而没有方向,无论是圆的点或者是方的点或者是其他形状的点,它的“张力”是向心的。
康定斯基在1926年创作的油画《圆之舞》,是体现点的代表作。
这幅画面由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圆点进行组合,叠置。
每个圆点、每块颜色既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又在相互的关系中制约与协调,给人感觉是画面构成了一曲主次分明的旋律。
根据点的特质,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点本身的变化,而引起了与它相关的其它元素的改变呢?还是由于点相关的其它元素变化了,而改变点本身的改变呢?对于这个问题,康定斯基认为这取决于技法的表现,以及构图的需要。
譬如说,在点的大小比例上的任何改变,它本身的“张力”就从中央扩展开,其结果就相对减弱了它的中心张力,这引起了与它相关元素的一种改变。
或者说,点的张力按它的形成方式挤向画面,点的中心张力就消失,其结果是点的消失了,新的实体——线出现了。
可以这样说,所有载体的艺术都离不开点的合理运用。
康定斯基关于线的理论:康定斯基以“温度”的角度来谈线条,他说垂直是“暖”,水平是“冷”,而斜线则根据其位置会呈现出暖或冷,对角线亦同。
而依相关位置配置特定元素时,可达到不同的效果。
如何理解康定斯基对线的阐述呢?线具有张力和方向,方向起着重要性的作用。
康定斯基认为只对线的张力进行考察,就区分不了水平线和垂直线。
水平线是一种在不同方向上延伸的冷基调,而垂直线是与水平线完全相反,所形成的是暖基调。
对角线则由于与垂直线、水平线所形成的倾向,决定了冷与暖程度相等的可能性。
线和面有一定的区别,举例子说吧:直线和曲线组成了一对最基本的对立线。
这是由于产生曲线和形成面貌的方式,不完全不存在直线的特点。
直线是面的全盘否定,曲线本身就是面的核心。
理论上来说:圆的规则变化是螺旋形——在量一定时,产生于内在的力要大于外在的力。
这样螺旋形就是一个匀速离轨的圆。
但对于绘画来说,螺旋形是一条线,而圆是一个面,几何学没有形成这种区别。
在画面上,线能界定各种形状,勾勒体积。
并且线条的各种变化取决于线变成力的多少,以及线的结合状态。
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方向等因素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形态、不同个性的形式感的视觉语言。
在我们生活中,垂直的线使人感到挺拔、坚强有力和方向感;水平的线使人感到平衡、宁静与安定;斜线使人感到发展、方向与动态感;曲线具有优美、流畅与节奏感。
直线给人以挺拔、平衡之感,斜线表现了不安与动感,而曲线给人优美的感觉。
而康定斯基对于线的理解是以“力”和“温度”来谈线条,虽然这是属于感性的理论,然而通过对线在几何学和绘画美学的分析比较,他对线的理解更彰显理性的。
康定斯基关于面的理论:康定斯基所理解的画面是点、线等元素与整个画面建立的关系,不仅只是说单单的外形所形成的面。
当视线被画面元素引导向上时,其效果是“自由的”与“轻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