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类资料统计描述

分类资料统计描述

被标化组 年龄组 人口数 1 2 3 ┇ I ┇ k 合计 n1 n2 n3 ┇ ni ┇ nk n 死亡数 r1 r2 r3 ┇ ri ┇ rk r 死亡率 p1 P2 p3 ┇ Pi ┇ pk p 人口数 N1 N2 N3 ┇ Ni ┇ Nk N 死亡数 R1 R2 R3 ┇ Ri ┇ Rk R 死亡率 P1 P2 P3 ┇ Pi ┇ Pk P 标准组
相对比
概念:简称比(ratio),是两个有关联的指标的比值,用以说明 一个指标是另一指标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甲指标 相对比 (或× 100%) 乙指标
• 分类: 关系指标:有关的非同类事物指标之比,如医护人员数与 病床数之比 对比指标:同类事物两个指标之比,如出生性别比
例5.4 为了解新生儿的锌的营养状况,分别测量某
34.4
N i p2i
(6)=(2) (5) 20 40
200(N )
60( Ni pi )
60( Ni pi )
新疗法组的标准化病死率 p1
60 100% 30.0% 200 60 100% 30.0% 200
一般疗法组的标准化病死率 p2
甲、乙两地各年龄组人口数和死亡率(‰)
用直接法计算标准化死亡率(‰)
年龄组 (岁) 0 5 20 40 60 合计 标准人口 构成比 (Ni/N) 0.141 0.188 0.543 0.104 0.024 1.0000 甲 地 原死亡率 pi 57.2 3.6 5.3 12.1 40.0 16.19 分配 死亡率 (Ni/N)pi 8.07 0.68 2.88 1.26 0.96 13.85 (p’) 乙 地 原死亡率 pi 72.9 4.6 7.2 14.2 46.0 13.90 分配 死亡率 (Ni/N)pi 10.28 0.86 3.91 1.48 1.10 17.63 (p’)
计算公式:
r p P P SMR ni Pi
标准化死亡比(SMR)
SMR是观察人群死亡率与总人群(参照人群)相比
较的指标。
计算: SMR=实际死亡数/期望死亡数=D/E
期望死亡数:假定研究人群的年龄别死亡率与标
准的年龄别死亡率一样,理论上的死亡人数。
例5.8
已知某地2000年恶性肿瘤死亡总数23人,以
患者56例,占27%。据此,该研究者认为男性
肺不张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3. 不能用构成比的动态分析代替率的动态分析 案例3
某单位于1993年对1191名全体职工进行冠心病普 查,按年龄、职业分组统计如下表。作者认为:该单 位干部、工人的冠心病发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发病率高峰都在40 ~ 50岁组,这与其它资料的结果不 符。你同意上述分析吗?说明理由。
分类资料统计描述
张菊英
主要内容

常用相对数及其应用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动态数列及其应用
率的标准化
复习
• 变量的两种类型
定量变量 定性变量
• 统计分析的内容 统计描述 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相对数
概念:两个有关的数据或指标之比。 例:甲小学有534人,乙小学为313人, 经检查发 现, 甲学校患龋齿者57人, 乙学校33人,
甲 地 年龄组 人口数 0 5 20 40 60 合计 9300 12200 19000 7600 1900 50000 死亡率 57.2 3.6 5.3 12.1 40.0 16.2 人口数 4800 6600 35300 2800 500 50000 死亡率 72.9 4.6 7.2 14.2 46.0 13.9 乙 地

两比较组的内部构成应相同或相近。
表*.*
病型 治疗人数 普通型 重型 合 计 75 35 110 新疗法
两种疗法治疗某病的病死率
一般疗法 病死率(%) 20.0 40.0 26.4 治疗人数 25 65 90 死亡人数 5 26 31 病死率(%) 20.0 40.0 34.4
死亡人数 15 14 29
速率
观察时段内某现象的发生数 速率 k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人时数
* 式中k为比例基数,常取100、1000‰和100000/10万等。
特点:包含时间因素、有量纲、取值在[0,+∞)
常见速率指标:年发病率、发病密度、肝癌患者5年
生存率
例5.2
在一项随访研究中,对125人追踪随访了2
年,结果有2人发生了死亡,试求其年死亡率
案例4
表**某市1980年和1990年五种传染病发病情况
1980 年 病种 病例数 3604 1203 698 890 902 7297 构成比(%) 49.39 16.49 9.56 12.20 12.36 100.00 病例数 2032 1143 542 767 875 5359 1990 年 构成比(%) 37.92 21.33 10.11 14.31 16.33 100.00
儿科
合计
418
2826
14.79
100.00
表 3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 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涉及的器官、 系统 皮肤及附件损害 消化系统反应 神经精神系统反应 心血管系统反应 呼吸系统反应 全身反应 其他反应 过敏样反应 主要临床表现 皮疹、 荨麻疹、 静脉炎 恶心、 呕吐、 腹痛 头昏、 头痛、 肌肉抖动 心慌、 心悸、 胸闷 呼吸困难、 咳嗽、 打喷嚏 发热、 寒战 口苦、 局部红肿 大汗、 皮肤红肿 例次 182 75 31 9 21 52 25 6 构成比( %) 45. 39 18. 70 7. 73 2. 24 5. 24 12. 97 6. 23 1. 50
例5.1
为研究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某医生收集了
2003-2005年286例住院肺癌患者的吸烟史,吸烟 的肺癌患者有166例,而同时期同年龄段的1855
名肺癌患者中,吸烟的有407例。试计算该资料中
肺癌患者与非肺癌患者的吸烟率。
肺癌患者吸烟率=166/286×100%=58.04% 非肺癌患者吸烟率=407/1855×100%=21.94%
5. 相对数进行比较应注意可比性
(1)观察对象是否同质,研究方法是否相同,观察时 间是否相等,以及地区、周围环境、风俗习惯和经济 条件是否一致或相近等等。 (2)对比不同时期资料应注意客观条件是否相同 (3)观察对象重要属性的分布是否相同
6. 比较样本率或构成比需作假设检验
动态数列及其应用
• 概念:动态数列(dynamic series)是一系列按时间顺序排
表 5.8 直接法计算两种疗法的标准化病死率(%) 病型 标准人口数 病死率 新疗法 预期病死数 病死率 一般疗法 预期病死数
Ni
(1) 普通型 重型 合 计 (2) 100 100
p1i
(3) 20.0 40.0
26.4
Ni p1i
(4)=(2) (3) 20 40
p2i
(5) 20.0 40.0
标准人口的选择
标准人口构成应以所在地区如某市、某县
的年龄别人口构成作为标准,若不可行也可用
两组各年龄别人口合计的构成比代之。
两个行政区域资料的比较中,如两个县、
两个市、两个省的比较中,常以全国人口作为 标准人口。
间接标化法
适用条件:已知被标化组人群年龄别人口数、
总死亡数,以及标准组的年龄别死亡率
11
构成比
概念: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或分布, 常用百分数表示。
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 构成比 100%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总数
特点:总体内各组构成比的总和应为1或者100%; 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构成比之间呈此消彼长。
例5.3
某医院2003年各科室收治住院患者的构成情况 科别 内科 外科 妇科 病例数 850 1133 425 构成比(%) 30.08 40.09 15.04
逐年 (5) — 23481 425 4113
(1) 1999 2000 2001 2002
(2 ) a0 a1 a2 a3
(3) 26694 50175 50600 54713
两个率或构成比的对比应注意可比性

试验组和对照组除研究因素外,其余重要的
非处理因素,如观察对象、研究方法、观察
时间、地区和民族等因素应相同或相近。
表** 不同职业的各年龄(岁)组冠心病发病率比较
职业 40~ 病人数 干部 工人 合计 21 12 33 % 60.0 70.6 63.5 50~ 病人数 9 4 13 % 25.7 23.5 25.0 60~70 病人数 5 1 6 % 14.3 5.9 11.5 病人数 合计 35 17 52
某地区1999-2002住院患者数发展动态
绝对增长量 发展速度 定基 比 (6) — 1.88 1.90 2.05 环比 (7) — 1.88 1.01 1.08 增长速度 定基 (8) — 0.88 0.90 1.05 环比 (9) — 0.88 0.01 0.08
年份
符号
患者数
累计 (4) — 23481 23906 28019
标准化法
基本思想
– 采用统一的标准构成,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 使算得的标准化率具有可比性。
标准化法
– 直接法 – 间接法
直接标化法
适用条件:已知被标化组的死亡率 已知标准组年龄别人口数:
N p
i
pi
N
Ni 已知标准组年龄别人口构成比: p ( N ) pi
计算标准化率的数据符号
年死亡率=2/(125×2)×100%=0.8%
• 率是两个数值的比,作为分子和分母的两 个数值的内涵决定了所计算出来率的含义, 如死亡率、发病率、病死率等。
10
• 在一篇报道多器官衰竭者监护效果的文章 中有如下描述:“累及2个器官的20例,死 亡8例,死亡率为40%;累及3个器官的10 例,死亡9例,死亡率9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