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_学生心理(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
第二章_学生心理(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
•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2-7岁 (1)泛灵论,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2)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有相同 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3)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B,不知道B<A。 (4)未掌握守恒。掌握守恒是指不论事物的形 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其本质是不变的。
•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 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 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 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 自我抑制的决心"。
•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 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 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 限制"。
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四个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 高级意识系统;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 接、越减缩,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 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 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潜在水平) 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现有水平)之间的差异。
• 皮亚杰的理论缺陷: • 1、对儿童认知水平的估计不足。 • 2、对个阶段的年龄划分也有绝对化的倾 向。 • 新皮亚杰理论
二、维果斯基(Lev S.Vygotsky,1896— 1934)的发展观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将人的心理机能区分为 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 理机能两类。 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 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 构即为工具。
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 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 熟练技能和智慧。"
• 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 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 性的能力。”
•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 埃里克森把智慧定义为:“以超然的态 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案例二
• 开学第一周,琼斯先生试图教授一年级 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 “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 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样举起右 手吗?”
• 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是左手。
案例三
• 刘易斯女士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 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在班上 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 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将不能参加野营活 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 住院。这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 母亲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有完 成。刘易斯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 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因为她的妈妈病了。
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 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就其原因而言:社会文化历史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 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运用符号这一中介环节 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心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 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 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第二章 学生心理
主讲教师:郭启华教授 安庆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E-mail: qihuag@
案例一
由于阿姨冲奶粉没有调匀,孩子又她又不敢告诉老师, 等其他小朋友喝好了,把杯子放回箩筐让阿姨洗,老师 又忙着照顾其他孩子回教室时,她悄悄地把杯子连同里 面的奶放到箩筐,被老师发现箩筐的杯子里有未喝干净 的奶,逐一询问小朋友时,她也说喝完了,最后老师对 全体孩子说要拨110,让警察叔叔来查,警察叔叔本 领很大的,一查就能查 出来时,孩子给吓得哭 出来了。
【惊天大案】
• 2011年4月14日,辽宁省鞍山市宁远镇 二台子村发生一起特大杀人案,犯罪嫌 疑人周宇新在自己开办的大众浴池和洗 车店内,将包括他妻子、儿子在内的家 人和店员共计10人全部杀死。
【心理原因分析】
• “不幸的童年经历,让周宇新形成了多重人格:一 种是长期压抑的仇恨,不断地放大现实的仇恨; 一种是患难亲情,将亲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只感受到情感,而忽略对生命的尊重。”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过 程,是积极适应环境,是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 例:儿童敲击小物体图式,拿到积木,鸡蛋。 同化(assimilation) 适应 顺应(accomodation) 认知结构发展:图式(schemes)---不平衡---不断 达到平衡(equilibrium)。涉及图式(scheme)、同 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3岁至6岁
自信 能力和智慧 自我认同 亲近他人 关心他人 满足感
无价值观 缺乏能力感 不确定感 泛爱(滥爱) 过分自我专注 自私自利 沉溺于自身之中 失望
6岁至12岁 勤奋——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 青年期 12-18岁 成年早期 18-30岁 成年中期 30-60岁 成年晚期 60岁以后 同一性——角色混乱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 亲密——孤独 Intimacy vs Isolation 繁殖——停滞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完善感——失望感 Ego Integrity vs Despair
4、皮亚杰理论的教育意义
1) 确认儿童心智成长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既非遗传决定论也非环境决定论,儿童的自发主动与外 界交往) 2)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普遍性 (四个阶段依次发展,只有顺进不会逆转,超越阶段的教学 没有作用) 3)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 (阶段内年龄跨度大,承认儿童的个体差异.对同年龄儿童 分班教学就有问题了) 4)发展先于学习 (其实就是不要犯揠苗助长的错误)
《海上钢琴师》
• 电影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1900年的第一天,邮轮 弗吉尼亚号上,工人丹尼在头等舱的钢琴旁发现了一 个被遗弃的新生儿。丹尼不顾他人的嘲笑,独自抚养 该婴儿,并取名为“1900”,随着弗吉尼亚号往返靠泊 于各个码头而逐渐长大。然而不久,丹尼在一次意外 事件中丧生。奇迹出现了,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 优美的海上琴声所惊醒,循着琴声,居然是无师自通 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演奏。从此,1900开始了在海上 弹奏钢琴的旅程,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至的旅客。 期间,1900邂逅了麦克斯和一名清秀动人的女孩,他 们的出现,使得1900的内心开始波动,他燃起了欲踏 足陆地的冲动。然而1900顾虑于自己在陆地上没有出 生证明,没有生日,没有身份,就好像这个人从来没 出生过一样,所以最众他没有离开船。他生于船,长 于传,死于船。
•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0-2岁
• • • • 借助直接的感知和运动来认识外界; 缺乏语言和符号为事物命名的能力; 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 反射性行为—目标指向行为。
感知运动阶段
• 当某一客体从 儿童视野中消 失时,儿童知 道该客体并非 不存在了。 9-12个月 客体永久性建立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 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 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或创造 新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 平衡:是主体的发展趋向,主体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 衡;这种平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皮 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0-2岁 •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7- 11岁 •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11- 16岁
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第二节 学生的情感与个性
• 一、埃里克森 (E.H.Erikson 1902-1994 ) 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 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 1950年发表他最重要的著作 《儿童期与社会》,描绘了 有关人生的八个阶段。这是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
一、埃里克森(E.H.Erikson)的社会 化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 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 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这里的 动作或活动是指外部动作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 图式最初来自遗传,是一些先天性的无条件反 射,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丰富 起来。图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 应两种形式进行的。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 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 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教育 教学的最佳期限也就是儿童最容易接受有 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 • • • 1、支架式教学 2、教学时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3、合作学习 4、情境教学
• 但是全班同学都不乐意,他们说:“规 则就是这么定的。她没有交作业,所以 不能参加野营。”
案例四 武汉“全陪”老师,三年教室办 公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 皮亚杰(Jean Piage,1896-1980) 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 发生认识论创始 人。 对于儿童各类概 念以及知识形成 的过程和发展进 行多学科的深入 研究。
年龄阶段
出生至1岁 1岁至3岁
特定危机
信任——不信任
Basic Trust vs Basic Mis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