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大纲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统计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代码4140222二、课程名称1、中文名:统计学2、英文名:Statistics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统计与统计学院统计系四、关于本教学大纲的说明1、适用专业(层次):大学本科2、总学时与总学分:5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统计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商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通过的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和公司、企业的经营及决策,还是科学研究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
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军事等所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为经济管理统计提供统计调查、资料整理汇总和统计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2)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专门知识,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3)为学习其它经济、管理课程和从事经济研究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4)学生能运用有关软件对理论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部分方法进行实现,同时完成上机实验题目。
4、先行、后续课程:(1)、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2)、后续课程:第一类: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课,包括企业经济统计、国民经济统计学、金融统计学等。
第二类:是统计方法的深化提高课,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方法专题等。
5、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比例:(1)、考试方式:理论部分通过教考分离进行闭卷考试(120分钟),实验部分通过上机考试或学生以小组形式撰写调查分析报告(2)、成绩构成比例:平时成绩︰卷面成绩=30︰70。
五、纲目(理论部分)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1、能够正确理解“统计”的意义、研究对象、方法、特点。
2、了解统计发展的简史及主要学派。
3、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2、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算术学派”的简介二、“国势学派”的简介三、两派之争的结束四、“数理统计学派”的简介:五、“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简介§2统计学的性质与特点一、“统计”一词的三种含义二、统计的功能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的特点四、统计工作的过程五、统计学的性质§3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统计工作过程一、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二、统计工作过程§4、统计学的几个基本范畴一、总体与总体单位(一)、总体的概念(二)、总体单位的概念二、标志与指标(一)标志的概念(二)标志的分类(三)指标的概念(四)指标的分类1.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2.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五)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关系。
(六)指标体系的概念与种类三、变量与数据(一)变量变量的概念,变量的分类(二)数据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教学目的]:1、学会制定调查方案2、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条件。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统计调查方案一、统计调查的意义与要求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2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一、统计调查方式二、我国统计调查体系第三章数据整理与显示[教学目的]1、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2、准确应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显示统计数据的数量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统计数据的处理流程和各种方法。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统计整理与分组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一)、统计整理的意义(二)、数据整理的内容:(三)、数据整理的程序二、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与种类:1、概念2、统计分组的原则3、统计分组的种类(1)、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2)、按分组标志性质的不同,分为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
(3)、按分组的作用和任务不同,分为类型分组、结构分组和分析分组。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1、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2、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1)、分组时各组数量界限的确定必须能反映事物质的差别。
(2)、根据被研究的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采用适当的分组形式,确定相应的组距、组限。
①分组的形式如下:单项式分组组距式分组②组距分组的组限确定:“上限不在内”原则③分组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全距、组距、组数、组限、组中值、开口组与闭口组§2分配数列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一)、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所有的单位按某一标志进行归类排列。
可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二)、分布数列的两个要素:一是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二是各组所出现的单位数,即频数,亦称次数(一般用f来表示)。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三、累计频数与累计频率:(一)、向上累计:由标志值小的方向向标志值大的方向累计。
(二)、向下累计:由标志值大的方向向标志值小的方向累计。
四、频数分布的类型:钟型分布、U型分布、J型分布。
§3统计表一、统计表的作用(一)、统计表的定义和结构(二)、统计表的分类:(三)、统计表的设计要求:1、统计表式设计应注意的事项:2、统计表内容设计应注意的事项:二、统计图常用的图形有三种:直方图、折线图、茎叶图、曲线图。
第四章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总量指标的概念、分类与计量单位2、熟练掌握各种相对指标的特点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时点指标与时期指标2、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意义和种类(一)、意义(二)、总量指标的种类: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时间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概念(2)、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二、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一)、实物单位(二)、价值单位(三)、劳动单位§2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一)、概念及意义(二)、相对指标的计量单位1、无名数2、有名数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一)、结构相对指标:(二)、比例相对数(三)、比较相对数(四)、动态相对数(五)、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1、计划数为绝对数2、计划数为相对数3、对较长时期的计划进行检查分两种方法:(1)、水平法(2)、累计法4、计划执行进度的检查:(六)、强度相对指标:1、强度相对指标的概念2、计算强度相对指标的意义:3、强度相对指标有正、逆指标之分:(1)、正指标(2)、逆指标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原则:(一)、可比性原则(二)、对指标和总量指标结合应用的原则(增长1%的绝对值)(三)、相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的结合应用第五章分布的数值特征[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各种平均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2、理解标志变异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算术平均数的判断及计算2、标准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平均指标(静态平均数)一、平均指标的概念及作用(一)、概念(二)、统计平均数的作用(三)、强度相对数与平均数的区别:二、平均数的种类及计算:(一)、数值平均数1、简单算术平均数2、加权算术平均数(1)、单项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2)、组距式数列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3)、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4)、权数的概念(5)、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①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总和等于零。
②各个变量值与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总和为最小值。
3、调和算术平均数:(1)、概念(2)、计算公式(3)、加权平均数与调和平均数应用的条件:①加权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子的情况下。
即总体标志总量未知。
②调和算术平均数一般用在未知分母的情况下。
即总体单位数未知。
4、由平均指标或相对指标计算平均数5、几何平均数6、常用的数值平均数的一般数量关系(二)位置平均数:1、概念2、计算方法:位置平均数有两种:众数(M o)、中位数(M e)。
(1)、众数①由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②由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2)、中位数①未分组的原始资料②由已分组资料确定中位数(三)、中位数、众数与算术平均数的关系:三、应用平均指标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应注意的两个原则:(一)、平均指标只能应用于同质总体。
(二)、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
§2标志变异指标一、概念二、作用三、标志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算(一)、全距(二)、平均差(三)、标准差:四、属性总体的概念和特征值的计算:(一)、概念:(二)、属性总体特征值的计算五、变异系数(一)、概念(二)、作用(三)、计算公式第六章时间数列[教学目的]:1、明确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和编制原则;2、熟练掌握时间数列各种水平和速度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3、了解时间数列的因素分解分析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1、各种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2、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的测定方法。
[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教学§1时间序列的概念及编制原则一、时间数列的概念及种类(一)、概念(二)、时间序列的种类二、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2时间数列的水平分析指标一、发展水平二、序时平均数:(一)概念(二)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相同点(三)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的区别(四)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绝对数时间数列:(1)时期数列(2)时点数列Ⅰ、间断相等(首末折半法)Ⅱ、间断不相等2、相对数、平均数时间数列三、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一)1、逐期增长量2、累计增长量3、年距增长量(二)平均增长量1、概念2、计算公式:§3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一、(1)概念(二)计算公式(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四)年距发展速度二、增长速度(一)概念(二)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三)应用速度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四)增长1%绝对值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一)概念(二)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两种方法:1、水平法(几何平均法)2、累计法(方程式法)3、水平法与累计法的侧重点不同§4时间数列的分解分析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和分析模型(一)、时间数列的构成因素1、长期趋势(SecularTrend)2、季节变动(SeasonarFluctuation)3、循环变动(CyclicalVariation)4、不规则变动(IrregularVariation)(二)、时间数列分析模型(三)、时间数列分解分析的作用二、长期趋势的测定(一)时距扩大法(二)、移动平均法(三)、趋势模型法1、概念2、建立趋势方程的主要步骤3、最小二乘法的中心思想4、线性趋势模型(直线趋势方程)三、季节变动的测定方法1、直接平均法2、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