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电泳
1、所有病人均留取新鲜晨尿送检。
2、检测方法:尿蛋白电泳方法均同于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尿蛋白定性采用磺基水杨酸法。
3、根据正常人血清醋纤膜电泳分离出来的区带来对照分析尿蛋白电泳区带。
血清蛋白电泳可分为A(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条区带,根据尿蛋白电泳所出现的蛋白区带的位置,也可分别给定为以上5条区带,电泳薄膜上仅出现A、α1、β带称选择性蛋白尿,电泳薄膜上除有A、α1、β带外,还出现α2带者或A、α1、α2、β、γ等5条带均显示的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蛋白定性根据形成的浑浊度以“+”表示蛋白含量的多少。
结果:肾炎组以中量蛋白尿为主,呈选择性。
定性多为“+~++”.
肾综组以大量蛋白尿为主,呈高选择性。
定性多为“++~+++”
肾衰组:初期以中~大量蛋白尿主国,呈非选择性。
终末期肾衰因肾小球大部分已毁坏,尿蛋白反而减少,甚至为阴性。
为选择性蛋白尿,定性为“-~+”
讨论:正常健康人,每24h尿中只有80-150mg蛋白排除体外,用磺基水杨酸尿蛋白定性检查法不可检出,尿蛋白电泳无区带显示,30例健康人尿蛋白定性均为阴性,尿蛋白电泳无区带显示,由结果出可以看出,随着肾小球基底膜损害不断加重,尿中排汇的蛋白量不断增加。
然而终末期肾衰患者肾小球绝大部分已毁坏,尿蛋白反而减少,说明尿蛋白含量的多少不一定能完全反映肾脏损害程度。
在这三组病例中显示尿蛋白电泳的选择性,肾综组高于肾炎组高于肾衰组,尿蛋白由选择性变为非选择性,终末期肾衰尿蛋白减少或无尿蛋白,当肾小球受到免疫反应损害后,肾小球基底膜滤孔变大,使肾小球对血浆蛋白的通透性增加,在疾病早期只有20万以下的小分子蛋白透过而排泄于尿中,这种蛋白尿称为“选择性蛋白尿”,病变进一步加重时,基底膜滤孔进一步增大,致使大、中分子的蛋白质也能滤出,即血浆中的所有蛋白质均无选择性的滤到尿中,称“非选择性蛋白尿”。
此尿蛋白的选择性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变化,我们认为利用尿蛋白电泳确定是否选择性蛋白尿有助于临床了解肾脏的损害程度,有助于对肾脏疾患的分类、治疗及判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