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词缀“头”
摘要:
关键词:
一、汉语词缀“头”产生的时间。
语言学界对“头”缀一直比较关注,对于它的讨论也较多,但是较之“子”缀和“儿”缀,对“头“缀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关于“头”缀的产生时间问题,语言学界的学者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却一直都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较有影响的大致有以下几说:
1、晋代说。
持此说的主要有杨伯竣、何乐士、周法高、太田辰夫等。
2、六朝说。
王力认为“词尾‘头’字的产生,应该是在六朝”。
3、汉代说。
向熹认为放在方位词“东、南、西、北、上、下、前、后、顶、尾”等后面表示方位的“头”是汉代出现、六朝普遍应用的,而“附于表示时间的名词后面用以表示时间的‘头’大致始于唐。
”
二、近代汉语词缀“头”的结构
(一)两汉时期的词缀“头”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东汉时期“头”的用法。
东汉时期“头”的用例明显多于前面任何一个朝代,虽然“头”作为词缀的用法还不够广泛,但是己经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后缀“头”的用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用于方位词后,表示方位。
东汉译经中已可见到“上头”“前头”“后头”:
(1)上头为心,中央为意,后头为识。
(东汉安世高译《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2)与比丘僧相随,最在前头。
(东汉支娄迎截译《道行般若经))) 在东汉的训话学专著《释名》里也出现了“下头”一词:
(3)矛,冒也,刃下冒矜也。
下头日“蹲”,蹲入地也。
(释名·释兵》)
东汉已经出现了“里头”一词:
(4)其后饮醉形坏,但得老狗,便朴杀之,推问里头沽酒家狗。
(《风俗通义·怪神第九》)
在东晋袁宏关于东汉史的著作《后汉纪》中,也出现了“里头”:父怒之,又庐于里~大,晨昏不废。
(《后汉孝章皇帝纪上卷第十一》)
《后汉纪》中出现的“里头”应该可以为“里头”一词出现在东汉提供佐证。
2、用于事物名词之后,表示事物。
(1)第三止何以故在鼻头?(东汉安世高译《大安般守意经》) (2)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
(《伤寒论·上篇》)。
(3)绢头,绢,钞也,钞发使上从也。
或曰‘违亘丛了,,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
(《释名·释首饰》)
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鼻头”一词的出现,但是很少有学者注意到“指头”“绢头”等的出现。
很明显,这些词中的“头”已经失去了实在的意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词缀了。
这些词语的出现,更有力的证明了“头”在东汉时己经虚化成词缀了。
3、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时间。
东汉佛经“初头、后头”,有表示时间先后的意思。
如:
初头意后头意是两意无有对。
(东汉支娄迩截译《道行般若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头”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词+头”这种形式的词语已经出现的非常之多。
有的“名词+头”结构中的“头”是用作名词后缀,但是也有一些不是后缀。
1、用于方位词后,表示方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头”结合的词根越来越多,六朝文献中可
见“东头”“西头”“南头”“北头。
(1)君北堂内,脚在壁外。
酉呈笠,有两死男子,一男持矛,一男持弓箭,头在壁(《三国志·魏书二十九》)
(2)六月癸未,月掩房鱼二生第二星,甲申,月掩箕韭玉第一星。
(《魏书·天象志二》)
(3)三间瓦屋,士龙住.奎~选-,士衡住酉呈长。
(《世说新语·赏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