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一《大禹治水》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16 大禹治水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
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4)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
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
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继续细读课文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尽)“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板书:挖通劈开)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检查扩词:治()()()久()(理()()()伟()(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
(2)注意“入”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农:有()画,第五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房:有()画,第四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给父母讲一讲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板书:30 大禹治水走遍吃尽挖通劈开制服洪水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代代相传9大禹治水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徐留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初步树立防灾意识。
2、初步了解水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大禹治水”等故事,懂得应对水灾要掌握规律,科学治理,感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抵御水灾的智慧和力量。
4、了解我国防治水灾的措施,学会一些预防和应对水灾的生存技能。
教学重点:了解水灾的危害,学会一些预防和应对水灾的生存技能。
活动一:谈话导入,初步了解自然灾害及其水灾带来的危害1、人类自有史以来,在不断地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也不断地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吗?(出示图片)2、我国地大物博,河流众多,还有曲折漫长的海岸线,水灾也就成了比较常见的灾害之一。
(播放视频)边看边想,水灾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危害?(出示图片)3、水灾又给人们带来什么巨大损失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组数据。
1998年夏,全国共有29个省发生水灾,受灾面积6.14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6亿元。
xx年夏,北京发生大暴雨,死亡37人,失踪7人,受灾121所,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
??4、从你们的眼神中,我看到了震惊。
我随机来采访几位同学,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吗?(预设:水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关于水灾,你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吗?(预设:人们有没有办法治理水灾呢?)活动二:追溯历史,了解从古至今人类治理水灾的方法1、面对如此残酷的水灾,人们到底有没有办法治理水灾?有,当然有!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对水灾有着充分的研究和认识。
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在这一方面可是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我们先来看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出示课题。
2、播放“大禹治水”的视频,边看边想:大禹的父亲未能治平水患,而大禹却成功了,他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板书:掌握规律科学治理)3、除了上古时代的大禹,后世历史上成功治理水灾的事例也层出不穷。
为什么都江堰被称为伟大的水利工程?4、这是什么地方?(出示图片:都江堰)都江堰是唐代李冰父子成功治理岷江灾害的水利工程。
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重点介绍(出示图片):都江堰通过一个神奇的“宝瓶口”,将岷江水分流,一支用来航运,一支用来灌溉,既消除了水患,又灌溉了田地,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5、小结:李冰也是治理洪涝灾害的典范,难怪著名作家余秋雨会说:李冰除害兴利,变水患为水利,使得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
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 __。
你们还知道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这里可以让学生说说其它水利工程)6、这些水里工程体现了我国人民治理洪涝灾害的智慧和能力。
大禹治理黄河,李冰治理岷江均获得成功,??除了方法的正确,还靠的是什么?(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品质)7、古代人民和自然抗争,改造自然的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永不屈服的精神,它们也像滔滔江水一样绵延不绝。
欣赏1998年 __抗洪救灾团结一心的视频。
看了这段视频,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和我们大家分享吗?(人定胜天)活动三:联系实际,初步学会一些正确有效应对水灾的方法1、情境辨析:今年7月,北京遭遇了十年难见的大暴雨,当时市民们的避险情况如图上所描绘的那样,你认为他们逃生的行为对吗?(四种情况:躲在车里,爬到屋顶及大树上,乘自制木筏,用旧毛毯堵塞缝隙)为什么?(小组合作讨论)2、我们生活的浦东却四面环水,东临东海,南靠杭州湾,北连长江,我们的母亲河黄浦江则从西川流而过(出示浦东地图),有很大的水灾隐患。
我们也会经常碰到暴雨,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哪些预防和保护措施?(收看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情况带好雨具)3、上海城市化建设比较完善,防治水灾的设备设施也是比较健全的,但是我们还是要防患于未然,防治水灾的意识不可无。
你觉得我们还应该怎么做?(保持下水道畅通、环保意识、设计防治水灾的预案、防治水灾的演习、学会游泳)4、同学们,我们遇到水灾要保持镇静,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环境,不同场合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生存和希望。
(板书:积极应对减少损失)1、齐读儿歌: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呆不得。
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栓救命绳。
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活动四:谈话,深化感悟1、自然灾害是可怕的,它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痛苦和不幸。
但如果我们能了解它,找到防护的办法,就能有效的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点。
2、揭板书课题:9,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九课:大禹治水。
作业设计面对生活中其它的自然灾害,如地震、高温、台风??发生时,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
9 大禹治水掌握规律科学治理积极应对减少损失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大禹一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情景。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大禹怎样不辞辛苦,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服洪水为民造福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词。
⑴多媒体出示: 滔滔制服千辛万苦无家可归察看安定千山万水代代相传⑵指名读,齐读。
⑶指名学生用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2、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一样读得很棒。
二、学习课文过渡: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禹为什么要治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师:(板书禹,齐读)禹是古代一位英雄的名字。
(写大)为什么称他为大禹呢?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吗?师:说得对,大禹是人们对禹的尊称。
板书治水,齐读课题。
㈠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禹为什么要治水呢?2、提问,讨论。
(1)让我们看一看当时洪水泛滥的情景吧!(2)大家,刚才从画面上看到的洪水怎样?滔滔的洪水来了,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大水淹没了农田,意味着什么?大水把人们的房子也冲毁了,这又意味着什么?人们没有家住,就叫(3)师: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人们只好到处流浪,过着痛苦的生活。
看到这滔滔的洪水使老百姓无家可归,你的心情怎么样?该怎么读,自己先练练吧!(自读、指名读)师: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㈡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传说,人们为了避开洪水,把家安在山洞里,像野兽一样的生活;为了避开洪水,人们把家安在大树上,像猴子一样爬上爬下,生活可苦啦。
禹看到这么许多的老百姓无家可归,他怎么想。
这个决心下得好!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他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呢?1、自由朗读。
2、提问,讨论。
(1)禹先做了什么?(2)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要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都数不清。
谁来读好这个词。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3)这么多困难,都能被禹克服。
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前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还在后面呢。
禹又做了什么?指名读3、引导探究。
(1)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它们是真正的九吗?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