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价值与课程定位[摘要]“大学语文”的价值和课程定位始终是高等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
文章分析了当前人们对“大学语文”的各种认识,阐述了“大学语文”的价值和定位,并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大学语文价值课程定位《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这是继1978年由当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等倡议在国内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后,以国家发展规划的形式,对大学开设语文课的再一次强调。
在大学开设语文课,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大学语文”的价值和课程定位。
近年来,许多学者及相关人士纷纷强调大学教育应重视语文课。
概括起来看,大致有三类较有代表性的意见:一是从实用技能的角度分析,认为现今大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较差。
由于学生平时读书较少,写作水平相对下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要加强语文素质的培养。
二是从文学性的角度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取向受急功近利的影响,普遍呈低俗化趋势,需要通过经典教育来弥补不足。
三是从公民教育的角度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问题,这不仅仅只是语文教育的不足,更是大学生整体人文精神的缺失。
大学教育属于国家高等教育,其办学层次高于中学教育,其教学内容及要求自然也高于中学教育。
这里的“高”体现在知识技能、思想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上。
与中学“语文”相比,“大学语文”更强调“文化”的内涵,具有更重的“文化”分量,这也是“大学语文”的价值所在。
大学阶段正是学生的心理成熟期,也是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
大学生不能再像中学阶段那样,只埋头于书本学习,而应开始对人生、社会、自然及其相互间关系进行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索,逐渐具有个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大学又是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宝库,是萌发人类思想、树立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丰富精神生活的动力源泉。
所以,高扬人文旗帜,重视精神陶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深化思想,使其正确认识世界、树立高远理想、养成儒雅气度、健全人格发展,才是“大学语文”的真正价值。
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具备作为大学教育课程所应有的属性。
否则,“大学语文”就失去了“大学”的内涵,而成为高中语文的简单继续。
“大学语文”课在高校教育中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这一点经过二十多年的宣传和努力已经达成共识。
但也正是这种宽泛的认识,赋予了“大学语文”太重的责任,使之陷入困惑。
人文素质的提升是各种人文教育课程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的结果,具体某门课必须有具体的课程标准和教育目标,从自身的内容特点和角度出发,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大学语文”走到今天,需要整合和进一步定位。
因此,恰如其分地确定“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是提高其实效性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要进行宏观调控,进一步明确“大学语文”的功能和地位,组织专家分析各类教材,深入研究,提出规范或导向。
另一方面,学校要从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出发,确定课程性质,稳定课时,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语文教育虽然有人文教育所具有的多功能性,但它有区别于其他人文课程的内容。
与其他学科相比,“大学语文”更易于与中学相关教学内容衔接。
学生有连续不断多年学习的知识基础和心理认同,这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
在教学内容上,“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有共同点,但又是两种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处于不同层面,要求也不同。
“大学语文”比中学“语文”要“大”,“大学语文”的知识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倾向性,是在中学语文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系统的中国语言文学知识。
在素质培养上,“大学语文”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素质、思维品格等方面的多种功能,为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引导和帮助。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大学语文教育是公民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高级的语文教育。
其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文学形式传承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提高学生对本国语文的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
只有将知识内容限定在中国文学及其拓展内容中,将能力要求定位在中文的运用水平上,才能符合各专业大学生普遍的、基本的素质要求。
1.“大学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学,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
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认识各种文体的特点,熟悉民族文学宝库中的成果,理解中国的文学精神,引导大学生进入文学的意境,提升他们的文学感悟力和审美趣味,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大学语文”课程应深化母语教育,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大学语文”课程是提升大学生母语素质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文学欣赏与语言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机会。
民族文学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态,最能显示民族语言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看到的是立体的、活生生的民族语言及其赋予民族文学的风貌和神韵,能够感悟到汉语的独特性和表现力;体会到汉字、汉语与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对诗词文赋的认识也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层面;认识到语言的变化、传承及语言水平对表达思想感情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将语言知识、写作技巧内化为语言素质,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语言修养的高低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影响一个人对生命的体悟能力,而且能塑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其思维的广度、深度、准确度与灵活度。
语言能力是构成人的智能的核心因素,是人人必备的能力。
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作用极广,关涉到人们的交际、学习、劳动、工作,关涉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造。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大学生是民族的“朝阳”,他们将是言论、教育、媒体的主宰。
整个民族的人文精神、人文氛围就在他们的口中和手中诞生、体现。
所以,大学生的语言素质将关系到社会的语文环境,关系到未来民族文化的发展。
3.“大学语文”课程应起到情感培养和人生引导的作用,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
“语文”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是无所不包的。
而在现代教育中,“语文”只是学生各门功课中的一门,它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主要功能是情感教育,培育健康的情感情趣、提升精神品格应该是它的灵魂。
对于人的成长而言,理性启迪与情感培养是同等重要的。
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同时得到加强时,学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否则,就会导致人的畸形发展,使其失去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品格。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文学抒发人情和人性的功能,强化情感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情感联系,扩大他们感情体验的范围。
从作品中透视人生,从文学中窥见生活,通过作品的千姿百态和作家的人生历程,引导学生对各种生活现象、人生问题进行审美判断和人文思考,从中学会关怀,学会感动,学会批判与创新。
使学生在理解艺术的同时,解读人生,领悟人与社会的关系,择善而从,描绘出自己的人生底色。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只有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才能清楚大学语文教育的方向和教材内容选择的原则。
目前,不少师生对“大学语文”的要求较为实际,希望能“短、平、快”地解决读写能力问题。
这种要求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已成为必然。
“大学语文”的课时有限,一般只开一学期,最多开一学年,每周2~3课时。
所以,要明显提高大学生的读写能力,需要多方面整合语文教育资源,调动大学生语文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从现实情况分析,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认真读书的时间也被多媒体占去不少。
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能重新唤起修课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活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积累,把被“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
这虽是“短期目标”,但也有利于长期目的的达成。
只要学生对该课程产生了兴趣,增强了对母语及民族文化的情感与责任心,就能激发他们无限的潜能,使其不断自主学习。
在大学图书馆,大学生借书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大一新生,入校伊始就渴望大量阅读。
如果“大学语文”定位在增强大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上,多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就会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相对于高中而言),使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的、系统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进而养成高品位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大学语文”要始终紧扣着“语文”,重点放在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上。
学生与经典是有距离的,要想办法缩短这个距离,在师生教学互动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
调整和革新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化学习。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关注变化中鲜活的文化现象与语文现象,培养学生开放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当代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渗透的力量,学会不断修炼和调整自己获取新的语文信息的能力。
通过广泛接触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得以提升。
如果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能增加他们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感情与觉悟,这门课的基本目标便已达成。
教授和研究“大学语文”,是对教师个人的意志、悟性、情感及想象力的较大考验。
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础,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保证今人胜古人,教师及教法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能动因素。
“大学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结构、较高的才情及一定的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
要使“大学语文”课达到理想的境界,还是要靠整体的课程建设和长期的队伍建设,要依靠广大的任课教师。
各个高校应从教学体制上解除大学语文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教师队伍。
语文教师应具有传承民族薪火的责任感,加强自身修养,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进一步发掘“大学语文”的潜力,提高它的品位,使这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课程以其亮丽的光彩吸引学生,通过优质的教学,让人们感受到其经久弥香的魅力,发挥该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枢纽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迅速腾飞的社会经济急需有一技之长的各类专业人才,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大学教育侧重于各种专业课教学。
而“大学语文”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为目的,在短时期内难以实现教育效果。
所以,功利性的大学教育思想与“大学语文”注重人文教育的特点相矛盾。
而从长远来看,一个人要得到全面发展,一个社会要形成和谐的良性循环,又必须依靠每个社会成员完美人格的养成。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的价值,准确把握“大学语文”的定位,以各种优秀的人文思想影响学生,使“大学语文”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1]温儒敏.唤起大学生对中国语文的兴趣[N].中国教育报,2007-07-04.[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8-111.[3]张家胜.整合资源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23).[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卜之.大学语文教育的理想与伤痛——徐中玉先生访谈录[N].中国教育报,2005-09-15.[6]刘芳.“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N].中国青年报,2005-11-01.[7]邢宇皓.大学语文: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