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思考
朱燕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始终比较模糊,莫衷一是,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全面客观的角度来分析评价各种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思路和模式,结合具体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早在“五四”运动之前,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预科就曾开设了国文课,不仅在一般院校,而且一般的专科院校都开设过,至1952年大院系调整时被撤消,强调专反对博,仿照苏联模式,按照科目来培养人才。

至1978年,匡亚明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率先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至今,包括自学考试在内都已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在全民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语文的地位愈来愈突出显著,自2004年开始,工程硕士学位考试(GCT)将语文科目设为必考科目之一。

解放后,新时期重新提出大学语文,恢复大学语文主要是针对写作薄弱环节而开设的,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到新时期,有人认为语文即“语言”与“文化”,也有人认为语文应当包括哲学、文化等内容,犹如大杂烩。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南京师大的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语言学会的会长马景仑老师曾经对“语文”这个概念做了一个注释:(1)语:语言文:文学;(2)语:语言文:文字;(3)语:口头语文:书面语;(4)语:语言文:文化。

这四种观点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

比如承认“语文:语言+文字”的观点,这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但已经将活灵活现的文章肢解得破碎不堪了,过分地注重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再如徐中玉先生则将其理解为“语文:语言+文学”,即“大学语文是考察学生的语言文学水平与写作能力的文化基础课”。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1.大学语文与其他文化素质课程的关系。

大学语文与众不同,以情感人,提高情商。

通过情感审美方式的熏陶,与其他人文课程一样共同互补渗透,所以途径不一样。

所以,大学语文应当注重字词感染与文体感染和审美的运用,使学生获得广阔的视野,使学生对母语的领悟学习,驾御母语的能力,所以强调“语”,注重语的感染,与语言的感染能力的培养,强调语言的高级交往和母语的感染能力。

2.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关系。

对于汉语来说,各元素在中学已经学完了,有人将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

实际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更多关注字词句学习,为了考大学而学习,主要培养读写表达能力,从字词到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大学语文则是通过文学文本、文化文本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感悟审美表达,通过语文的解析,举一反三,达到综合素质的能力的提高,所以无论在教学方式还是考试方式上均不同。

大学语文对于引导文本的评价。

鉴赏能力,使学生的精神涵养更加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试想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如果没有母语的思维方式,则是残缺不完整的。

强调“信、达、雅”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应当有更高的层次要求。

大学语文兼具母语教育的意识和责任,培养学生母语学习的优雅。

当“晕”“顶”类似网络语言大量充斥在人们的习惯语言中时,当形象思维和读图时代随之到来时,我们应当做好大学语文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3.大学语文的课程目的与目标定位。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明确了如下内容:充分发挥人文性、基础性的目的,适应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发展日益渗透的趋势,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服务。

大学语文不仅仅是具有工具性的特性,提升欣赏、评价、接受能力以及各种人本的写作能力,包括科学论文的写作能力,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关于大学语文的重要性问题,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指出:大学语文是实现通才教育的基础。

中国学者在理科上体现在“专”的方面,而忽略了专业的视野拓展显得狭窄;人文学科也是如此。

而在今天,大学语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1.个别学校领导认为大学语文可有可无,不被重视的现象较为突出。

北京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必选选修课,而英语课不仅是必修课。

而且课时奇多,全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再如南京师范大学90年代初已开设大学语文课,可在2002年教学改革时曾经以课时计划太紧为由砍掉大学语文课;2.数学家华罗庚的文章写得如行云流
水,前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大陆访问清华北大时,在礼堂能脱稿进行演讲,而我们部分领导致辞也要看讲稿,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古今中外,凡是在学术或政治上有所建树造诣的人,其语言文字水平也是首屈一指的;3.韩国人认为“中国人重视英语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对本民族语言关注的程度”;普通高校学生中有4亿人在学英语,每人每天花去2-3小时学习英语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而到最后真正能听说读写译的只占了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比例相当悬殊,令人关注。

而对汉语的学习与对汉语的熟练掌握程度情况令人堪忧,如写文章错别字连篇。

曾经一位博士生在一堂课竟然连错了14个字,令人吃惊!电脑普及的程度助长了人们进行信心沟通的无纸化,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但却从另一方面削弱了人们手写汉字的功能,至于象病句的现象也值得引人关注,其基本功薄弱的程度让人汗颜。

4.西南大学的王本朝老师是重庆市高考语文命题组的组长,在西南大学每年有2000人左右开设大学语文。

但涉及大学语文的学科归类、职称问题、无核心期刊发表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学语文的正常教学秩序。

四、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性的再认识温家宝总理在探望钱学森、季羡林等学者时强调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越来越显得重要,“十一五”规划中谈到了汉语文化的推广问题。

教育部讨论大学语文的定位问题,作为一份指导性文件的推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朱晓进院长曾谈到“江苏作为文
化大省,理应跨出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步伐,作为国人,应当安身立命。

经过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的人类已经从动物的自然属性过渡到社会属性,关于人类灵魂安置的问题的思考,衍生出来的终极关怀问题等。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培养母语的亲和力,乡音母语心,语言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巨大的,为什么海外华人有如此大的凝聚力的原因就在于此。

”教育部就《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举行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官员表示,大学语文教学,除了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以外,个人、用人单位都要非常重视,各个大学校长负有重要责任。

大学语文对理工科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表现在:(1)可以给学生带来帮助,拓展视野与境界。

通过阅读,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丰富思想,找寻到思想的渊源。

如比尔盖茨之所以取得成功,而盖茨的大学才念到大三就退学了,是因为盖茨具备管理和与外界交往的能力等,而这一切是无法从单一学科中获取到的。

人可能都很脆弱,但会思想,在情感上能丰富自己心灵情感上的塑造。

自理上的情感到审美上的情感升华,人应当学会改造,“人化自然”一方面强调人不仅要改造自然,同时也强调了人类需要进行自我改造,塑造真正的人性,具备人文性格,只能如此,才是健全的人格,残缺人文性格则是阴暗的,不健康的;(2)在知识上不断深化自己。

作为一个社会人,大学语文是一个引子引导源源不断地获取知识;(3)可以为
学生带来思维形式的变化。

对理工科的逻辑思维、数字思维、实验型思维等的补偏作用。

思维是一个整体,即应是人文与科学的统一,力争做到形象思维。

如郭沫若先生对甲骨文的研究而成为甲骨文方面的考古专家,就是因为郭沫若善于将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有机地统一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学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持此观点的人目光短浅。

我们应当以实际行动去感召语文文字的重要性,我们应当树立起职业的使命感、神圣感和自豪感,并以此为慰藉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没文科底子也当不好科学家.[N].扬子晚报,2007-10-29.366科技教育 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