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行为规范
乏神 精神不振
面色少华 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懒言 气短 正气已伤 脏腑功能不足
晦暗呆滞 神志不清 表情淡漠
面色无华 形体赢瘦 动作艰难 反应迟钝 语言错乱 气微喘促
突然目光转亮 浮光外露。 突然神识清醒 想见亲人
面色无华 两颧泛红如妆
语言 呼吸 饮食 临床 意义
言语不休 突然饮食增进
正气大伤 病情恶劣 预后较差 失神者亡
病情急剧恶化 脏腑精气将绝 “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望 色
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 部皮肤)色(颜色)泽(光泽)变化以了解病 情的方法。
正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主色:先天禀赋,终生不变。 客色:随季节、气候、情绪、运动、 环境、饮食等变化而变化。
14
病色:主要有五色: 青—寒,赤—热、火,黄—湿,白—气血 不足、 黑—瘀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病轻,预后好 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病重,预后差
• 5、脉诊的内容: 脉位: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脉次: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脉势: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脉形: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 6、正常脉象:亦称为平脉、常脉。 • 特点: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 息四—五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有力,节 律一致。 有胃—和缓,流利---脾胃功能好。 有神---有力,律齐---预后良好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有肾气 • 体现气血充盈,阴阳平衡。
中医四诊概念
• 望、闻、问、切诊四种方法。 • 是诊察疾病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诊中医理论
1、整体观 “自身为一个整体””、 “盖 有诸内 者,必行之于诸外” 、“天人合一”
2、四诊合参
一、望诊
•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 ,以推断体内变化。 • “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而知之为上工”,
• 1、听声音: 总的原则: 声高、气粗者----多属实证 声低、气短不能接续者----多属虚证 • 2、嗅气味: 总的原则: 有臭味的----多属实证、热证 无味或略带腥味的----多属虚证、寒证
注意事项
1.首先要熟悉正常声音和气味,以常达变。 2.对于某些病声、气味,临证一时不易闻得,而病 人多能自觉,可通过问诊而获得。 3.利用问诊、切诊时间,进行闻诊诊察。
中医四诊行为规范
2012
四诊要求达标
一、符合行为规范。2分 二、体现中医药理论和中医技术方法。2分
要在诊察疾病全过程中体现中医文化、理念、 方法。 展示医生素质和魅力的。
文化渊源
•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既是精神财富,亦有物质形态。
中医小儿闻诊注意事项
1.听声音中的语言声与啼哭声,应掌握寒热虚实总 的原则,如声静属寒,声噪属热,声低属虚,声 高属实等。 2.啼哭是小儿的一种语言,除为疾病所致各种啼哭 外,还应排除饥饿、口渴、尿布潮湿等非疾病因 素引起的啼哭。
三、问
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 地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经过、 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是四诊中最重要的诊法。病史要问 得清、得 细。
望 排 出 物
• 排泄物和分泌物:痰、涎、涕、泪、白带、二便 、呕吐物。 • 总的原则: 清稀、色白的------多属虚证、寒证。 稠浊、色黄的------多属实证、热证。
望 舌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
舌质------即是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包括舌下脉 络。 能反映正气情况、脏腑虚实、气血盈亏 舌苔------舌质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 上蒸而成。能反映外邪性质
问诊的注意事项
(1)环境安静,直接向病人或陪属询问有关病 情资料。 (2)态度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 (3)语言要通俗易懂,忌用医学术语。 (4)重视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 (5)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切忌暗 示套问。 (6)对危重病人应抓住主症扼要询问,以免担 误抢救时机。
明代医家张景岳: 《十问歌》
望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3)熟悉生理,以常达变。 (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 望神的内容 望神主要从目光、表情、动态方面进行。
项目
得
神
少
神
失
神
假
神
两目 神情
面色 形态
炯炯有神 精彩 神志清楚 表情自然
面色荣润 肌肉丰满 动作自如 反应灵敏 语言清晰 呼吸顺畅 正气充足 病情轻微 预后良好 得神者昌
按诊
• 脘腹:按之软弱、空虚----主虚 按之实、胀、拒按—主实 叩之如鼓—气胀 按之如水囊----水胀 • 手足:手表热---外感 手心热---阴虚 手足温---病轻 手足冷---病重 趺阳脉微细---后天之气衰弱
• 1、光线影响 • 2、饮食或药品影响——染苔
望舌质
• 正常舌:淡红舌,薄白苔。 淡白—虚寒、阳虚证、血虚 红——热证 • 舌质色 绛——邪热入营、血分 紫红—三焦热极 紫暗—瘀热内阻 青——寒凝和瘀血
望舌形
• • • • • 老: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都属实证。 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肿娇嫩。都属虚证。 胖:指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称胖大舌---水湿痰饮 阻滞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称瘦薄舌---气血阴液不足 齿痕:指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主脾 虚、湿盛。 • 裂纹: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的裂沟。称为裂纹舌。 阴血亏虚 ,不能上荣润舌面。 • 舌下络脉粗大迂曲,舌紫有瘀点瘀斑---主血瘀。
脉 诊
• 1、定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 脉动应指的形象(脉 象),以了 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 2、临床意义: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 病性、邪正关系、病情轻重及其预 后情况。
• 3、脉诊的部位:
左手:寸 关 尺 心 肝 肾
右手:寸 关 尺 肺 脾 肾
• 4、脉诊的方法:
时间:诊脉的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 体位: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 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指法: 选指:医者在诊脉应当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 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现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 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 布指 运指: 举-----轻取或浮取 寻-----中取 按-----重取或沉取 平息: 五十动: 三部九候:运用三种指力,先浮取(举),再 重取(按),后中取(寻)。 寸关尺 三步,每部有浮中沉三候。
• 2、问小便 总的原则: 小便量短少、色黄而热感-----多属实热证 小便量多、色清淡而频数-----多属虚寒证 • 清白:寒证 • 黄赤:热证 • 浑浊,不爽利:湿重 • 频数:虚证 • 溲时淋沥,茎中刺痛:淋证(热淋,石淋,劳 淋) • 小便不通,腹内胀急:癃闭
四、切
诊
• 切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的体表部位进行触、 摸、按、压, 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包括脉诊、按诊。
• 问身:1.一身皆痛—有表证,为外感 2.痛在关节—与气血有关或风寒湿痹 3.伴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气虚 4.仅大手指、或食指觉麻,延及肘臂—气血 不利 5.身痛而重—湿阻经络
(四)、问饮食口味
• 1、问饮食口味---鉴别脾胃功能的强弱 总的原则: 味口好,能消化者-----脾胃功能正常 味口差,不能消化者-----脾胃功能不足 • 2、口渴与否 总的原则: 口渴喜冷饮----多属热盛津伤 渴喜热饮量不多----属痰湿证 口淡—-虚证、寒证
34
(二)、问 汗
• 汗液是阳气蒸腾阴液出于腠理而成。 可辨邪正盛衰、腠理疏密、气血盈亏。
• 无汗— 风寒表实证 • 有汗----表虚证 • 自汗---气虚证、阳虚证 盗汗---阴虚证 绝汗(脱汗)---大汗不止为亡阳证、亡阴证
(三)、问 疼 痛
• 1、疼痛的部位 • 2、疼痛的机理 不通则痛-----实证 不荣则痛-----虚证 • 3、疼痛的性质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者--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者--虚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问 二 便
• 1、问大便 便秘:1)伴胀痛为实证 2)不满不胀为虚证 3)久病、老年:血枯津燥 4)先干后溏:肝郁气滞、中气不足 溏泻:1)经常稀溏:脾虚 2)五更泻:肾虚 3)伴腹痛、泻下臭秽:伤食、湿重 4)痛一阵,泻一阵,泻下赤白,里急后 重:湿热痢疾 5)骤然呕吐,水泻不止,肢麻大汗:霍 乱
舌与内脏的关系
18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 望舌时,医者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 。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卧位,而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 ,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 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如伸舌过分用力,舌体紧 张卷曲,或伸舌时间过久,都会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引起 舌色改变。 • 诊舌的方法 • 望舌的顺序是先看舌尖,舌边,再看舌中,最后看舌 根部。望舌应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常见病脉及主病
脉纲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细脉 弦脉 虚脉 脉象特点 轻取即得,重取稍弱而不空。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
主病 主表证 主里证 主寒证 主热证 主气血两虚、湿证 主肝胆病、痛证、 痰 饮、疟疾 主虚证
望 苔 质
• 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病情的轻重。 • 润燥: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 腐腻:主要测知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情况。 • 剥脱:测胃气、胃阴之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