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答案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答案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见教材1——7页}1、隋建立的时间是(581)年,建立者是(杨坚), 他定年号为(开皇),都城在(长安),隋( 589 )年灭(陈)统一全国。

2、“开皇之治”出现的原因:A 勤勉治国,锐意革新。

B 改革政权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重视选拔人才,实行开科取士。

C 大力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徭役,倡导节俭。

3、唐朝建立的时间是(618 )年,人物是(李渊),都城在(长安)。

4、“贞观之治”时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时间是(627-649 )。

5、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实行(以民为本的政策)。

6、简述“贞观之治”的内容和表现。

{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内容:1、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2、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简法轻刑,修定《贞观律》。

4、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

5、实行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第二课、走向全盛的唐朝:{见教材8——13页}1、唐太宗死后是(唐高宗李治)继位。

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690 )年改国号为(周)。

我们一般把她统治的时期叫做“武周时期”。

3、武则天的统治措施是:{ 评价武则天。

}政治A 打击唐朝宗室和其他贵族集团。

B 招揽人才。

如:姚崇、宋璟。

经济A 亲自编写农书颁行全国指导农业生产。

B 兴修水利、栽桑养蚕,实行移民政策。

C 减免赋税和徭役。

作用使经济文化继续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承贞观下启开元)3、“开元盛世”的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时间是(713-741 )。

4、“开元盛世”的原因和内容、表现。

{ 评价唐玄宗李隆基。

}①原因:1、以太宗为榜样,励精图治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

2、任用贤能、如:姚崇、宋璟。

3、发展生产。

如: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

3、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4、按太宗“宽仁”的原则,废除了武则天时代的酷刑苛法。

5、倡导节俭。

②内容: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又有新发展。

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③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杜甫的诗)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以展{见教材14——17页}背景:三国到南北朝用九品中正制选官,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1、创立:时间是(隋)朝,标志是(进士科的设置),人物是(隋炀帝)。

2、发展:时间是(唐)朝完善,地位是(是唐朝选拔官员最重要的方式。

)基本特征是:(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分类是常科和制举,常科分(进士科和明经科)。

评价(是一种以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对我国历史影响深远,沿用了1300年)。

第四课、唐朝的民族关系{见教材18——23页}1、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繁荣和开明的民族政策。

作用: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2、吐蕃是指今天的(西藏),七世纪统一吐蕃的人物是(松赞干布)都城在(逻些(今拉萨))。

后来,(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

3、唐吐关系:A: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唐高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和同为一家” C:823年(长庆三年)唐蕃会盟。

4、南诏是今天的(彝族)和(白族)的先民,他们生活在(云南洱海)都城在(太和城),后(唐玄宗)册封其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5、回纥兴起的时间是(唐初),地点在(色楞格河)是今天的(维吾尔)族。

7、回纥与唐的关系:A:唐玄宗册封其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B:755年,安史之乱,回纥出兵帮助收复长安。

(788年回纥改称回鹘。

)第五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见教材24——29页}1、日本与唐交往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遣唐使)。

代表人物有(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六次东渡日本的高僧是(鉴真)。

2、古代印度称为(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

佛教在(西汉)时传入中国。

唐朝(玄奘)西行学习佛学。

3、对外文化交流的作用和精神?作用: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唐朝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传播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精神:开放的精神、海纳百川、对外开放。

人物:不畏艰险、坚强的品质。

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第六课、宋、辽、西夏、金的并立{见教材34——41页}2、(北宋)建立以后,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局的局面。

3、(宋真宗)在位时与辽在(1005 )年签定(“澶渊之盟”)。

(1141 )年南宋与金议和。

4、北宋与辽、西夏保持和平关系的意义?南宋与金议和的意义?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抗金最著名的是(岳飞)领导的(岳家)军。

因此,他是“抗金名将”。

第七课、南方经济的发展:{见教材42——46页}1、表现:(1)农业:A:灌溉技术和在耕作技术提高(圩田、梯田), B: 水稻产量提高(苏州、湖州成为著名水稻产区),C: 原产于北方的小麦、豆类在南方扩大种植, D: 棉花种植扩大,成为重要经济作物。

(2)手工业:A: 南宋时,棉纺兴起。

B: 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中心。

(3)商业:A: 纸币出现(北宋四川的“交子”,南宋临安的“会子”) B: 繁华的商业都市出现(南宋的临安) C:对外贸易港口有(广州)(泉州),其中,最大的港口是:(泉州)还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是(市舶司)。

2、简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进程?原因: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丰富的劳动力。

2、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3、南方的自然环境优越,得到更多的开发。

4、统治者的重视。

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进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开发;2、唐朝中后期——开发速度加快;3、两宋——成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第八课、宋代的社会生活:{见教材47——51页}1、两宋及其以前的主要衣料是(麻布)[ 元朝及以后是:棉布 ],北方主食是(面食),南方主食是(米饭),宋代开始普遍食用(植物)油。

(东京)城里最早开始烧煤。

农民住茅屋、城市平民住瓦屋、官僚贵族住园林式建筑。

宋代(高脚)家具广泛流行,(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成为最繁荣的城市。

2、专供娱乐的场所:北宋叫(瓦子),南宋叫(瓦舍)。

其中,提供舞台表演的地方叫(勾栏)。

3、(喝茶)是宋代居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因此,宋代茶馆兴起。

第九课:成吉思汗与忽必烈:{见教材52——58页}1、(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他在(斡难河源)被尊为(成吉思汗),标志蒙古汗国形成。

2、(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在(大都)[今北京]。

他就是元世祖。

(1276)年灭亡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文天祥)是著名的抗元将领。

他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体现男子汉气慨。

3、元朝民族融合的原因是:A:元朝实现了统一B: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与交流。

表现:A:早期迁入黄河流域的契丹族和女真族被统称为“汉人”。

B:形成了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新民族——回族。

4、简述忽必烈的统治特点、措施和作用:{ 评价忽必烈。

}特点:推行汉制。

措施:1、政治上:A、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和宣政院,宣政院专门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区事务。

(西藏正式归中央政权管辖)。

B、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省)。

C、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

2、经济上:A、重视发展农业,鼓励开荒种粮。

B 、推广棉花种植,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

C 、治理黄河,开凿两段新运河。

作用:1、巩固了元朝的统治。

2、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使大都成为国内外有名的大城市。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0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见教材59——65页}1、明朝建立的时间是( 1368 )年,建立者是(朱元章),年号(洪武),他定都城在(应天)[今:南京。

后明成祖迁都北京。

]。

2、列举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措施:①政治上的内容:A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B:明成祖设内阁。

C:建立厂卫等特务统治。

②:思想文化上:明清时期都实行文化专制的措施是:(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八股取士的题目选自(四书五经),所述内容遵循南宋时期(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见解,不能有自己的看法。

其危害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3、(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

(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族,并在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4、( 1644 )年,清军攻入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顺治)帝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5、雍正时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设立(军机处)成为(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见教材66——70页}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和(加强海外联系)。

2、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05 )年,他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和地位是作用:1、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2、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地位:是上杰出的航海家。

3、(唐朝)时,我国人民开始去南洋谋生。

(郑和下西洋)过后开始多起来。

第12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见教材71——76页}1、倭寇是由日本海盗和不法商人组成的,给我国带来的危害是1、使东南沿海的社会生产受到破坏;2、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2、明朝时(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在1561年取得了(台州)之战的胜利,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

为彻底打败倭寇奠定了基础。

3、明朝时,在( 17 )世纪( 20 )年代(荷兰)侵占了台湾,( 1662 )年(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

清朝时,(康熙)帝时通过武力统一了台湾,并在( 1684 )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1685年(康熙)帝领导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打败沙俄侵略者,在(1689)年签定了(《尼布楚条约》)条约。

其内容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是中国的领土。

意义是: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

[地位:中俄边界的第一个平等条约]第13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见教材77——81页}1、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后来[乾隆帝]又为此确立了(金奔巴瓶)制。

雍正时,设(驻藏大臣)这一机构代表是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地区。

2、17世纪康熙皇帝在平定了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葛尔丹)的叛乱后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今天的外蒙古地区,18世纪,乾隆皇帝在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管辖今天的新疆地区。

第14课、封建帝国的盛世与危机:{见教材82——87页}1、康乾盛世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