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脑疾病

颅脑疾病

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脑 四、疾病诊断 (一)脑肿瘤 (二)脑外伤 (三)脑血管疾病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Ⅰ级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Ⅰ级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Ⅱ级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Ⅱ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
胶质母细胞瘤
Ⅳ级
Ⅰ、Ⅱ级肿瘤分化良好,呈良性;边缘较 清楚
Ⅲ-Ⅳ级 分化不良,呈浸润生长,轮廓不清, 易发生坏死,囊变出血。
脑转移瘤
脑 转 移 瘤
㈡脑外伤
由于颅脑受到外伤时,受力方式或受力大 小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
发病率占全身外伤的10-20% 影像学检查对颅脑损伤的诊断和预后具有
很高的价值; 包括有脑挫裂伤、脑内及脑外出血(硬膜
外、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
1.脑挫裂伤
属于原发性闭合性颅脑外伤,其意识障碍 重于脑震荡,包括脑挫伤和脑裂伤
病灶小于1cm为垂体微腺瘤
[影像学表现]
1.CT检查:蝶鞍扩大,向上生长可突入鞍 上池,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
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
增强:实质均一强化
囊性呈环状强化。
微腺瘤平扫不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
高密度结节。 间接征象: ①垂体高度≥8mm, ②垂体上缘隆突 ③垂体柄偏移, ④鞍底下陷, MR:显示垂体微腺瘤优于CT。 T1WI: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
易出血,坏死、囊变,瘤周水肿明显。
[影像学表现]
CT:脑内多发或单发结节,单发者较大, 呈等或低密度,出血时密度增高,占位效 应,周围水肿明显。表现为“小瘤体大水 肿”
增强:均一或环状强化,可混合出现
MRI:呈长T1长T2信号,
瘤内出血则呈短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对小转移灶更敏感
脑 转 移 瘤
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MRI: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
T2WI呈等或高信号
均一强化,邻近脑膜强化称为“脑膜尾征”
[诊断、鉴别诊断]
不典型需与胶质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
3.垂体瘤
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绝大多数为垂体 腺瘤,有完整包膜。可发生坏囊变,偶钙 化。
可分为非功能性腺瘤和功能性腺瘤
4.听神经瘤
成人常见的颅后窝肿瘤,起源于听神经鞘 膜,
早期位于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 , 包膜完整,常有出血、坏死、囊变
【影像】
颅骨平片: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临 近骨质破坏。
CT:桥小脑角区肿瘤,多为类圆形,少数 为半月形。为等、低或高密度。
增强后,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肿瘤 密度迅速升高达到最大。
CT:鞍上池内见类圆形肿物,压迫视神经 和第三脑室前部可出现脑积水,肿瘤以囊 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 分与囊壁出现钙化。囊壁壳形钙化为特征 性表现
增强示,肿瘤实性部分可呈均匀或不均匀 的强化,囊壁可出现环状强化。
一般无脑水肿,室间孔阻塞出现脑积水。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CT)
MRI:
[影像学表现]
⑴CT检查:
①Ⅰ级肿瘤:呈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 占位效应轻,增强无或轻度强化。
② Ⅲ-Ⅳ级肿瘤:呈高、低或混杂密度,可 有斑点状钙化和瘤内出血,边缘不规则, 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明显,
增强:多呈不规则环形结节强化,或不均 匀强化;可见强化壁结节。
⑵MRI检查: T1WI呈稍低或混杂信号 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囊壁及壁结节强化明显
骨窗见内耳道呈锥形扩大。
MRI:可见起源;增强可显示3mm肿瘤
5.颅咽管瘤
起源于胚胎颅咽管残留细胞的良性肿瘤,
儿童多见
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 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 功能低下为主
【影像表现】
X线:鞍区钙化;蝶鞍异常(床突消失、扩 大);高颅压等。
T1WI可见呈高、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T2WI以高信号多见。
静脉注射GD-DTPA后,在T1WI上肿瘤实质 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部分呈壳 状增强。
颅咽管瘤(MRI)
6.转移瘤
多发生于中老年,顶枕区常见。65%为多 发,原发灶可为肺癌,乳癌,前列腺癌, 肾癌,绒癌,经血行转移而来。
2.脑膜瘤
多见于中年女性,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 属于脑外肿瘤,与硬脑膜相连。
好发部位:矢状窦旁,大脑镰旁,脑凸面。 多由脑膜中A供血,血供丰富常有钙化。
组织学分为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砂 粒型血管瘤型等。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平扫:呈圆形等或略高密度,边界清晰, 常见斑点状钙化,广基底与硬膜相连,类 圆形,周围水肿轻,静脉或静脉窦受压可 出现中重度水肿;侵犯相邻颅板引起增生 或破坏。
4.硬膜下血肿
多由桥V或V窦损伤出血所致,沿脑表面广 泛分布,可跨越颅缝。
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根 据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 血肿
CT:颅骨内板下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影,
CT值40-100HU,多伴骨折,不跨越颅缝。 可有占位效应,表现为中线结构移位,侧 脑室受压,颅内积气。
MRI:血肿呈梭形。
血肿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血肿内缘可 见低信号强度的硬膜,T2WI呈低信号;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呈高信号。
脑挫伤、急性硬膜外血肿
脑挫伤:脑内散在的出血灶,静脉瘀血, 脑肿胀。如伴有脑膜或血管断裂,为脑裂 伤。二者合并发生为脑挫裂伤。
CT: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密度脑水肿区内,散布斑点状高密 度出血灶,伴有占位效应,有的形成广泛 脑水肿或脑内血肿。
MRI表现: 脑水肿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脑血肿 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 随时间延长: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
2.脑内血肿
颅脑损伤后引起颅内继发性出血,多发生 于额、颞叶,位于受力点或对冲部位的脑 表面,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受 压和颅内压增高症状。
CT呈边界清楚的类圆形高密度影
3.硬膜外血肿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多发生 于头颅直接损伤部位。血肿常见于颞顶和 额顶部。脑膜血管损伤,血液积聚在硬膜 外间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