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变态心理学第4章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变态心理学第4章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三个阶段: (1)对需观察的行为下操作性定义。(2)确定问题行为的先前事件,以及问题 行为的后继事件。(3)确定问题行为的获益情况。
(三)身体检查
在心理诊断过程中,需要排除躯体疾病的影响。
(四)心理测量
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估的过程。 常用的测验包括投射测验、人格测验、智力测验以及神经心理测验等。
诊断者的理论取向
因为诊断者的不同理论取向,其对资料的选择与关注点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被诊断者因素
使来访者信任和投入很重要。心理学家和其他精神卫生专家在如何使来访者 放松、使交流更便利等方面经过了广泛的训练。
10
四、诊断可能导致的问题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者一个诊断名称,但这仅仅只是诊断名称, 不是对疾病的解释。
心理诊断:
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评定个体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并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判断异常 心理的程度与性质,以作出一个心理障碍或疾病的诊断。
心理诊断是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的人进行判断、筛查及鉴定的过程。
二者相同之处
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策略收集被评估者的信息。 都力图准确把握被评估者的内心世界。
诊断
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的出现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虽然有诊断标准,但由于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心理障碍的诊断较躯体疾病的
诊断更为困难。 诊断标准亦常因诊断环境与条件的变化而出现偏离,使诊断丧失其客观性。
3
一、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心理评估:
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及状态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诊断。 评定内容包括被评估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如思维、记忆、情绪、智力、性格等。
2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评估
心理评估一般包括评估者、评估对象、评估工具三个基本要件。 在心理评估活动中,将涉及个体的心理活动、影响这种心理活动出现的背景
因素———个体的人格特点,以及这些个性心理特征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 过程。 心理学家往往采用临床访谈、行为评估、身体检查、心理测量,及生理心理 评估等多种方法对个体心理的整体进行评价,以得出更为客观、真实的结论。
流信息提供了可能。 资料归集:诊断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收集临床信息的基本框架。 制定治疗策略:诊断是确定障碍的性质、确定治疗方向、帮助分析成因、
研发治疗方法、确定预后所必需的。
8
现代心理障碍诊断系统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诊断
ICD系统(《国际疾病分类》 )
ICD-10描述了近百种疾病与障碍,每种疾病与障碍都列出了诊断指标和鉴别 诊断要点,此外,ICD-10还列举了与心理卫生问题相关的一些问题。
6
四、常用的评估方法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一)临床访谈
通过收集来访者过去和现在的行为、态度和情绪,个体既往病史和现病史等方面资料的专业 过程,对来访者的情况进行评估。
三个基本目标:搜集来访者信息或有关资料;作出评估或诊断;进行帮助或干预。
(二)行为评估
在特定的情境中按照规定的程序,系统观察个体的想法、感受 和行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 评定的方法。
变态心理学第4章 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目录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一、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 二、心理评估的三要素 三、心理评估的内容 四、常用的评估方法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诊断
一、为什么要进行心理诊断 二、心理障碍诊断系统及分类系统的演变 三、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 四、诊断可能导致的问题
(2)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尤其是性格。可以使评估者对被评估对象 的心理 特征形成印象。对个体的心理评估应该涵盖上述心理活动与心 理特征,即人的自 我概念、认知水平、情绪、情感状态、能力、气质 以及性格。
(3)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评价,如朋 友、家 人、工作环境等方面;个体一般的交往方式;个体与他人发生矛盾 时的处理方 式、理解方式、应对方式等。
7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诊断
为什么要进行心理诊断?
确定问题的性质和概念!
描述:诊断源自于对来访者心理的描述。 预测:诊断的目标之一就是对来访者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规范化:诊断标准的制定为不同的诊断者提供了一个相同的参照框架。 信息交流:诊断为我们提供了来访者的详细描述,同时也为我们相互交
二者不同之处
目标不同:心理评估的范围较心理诊断广,程度可能更深。 应用范围稍有差异:心理诊断一般在临床部门使用,心理评估一词更常见于医疗系统以外。
4
二、心理评估的三要素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5
三、心理评估的内容
第一节 心理障碍的评估
(1)个体的心理活动,特别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自我 概念、认知、情绪、情感等方面现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内在的心理 活动是人脑对客 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
其次,标签化用语常会给来访者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诊断的标签作用会暗 示异常心理现象与正常心理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最后,标签化会对当事人使当事人陷入“病人”角色而难以摆脱,当事人的 人际关系、社会功能。
极端化问题
大多数精神病理问题并非处于精神正常或异常的两端,而是处于中间状态, 因此过分注重诊断,有可能扩大“异常”的范围和标准。
中华精神科学会在进行前期现场测试的基础上,于2001年推出CCMD-3。 CCMD-3仍然分为10类。
9
三、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
第二节 心理障碍的诊断
文化偏见
每个人都带着自身文化的烙印,语言及文化背景可能影响着诊断的判断。
诊断者的专业背景
任何一个诊断者都可能在诊断中受到自身倾向性的影响。所以,治疗师应该 尽可能保持中立,客观地进行访谈,以保证评估过程更客观、准确。
ICD-10将全部精神障碍归纳为10个类别。
DSM系统(《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Ⅲ引入了操作性定义和具体诊断标准,提高了信度和效度;在编制过程 中,经过了广泛的现场测试,提出了多轴诊断等。
2000年出版的DSM-Ⅳ-TR仍然将精神障碍分为17大类。
CCMD系统(《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