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2-掌门1对1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2-掌门1对1

《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掌门1对1《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这节课是教材改革后新增加的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所反映的教学理念是:新教材只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仅仅只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它不再强调是否向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是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和现实情境的数学,包括他们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他们感兴趣的数学和有利于他们学习与成长的数学。

而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也不再是会解多少“规范”的数学题,而是能否从现实背景和情境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等去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对照以上几点,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是:
1、注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

教学中注意了用学生自身和周围环境中的现象、以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

突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例如本节棵从苏东坡的诗词《题西林壁》配以多彩的画面和一个有趣的游戏中展开的,这不仅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

2、较好地贯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中,我注意先从单个几何体的观察研究再到多个几何体的组合的研究。

这样,分散了学习上的难点,使学生对新的知识有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效果较好。

3、注重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重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参与。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的合理应用,使课堂教学掀起了一个个小高潮,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兴奋的,高度参与的状态。

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不同意见,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原则。

让学生充分体会与感受从不同的方向看同一物体看到不同的结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注意拉近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

在教学中,通过欣赏生活中物体的三视图图片,让学生感受三视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

5、注意了知识的迁移。

整个教学过程的举例、活动等不是为了就事论事,到此为止,而是让学生由“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迁移到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例如"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这对我们今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有什么启示?"教师一句独具匠心的提问,使本节课得到了升华。

"我们应该学会多角度地、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他人的优点,长处与不足……"。

多么精彩的对话!从苏东坡的诗词以及这段对白,体现了数学教学中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德育教育的有机渗透……。

本节课的教学,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诸多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效果比较好。

6、多媒体的运用促进了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这节课中,认真地制作了教学课件,整个课堂图、文、声三者并茂,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的语言方面还需简明扼要,对学生在参与活动时的要求还需更加明确。

另外,对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暴露得不够充分。

从多角度观察物体到利用三视图刻画一个几何体,这是蕴含着构建教学模型,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归纳和抽象,如何把空间的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等这样一种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活动。

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然而教师在这方面显然挖掘得不够,不自觉地步入结论教学的误区。

再是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时,教师未能抓住时机,让其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机。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素质、应变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应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等成为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还有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还不能放的很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