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万历清算张居正实属无奈

万历清算张居正实属无奈

1.万历清算张居正实属无奈看了连续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张居正近乎完美的政治经济改革,是濒临绝境的大明王朝又重新崛起。

在李太后和冯保的大力支持下,开启万历新政,张居正执政10年,国库充盈,国富民强,兵强马壮,大明江山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张居正的权势也到了顶峰,可以说虽为宰相,实为行使天子职权,朝野上下莫不仰其鼻息。

万历皇帝成了御座上的摆设。

当时的万历称呼张居正为相父,君臣关系被称作鱼水关系。

可张居正死后,万历180度大转弯,疯狂清算张居正,对张居正灭门抄家,还准备剖棺鞭尸,这又是为什么呢?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大多都不得善终,很多都得到残酷的清算。

比如商鞅被五马分尸,吴起被乱箭穿身,王安石忧郁而死。

其原因是改革虽给民众带来好处,但触犯了豪强地主得既得利益。

俗话说:为政不得罪巨室。

张居正的雷霆霹雳式的改革,树敌无数,触犯了一些皇室贵族的利益。

尤其是以李太后的父亲李伟这位当朝国丈为首的反对派,对张居正是恨之入骨。

张居正的悲剧命运也就注定形成。

当时,尽管有李太后的鼎力支持,改革的阻力仍然很大。

张居正父亲去世后的反“夺情”事件,就是反对张居正的预演。

民间甚至传出了“黑心宰相卧龙床”“张居正与李太后生了两个儿子”“万历是张居正的儿子”之类抹黑张居正的谣言。

当时无法进行DNA鉴定,反对派的谣言的杀伤力确实很大。

况且当时貌若天仙的李太后年近28岁寡居,正是青春勃发的美貌少妇,张居正是当时标准的俊男,靓男俊女相互倾慕实属正常,引起别人的遐想和猜测不可避免。

据史料记载,李太后确实心仪张居正,对张居正有过多次示爱的暗示,可是严守臣子礼仪的张居正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至于两人是否有一腿至今仍存争议。

后来的张居正纵情声色,不能不说是对“想得到却不敢得到的与李太后爱情”的一种矛盾心情的宣泄。

当年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秦始皇即位后,面对巨大的风言风语,只好把吕不韦流放,后来逼其自杀。

秦始皇为何这样做呢,因为这影响到皇权的合法性,只有秦始皇对待吕不韦狠,才能堵住“造谣者”的嘴,才能维护封建正统。

如果父子相认,结局就是全部灭门,死路一条。

大家看过电影《菊豆》吧,杨天白为何认杨金山这个符合传统礼教的“假爹”,而击毙违反正统观念的杨天青这个“真爹”,就因为假爹被世俗所认可,真爹被舆论所不齿。

想想一下,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自己的正统,自己帝位的合法性,为了堵住来势汹汹的各种谣言,万历只有毁掉张居正“一家”,而保住大明江山这个“大家”。

212年,万历神宗皇帝下诏,查抄居正之家,削尽其宫秩,剥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被开棺戮尸。

其子其弟等等,全部发配“烟瘴地面”。

清算张居正时,平时很多大臣明哲保身,那些对张居正溜须拍马的张四维之类的小人对提拔自己的张居正攻击最踊跃,只有张居正生前最看好的可又平时最不买张居正帐的那位水利专家潘季驯站出来为张居正说了几句公道话。

随之,歇斯底里的万历罢免了潘季驯的官。

狂呼:“就是天下的所有河道全部决口,也要撤潘季驯的职!”对于儿子的疯狂清算,那位对张居正最为支持的李太后并没有站出来进行阻止,说明她也出于避嫌的考虑。

张居正被清算后,依附张居正的能干的大臣比如名将戚继光等全被弃用,朝堂上到处布满了所谓的只会夸夸其谈的“清流”。

这些“清流”没有只会空谈误国,没有实干的能力,大明王朝开始急剧衰败,张居正执政期间生机勃勃的时代结束了。

万历从此28年不上朝,或许是对自己身世的不自信,从心里自认为就是张居正的儿子而心存自卑,不敢理直气壮的面对天下?或许是为了堵住波涛汹涌之口,对自己亲自发起的栽赃清算张居正这位为大明江山立下丰功伟绩的千古一相而心存内疚,良心发现而羞于见人?据说,那位因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打断双腿的青年俊杰邹元标,在几十年后,看到腐败不堪的朝政和民不聊生的现实,他终于理解了张居正的良苦用心,终于明白张居正是正确的,自己是错误的。

白发苍苍的邹元标,拖着被张居正打残的双腿,为张居正奔走鸣怨。

皇权保住了,万历的地位稳固了,做了10年宰辅的张居正仅仅查出了10万两银子,不及冯保的百分之一,这在“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实在是不值得一提。

清算张居正后,大明王朝再也没有勤于任事、敢于担责的大臣了。

朝堂之上布满了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庸官。

40年后,面对风雨飘摇、江河日下、千疮百孔的大明江山,崇祯皇帝终于下诏为张居正平反,并题诗一首:“板荡之后,而念老臣;播迁之余,而思耆俊。

”为张居正彻底平反,重新尊为国师。

历史终于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显示其公平!2. 被抬高了的李世民最近观看的电视剧《秦王李世民传奇》,《贞观盛歌》之类等等,包括各种文献资料。

几乎呈一边倒把李世民描写成胸怀坦荡,从谏如流,知人善任,救黎民于水火的英雄。

而李建成,李元吉则被描绘成不学无术,荒淫奸诈的小人。

实际上,在各种美化李世民的背后,仍然难掩瑕纰。

就拿玄武门之变来说,李世民状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与其父亲李渊的两个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有染。

第二天当面对质。

可是对质的当天完全可以当面将事情说清。

可这时李世民或许出于心虚,买通禁卫军统帅,在李建成李元吉必经之处设伏,猝不及防的李元吉李建成被杀。

李渊被逼宫下台,李世民做了大唐天子。

于是,执掌政权的李世民开始用倾国之力,开动所有宣传机器,包括写史书极力美化自己如何如何高风亮节,两个兄弟如何如何无德无才,千方百计陷害他。

他不想做皇帝,是被两个兄弟逼上帝位。

胜者王侯败者为寇。

于是乎,我们的编剧,导演也开始跟风,极力歌颂美化李世民,简直成了正义道德的化身。

就算是玄武门之变真理在李世民一方,李世民被迫诛杀李元吉李建成,请问为何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的10个儿子,小孩子有何过错,为啥要斩草除根?为何自己的弟弟尸骨未寒,就强纳自己的弟媳为妃子,并封为杨淑妃,并且李世民连隋炀帝的宠妃徐娘半老的萧贵妃都不放过,在即将归天之际,还要宠幸武媚娘。

如果说李世民杀两个兄弟是情非得已,情有可原,那么杀10个亲侄子就是故意而为,难以自圆其说,霸占弟媳更是赤裸裸的恬不知耻。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亲信大将尉迟敬德拿着兵器指向父亲李渊,此时被重兵胁迫的李渊,如果不识时务尽早让位于儿子李世民,真难以想象会面临什么下场。

或许被杀掉嫁祸于李建成李元吉的乱兵也未尝不可能。

我们再看细节,李世民一箭射死惊慌失措狼狈逃窜的哥哥李建成,大将出身的李元吉连射三箭因为拉弓未满未射中李世民,后来用弓弦勒李世民的脖子因力量不够未遂被尉迟敬德射死。

由此可见,整个事件李世民多么从容和胸有成竹,一箭射死亲哥哥——当朝太子,未来储君,箭法何其准确,一箭定乾坤。

可是李元吉三箭射不准,或是箭法不精,或是顾忌兄弟之情,或是给哥哥警告?不得而知。

瞬间的亲情顾忌葬送了自己及子女的身家性命。

从此细节或许可以说明李建成李元吉并没有打算要处死李世民,或者对杀死李世民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或许是优柔寡断,或许是妇人之仁。

总之,所有罪恶和脏水都归结为被杀死的永远失去辩解能力的李元吉李建成二人,所有真理都归于胜利者李世民。

李建成是当时太子,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只要安分守己等待即位就可以了。

他没有搞阴谋的动机和必要。

结局是合法的继承人太子李建成成了为篡夺皇位而阴谋陷害李世民的阴谋家,死的罪有应得。

而双手沾满哥哥弟弟鲜血做了皇帝的李世民成了被屡次遭陷害的受害者。

做皇帝真是奉天承运,身不由己。

真应了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退一步讲,李世民是才高被人妒,为了避嫌,他可以交出兵权,隐居山林,过闲云野鹤的生活。

若果真的是不愿做皇帝,正如他所说被李建成所逼,那么李建成死后,他可以让李建成的儿子即位,自己做亲王,辅佐大哥儿子,那么后人就会真的相信李世民自己所说的被逼无奈杀死哥哥之说,可他杀死哥哥的5个儿子又作何解释?事实表明,李世民是一切悲剧的总导演,固然有手下亲信的怂恿,可是他为了那炙手可热的权力,为了穿上那一身诱人的龙袍,什么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全都抛至九霄云外去了。

可是在他控制下的史书上却把他描绘成一个被屡屡栽赃陷害的受害者,足见他的表演水平确实很高,堪称影帝.由此可见为谋取帝位杀兄屠弟的李世民真真正正是“无毒不丈夫”,品德之恶劣,心肠之残忍超过常人。

被称为一面镜子的魏征,在死后不久被李世民亲手抡起大锤砸了墓碑,被颂为千古美谈的如鱼得水的君臣关系成了一出泄愤的闹剧。

再说贞观之治,据史料记载,隋朝中期全国人口890万户,经过战乱,到了贞观之初,全国人口锐减到100万户。

可以说十室九空。

人口是过去的十分之一,人均占有土地是过去的十倍。

当时的国情就是想不富强都难,谁做皇帝都会出现盛世。

丰富的土地资源,劳动力的匮乏,只要有个安定的发展经济的环境,盛世可以坐享其成。

诚然,时事造英雄,历史赋予了李世民机遇,成就了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李世民也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千古圣君”,然而玄武门之变仍是百俊之一丑,白璧之一瑕。

3. 胡拉八侃说红楼对于红楼梦,读师范时,耐着性子看了看,也没看出子丑寅卯,都说天下第一奇书,我也没看出艺术水平高在何处,到了函授大专,听教育学院的教授们说,好书,写作水平是中国文学高峰哪!我又硬着头皮看了看,还是一头雾水,弄不清东西南北,谁和谁关系都分辨不清,看来我的文学鉴赏水平太低,文学细胞太少。

参加工作后,在一本刊物上看到毛主席的一句话:不看红楼梦,不是中国人,顶多是半个中国人。

相应主席号召,我再看看红楼梦,干脆连看也看不下去了。

只记得初中语文有篇课文,葫芦僧乱断胡涂案,里面的贾雨村是个昏官,不成想这个无才无德的小人竟然是书中主角林黛玉的老师,很难想象林黛玉能跟这样老师学到什么。

林黛玉过敏偏执性格形成,爱情竞争的败北,我想与这位问题教师贾雨村不无关系。

有人说,贾宝玉林黛玉是爱情悲剧,是万恶的封建社会造成的,我认为并不尽然。

尽管封建社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可是包办婚姻并不全是爱情悲剧,有的也很美满幸福。

况且当时对于贾宝玉来说,家庭是四大家族之一,姐姐是当时皇帝的宠妃,地位身世显赫,纳个三妻四妾不是问题。

因此他面临的不是单选题,可以效仿大舜娶娥皇女英的故事,这在当时完全可以做到,因为一夫一妻制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才刚刚确立。

问题是为何达不到双赢呢,我认为根据黛玉和宝钗的性格,问题在黛玉一边。

宝钗识大体顾大局,处事八面玲珑,思维缜密,胸怀坦荡,她可以同任何不同角色的人物打交道,包括她能包容黛玉。

而黛玉不同,黛玉心胸狭小,为人尖酸刻薄,不善于搞好人际关系,肯定一山不容二虎。

假如林黛玉,薛宝钗两女共侍一夫,凭林黛玉小性,还不天天鸡鸣狗跳,永无宁日。

这在封建社会还有林黛玉爱情的一线希望,林黛玉的后路是,在宝钗与贾宝玉成婚后,可以做贾宝玉的二奶小妾。

不过这要取决于林黛玉的态度,能否放下大小姐清高架子。

可是在今天的新社会,林黛玉却是没有半点希望,林黛玉包括薛宝钗都将被出局,因为林黛玉与贾宝玉是亲姑表亲,薛宝钗与贾宝玉是两姨亲,都是三代以内的近亲,而根据现行婚姻法三代以内血亲是禁止结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