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控策略

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控策略

狂犬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控策略
摘要:本文概述了狂犬病的流行原因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控制狂犬病发生的
基本策略。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现状;措施
一、狂犬病在我国流行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1)新型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导致关注的重心转移,狂犬病防控机制的意识转变
上世纪80 年代,由于我国人狂犬病出现过严重流行,每年死亡人数5 000~
8 000 人,国务院为此成立了由各不同部门参与的狂犬病防控领导小组,通过管、免、灭(包括捕杀、免疫、限养)等措施,到90 年代初,人的狂犬病例只有零
星发生,可以说得到了初步控制。

其中,犬群数量的降低可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此后几年内由于狂犬病得到了初步控制,已经不再是当时我国公共卫生领域中的
主要矛盾。

近些年,非典、禽流感、H1N1 型流感的暴发流行,防控的重心转移
到这类传染病上来,因此有关犬和狂犬病防控的管理规定在我国范围内被不同层
次的人群逐渐淡忘,各级狂犬病防控领导小组逐步撤销或自行解散。

狂犬病的防
控工作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是疫情上升的重要因素。

(2)狂犬病流行规律复杂,不易消灭
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
染病,是一种人与温血动物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人主要通过狂犬咬伤后感染
发病。

发病后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功能障碍,临床上以高度兴奋、恐惧不安、恐水
怕风、流涎和咽肌痉挛为,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病死率几乎百分之百。


生动物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人畜为偶然宿主。

野生动物感染狂犬病毒后,
如狐、狼、豺类、熊、臭鼬、鼠、猫鼬及一切啮齿动物等均可成为传染源。

就国
内来说,狂犬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带病毒的犬猫等。

近十多年来查到
狂犬病毒有隐性感染的现象,受感染的动物不一定都发病死亡,有的是无症状的
带毒动物,即“健康”带毒动物,已成为狂犬病最危险的传染源,其危害大,给预
防工作带来了困难。

(3)养犬、猫数量增加而免疫接种率低下成狂犬病流行主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生活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乡居民
对养犬的热衷程度日渐高涨,城市宠物饲养也逐渐增多,犬、猫的数量急剧增多。

犬、猫伤人数增多,人暴露于狂犬病的机会随之增加,散养犬、流浪犬、流浪猫
游走于街道或群居,流浪犬、猫又是免疫死角,遛狗者牵狗游玩于集市、公园、
游乐场等,多与散养犬、流浪犬互相咬斗,这些犬是否免疫狂犬病、是否带毒无
从知晓。

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措施和法规乃至宣传教育都没有及时跟上,虽然要
求所有的犬必须注射狂犬疫苗,但在实施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城市内人口数质较高,宠物主人和犬、猫的免疫力较高,而农村和边远山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对
狂犬病的认识有限,免疫力较低,狗用疫苗的覆盖率尚不足20%,猫几乎没有进
行过免疫。

中国目前80% 的狂犬病疫苗是用于人而非用于狗,由此造成动物间狂
犬病的流行,使狂犬病传染源广泛存在。

造成了狂犬病在动物中的传播,同时加
大了由动物传播给人的危险。

虽然卫生部、农业部近年不断强调要提高犬只免疫率,但在一些农村犬只的免疫率低得可怜甚至为零。

事实上我国对犬间狂犬病流
行情况也不清楚。

这是现阶段狂犬病流行的新动态,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行
为改变导致狂犬病对人类的威胁日渐增加。

(4)宣传教育不到位,群众对狂犬病的防范意识薄弱
群众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和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被犬只咬伤是否可
以及时有效的就诊,特别是农村散养户对狂犬病的危害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里,被犬咬伤后仅30% 的人知道应及时自行处理伤口,就诊率仅有65%。

此外,许多
人对自家犬伤人警惕性不高,认为自已家养的犬健康,被咬伤后未接种疫苗,麻
痹大意,结果酿成大祸。

犬伤后未能及时救治,也是造成狂犬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5)接种操作失范
虽然卫生部《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工作规范》早于2009 年即已颁布实施,但因基层业务人员调整频繁,素质有限,部分基层接种人员疫苗接种操作依然存在缺陷。

一是盲目扩大接种适应症,如对Ⅰ级暴露者接种疫苗;二是伤口处置不当,
对Ⅱ级和Ⅲ级暴露者,未对伤口进行底冲洗和消毒处理;三是对Ⅲ类暴露者未加
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造成接种失败。

这些问题是防控工作的技术要领,是影
响防控工作不可忽视的因素。

(6)暴露后伤口处理和接种率低
由于一些群众缺乏狂犬病防治知识或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被犬、猫、老鼠咬(抓)伤后不主动就诊和处置,加上暴露后处置费用高,疫苗接种和免疫球蛋白
需要约1 500元,因此部分人暴露后没有立即规范处置伤口,没有注射疫苗或疫
苗注射不规范,Ⅲ级以上暴露者未使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而且目前接种疫苗未
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是群众非常介意和未能使用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的原因之一,对狂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二、狂犬病防治措施
狂犬病可防、可控,不可治,重点在落实好犬、猫等宿主动物的“管、免、灭”及暴露人群规范处置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将狂犬病纳入法制化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目前,国际上已成功控制或消灭了狂犬病的国家和地区均具有国家层面的养
犬管理与狂犬病防治法规。

例如,英国是一个无狂犬病国家,为应对狂犬病的威胁,英国政府除有狂犬病防治法令外,还有多部立法来保证本国的无疫情状态;
日本除了《动物防疫法》以外,还有一个专门针对狂犬病防治的法律,在狂犬病
防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1]。

因此,我国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应法律、
法规和条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规范犬只的管理。

凡是居民养犬一律要登记、栓养和接种疫苗,并领取准养证和犬免疫证。

对犬和猫切实落实“以免为基础,以管促灭,以灭促免,综合防治”的综合防控措施。

(2)加强犬类等动物的免疫,进一步提高犬只免疫率
犬只免疫是狂犬病综合防治的中心工作,无论控制犬间狂犬病或人间狂犬病
都应以犬只免疫为主。

针对目前亚洲和非洲狂犬病流行主要由犬引起的实际情况,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呼吁发展中国家将狂犬病防
治工作的重点放在犬只的大规模免疫上。

犬只免疫接种率达到70%就可以阻断犬
间狂犬病传播。

欧美及日本对犬只普遍实施免疫后,基本消除了家犬的狂犬病,
从而也消除了犬引起的人狂犬病。

泰国、韩国和欧洲的一些中等发达国家,以及
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巴西、菲律宾、南非等通过大幅度提高犬的免疫覆盖率,在控制了犬狂犬病流行的同时也使人狂犬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

因此,应该
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犬只免疫工作,提高犬只的免疫率,控制狂犬病的发生和
流行。

(3)加强暴露后规范处置
人被犬、猫等宿主动物咬、抓伤后,及时、规范的预防处置是有效预防狂犬
病发生的关键措施。

因此,暴露后必须严格按WHO狂犬病暴露分类及处理原则
和《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 年版)》的要求,及时对受伤部位彻底
清洗、消毒处理及预防感染,并按照免疫程序的准确时间及时全程、足量接种狂
犬病疫苗,必要时尽早联合使用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或抗血清﹚,从而防止
狂犬病的发生。

(4)建立并完善狂犬病监测系统
建立狂犬病监测体系,主动开展狂犬病疫情、危险因素、暴露人群、病原学
和宿主动物等的监测。

掌握疫情动态分布、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狂犬病
病毒的型别及遗传特征、地理分布和流行动态。

(5)加强业务培训和健康宣教
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其进行暴露后预防处置的能力。

同时,加强卫生宣教工作,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应做到家喻户晓,引导群
众自觉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暴露后规范处置率和疫苗全程免疫率。

总结语
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和群众都必须应对这一严峻形势,提高警惕,努力控制
狂犬病的进一步流行,进一步加强狂犬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工作,共同实现WHO制定的2015年前消除人狂犬病死亡的目标。

因此,深入、细致和广泛的流
行病学调查、诊断方法建立、病原生态学、病毒遗传多样性与疫苗等方面的研究
将是未来狂犬病防治工作中急需完成的重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 唐勤,宋晓玲,何琦.71 例狂犬病发病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措施探讨.医学
动物防制,2007,23(7):502-504.
[2] 俞永新.狂犬病和狂犬病疫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27-144.
[3] 张永振.中国狂犬病的流行病学.中国计划免疫,2005,11(2):140.
[4] 张永振,肖东楼,孙玉辉,等.中国1984-2002 年狂犬病流行情况及防治对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4(10):883-886.
[5] 吴慧,宋淼,申辛欣,等.1996-2009 年中国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疾病监测,2011,26(6):4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