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业:音乐与舞蹈学姓名:马政学号:Y161340427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立足本国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文进一步诠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坚持的原则的重要性,简要的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内容,本人希望通过不断学习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名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初中开设政治课开始一直延续到高中、大学,我们都不断地对这一重要理论概念进行学习。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晰,下面我就其大致思想及自己的认识进行一些说明:首先我要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基本国情紧密联系的基础上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思想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提出的。

自从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其概念而言,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领导是一切的前提。

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人民受到三座大山的长期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随后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这一切的一切都证实了党的领导是中国前进的前提和保障。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整个基本路线就会被动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与这个中心。

全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

正如邓小平过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

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助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方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着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使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

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

根据时间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通过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和谐、有序。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立足当代有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主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这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经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秦刚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10第一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吴树青、陈占安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第一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田克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第一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