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分离定律).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分离定律).

1.涵盖范围本单元包括必修2第一章孟德尔的两个豌豆杂交实验,即遗传的两大定律和第二章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伴性遗传。

2.考情分析(1)考查力度高考中不但必考而且所占比重最大的部分。

(2)考查内容①两大定律的有关计算,学会用分离定律去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计算。

②两大定律与减数分裂的联系。

③两大定律与育种实践和人类遗传病的联系。

④伴性遗传的特点及有关概率的计算。

⑤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法的实验思想。

(3)考查题型①选择题考查两大定律的简单计算、适用范围及一些基本概念。

②计算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概率问题。

③实验题考查显隐性性状,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及基因位置的确定。

3.复习指导(1)复习线索①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为线索,系统复习遗传的有关概念。

②以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为线索,系统复习两大定律的实质及实践应用,尤其与减数分裂的联系。

③以色盲的遗传为主线,全面比较分析各种遗传病的特点和判断及概率计算。

(2)复习方法①借助假说—演绎法,理解两大定律的发现历程。

②注重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总结运用。

③遗传系谱和遗传图解的比较。

第15讲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考纲要求] 1.基因的分离定律(Ⅱ)。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问题1.异花传粉的步骤:①→②→③→②。

(①去雄,②套袋处理,③人工授粉)2.常用符号及含义P:亲本;F1:子一代;F2:子二代;×:杂交;⊗:自交;♀:母本;♂:父本。

3.过程图解P纯种高茎×纯种矮茎↓F1高茎↓⊗F2高茎矮茎比例 3 ∶ 14.归纳总结:(1)F1全部为高茎;(2)F2发生了性状分离。

[判一判]1.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2.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 3.生物体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就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理论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解惑]F1配子的种类有两种是指雌雄配子分别为两种(D和d),D和d的比例为1∶1,而不是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

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1.验证的方法:测交实验,选用F1和隐性纯合子作为亲本,目的是为了验证F1的基因型。

2.遗传图解[思考]孟德尔验证实验中为什么用隐性类型对F1进行测交实验?提示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只含有一种隐性配子,能使F1中含有的基因,在后代中全表现出来,分析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即可推知被测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

四、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发生时间——得出结论1.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如图所示)2.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实质1.完善下面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2.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其中属于假说的内容是“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是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

3.观察下列图示,回答问题:(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图示是C。

(2)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离。

(3)适用范围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②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4.总结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的相关种类和比例(1)F1(Dd)的配子种类和比例:2种(D、d),1∶1。

(2)F2的基因型种类和比例:3种(DD、Dd、dd),1∶2∶1。

(3)F2的表现型种类和比例:2种(显性、隐性),3∶1。

(4)F1的测交后代基因型种类和比例:2种(Dd、dd),1∶1。

(5)F1的测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和比例:2种(显性、隐性),1∶1。

易错警示孟德尔遗传规律出现特定分离比的4个条件(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对性状为完全显性。

(2)每一代不同类型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不同配子结合机会相等。

(3)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1.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

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答案 C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杂合子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由此可知,分离定律的直接体现是等位基因分别进入配子中去。

2.蜜蜂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雌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蜜蜂的体色,褐色对黑色为显性,控制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有褐色雄蜂与黑色蜂王杂交产生F1,在F1的雌雄个体交配产生的F2中,雄蜂的体色是_____________、比例是________,依上述现象可证明基因的________定律。

答案褐色和黑色1∶1分离解析 一对相对性状杂合子→两种配子比例1∶1⇒得出结论→分离定律实质。

若用B 、b 表示控制蜜蜂体色的基因,由题意可知,亲代中褐色雄蜂基因型是B ,黑色蜂王基因型是bb ,那么F 1中雌、雄蜂基因型分别为Bb 、b ,由于F 1中雌蜂能产生数量相等的B 、b 两种卵细胞,故发育成的F 2中雄蜂的体色及比例为褐色∶黑色=1∶1。

依此可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技法提炼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方法基因分离定律的鉴定方法要依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来确定。

1.测交法:让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2.杂合子自交法:让杂合子自交(若为雌雄异体或雌雄异株个体,采用同基因型的杂合子相互交配),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4.花药离体培养法:将花药离体培养,只统计某一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1∶1。

上述四种方法都能揭示分离定律的实质,但有的操作简便,如自交法;有的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如花粉鉴定法等。

由于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意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于动物而言,常采用测交法)。

考点二 显隐性的判断、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及基因型、表现型的推导1. 显隐性的判断(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①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不论正交、反交,若子代只表现一种性状,则子代所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②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了不同性状,则子代出现的不同于亲本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两亲本杂交,若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3”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遗传系谱图中的显隐性判断:若双亲正常,子代有患者,则为隐性遗传病;若双亲患病,子代有正常者,则为显性遗传病。

提醒 若以上方法无法判断时,可以用假设法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作假设或对同一性状作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

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

2. 纯合子和杂合子的鉴定(1)测交法(在已确定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待测个体×隐性纯合子―→子代结果分析⎩⎪⎨⎪⎧若子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子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2)自交法:待测个体――→子代结果分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3)花粉鉴定法 待测个体――→减数分裂花粉结果分析⎩⎪⎨⎪⎧若产生2种或2种以上的花粉,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若只产生1种花粉,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4)单倍体育种法待测个体→花粉→幼苗→秋水仙素处理获得植株结果分析⎩⎪⎨⎪⎧若有两种类型,则亲本能产生两种类型的花粉,即为 杂合子若只得到一种类型的植株,则说明亲本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花粉,即为纯合子3.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推导(1)(2)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①基因填充法。

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A__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一种aa ,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

②隐性纯合突破法。

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个a 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进一步判断。

易错警示 测交与自交的应用范围:测交与自交的选取视生物类型而定:鉴定某生物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当被测个体是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当被测个体是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以,但自交法较简单。

3. 南瓜果实的黄色和白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 和a)控制的,用一株黄色果实南瓜和一株白色果实南瓜杂交,子代(F 1)既有黄色果实南瓜也有白色果实南瓜,让F 1自交产生的F 2表现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由①②可知黄果是隐性性状B .由③可以判定白果是显性性状C .F 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3D .P 中白果的基因型是aa 答案 D解析 首先判断亲本中白果为显性且为杂合子。

F 1中黄果和白果各占12,再分别自交,F 2中黄果占58,白果占38。

4. 果蝇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现将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杂交,产生的F 1代再自交产生F 2代,将F 2代中所有黑身果蝇除去,让灰身果蝇自由交配,产生F 3代。

则F 3代中灰身与黑身果蝇的比例是( )A .3∶1B .5∶1C .8∶1D .9∶1答案 C解析 F 2中的基因型应为14BB 、24Bb 、14bb ,当除去全部黑身后,所有灰身基因型应为13BB 、23Bb ,让这些灰身果蝇自由交配时,按哈迪—温伯格定律,先求出两种配子的概率:B =2/3,b =1/3,则bb =1/9,B__=8/9。

[互动探究] 若将上题改动如下,重新计算结果动物体不能称自交:(1)让灰身果蝇进行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则F 3中灰身∶黑身=________。

(2)若F 2代中黑身果蝇不除去,让果蝇进行自由交配,则F 3中灰身∶黑身=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