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街头食品的现状及相关对策
【摘要】
清晨还是在深夜,我们都能看到街边成群结队的摊贩。
他们大多以推车等流动的方式出现,聚集在公共场所如学校,医院,公交车站等地。
最近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部门明察暗访揭露各种违规作业行为,政府部门不断颁布有关规章条例,城管部门也经常沿街巡逻,但所有的措施似乎都无法消灭摊贩主们的肆意买卖行为。
为何小贩们摆摊叫卖行为屡禁不止?笔者从几个方面浅析街头食品的现状,并且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相关对策。
【关键词】街头食品摊贩监管
【正文】
1、街头食品摊贩的特点
1.1街头食品的便捷性、多样性以及低廉的价格
街头食品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即买即食,非常方便。
逛街的人们可以随时品尝到街头的各色小吃,以解嘴馋。
这样无时效限制而方便快捷的特点让街头食品受到大众的欢迎。
街头食品种类繁多,有烤香肠、烤红薯、煎饼、饼包蛋等,各种生、熟、荤、素食品齐全,可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嗜好。
街头食品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并且现做现卖,不需要耗费过多的包装,能让众人以低廉的价格买到刚出炉的食品,这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的原因。
因此,街头食品的需求和销售量都很大。
同时街头食品以色泽诱人,味道鲜美而吸引大众。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行人闻到街头食品散发的独特香味和色泽便会被吸引。
1.2行业历史传统悠久
就笔者自身而言,我来自口味较重的湖南。
作为八大菜系中的湘菜闻名全国,而湖南的小吃也颇受人欢迎。
如臭豆腐、米粉、刮凉粉、糖油粑粑等等,都是有百年历史的名小吃;而口味虾则成为外地人的首选!这些小吃的流传使餐饮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而当前的餐饮业主要以街头摊贩的形式出现。
并且湖南人“好吃”天下闻名,食客的大量存在使得湖南街头小摊小贩与络绎不绝的顾客身影也成为一道风景线。
1.3符合不同的消费群体青睐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没有时间来做早餐。
在清晨,行色匆匆的行人可以在摊位上买到早餐,解决无暇应付早餐的问题。
单身职工,由于生活简单,懒于开灶,长期依赖饭店和街头食品。
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和住房,没有做饭的条件,因此,街头食品成为他们解决一日三餐的主要场所。
而街头逛街的人们,正好也可以在摊贩处解馋,以达到品尝各种特色小吃的目的。
这种剪不断的消费需求也成为街头摊贩们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
1.4满足无业人员的就业需要
近年来大量人员从农村流入城市,这些无业人员加上城市里本来就遗留下来的下岗失业人员、待业青年、低保人员、4050人员、“两劳”释放人员及其家属等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待业族。
他们普遍存在学历低、年龄大、
无其他就业技能等现象,只能靠沿街摆摊设点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更没有接受过食品安全知识的专业培训,这就为街头食品安全问题埋下了无法忽视的隐患。
并且也促成了不合格的街头摊贩屡禁不止的现象。
2. 街头食品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
2.1原材料问题多,生产环境差
这已经成为街头食品被画上违禁物记号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种饮食安全问题使得大众谈“食”色变。
各种非法的有毒的添加剂被肆意加入食品中,给群众带来身心上的伤害。
部分从业人员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或滥用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味道鲜美、色泽诱人。
而消费者只觉得好吃,却不知经营者使用了什么原料。
更有甚者,使用“地沟油”“染色剂”等等。
街头食品经营地点的人流量往往较大,加上其有意逃避监管,其环境卫生条件差。
大多数街头食品在露天条件下生产,人来车往,受汽车尾气、大气中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街头食品存在严重的交叉污染;同时,街头食品经营者大都无《餐饮服务许可证》,其卫生条件和餐厨垃圾处理都不达标,生产出来的食品很难保证安全。
再者,街头食品大多都没有外包装,生产者和不同消费者经常用手直接接触食品,更增加了食品交叉污染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2.2品种供应复杂。
街头食品摊贩经营的品种多为烧烤、夜啤酒、冒菜、酸辣粉、米粉、卤菜、锅盔、包子馒头、油条豆浆、春卷、凉面凉粉、冷饮等无包装或简单包装的食品。
5月19日曝光的福州某地沟油炼制场所的情况,骇人听闻。
烂猪内脏熬地沟油,来路不明的猪内脏、碎猪肉上爬满了数百只黑苍蝇,令人作呕,流向成谜。
执法人员表示该黑窝点提供的材料看,该窝点炼制的油或作为肥皂原料,为工业用途。
执法人员将对加工的油脂去向展开进一步调查。
(摘自5月19日腾讯大闽网)试问这样的三无产品大量流入市场,让人们怎能安心购买食物?
2.3从业人员素质低
由于街头食品生产要求比较简单,设备比较低廉,投资成本较低。
而从业人员对食品生产的安全的认识比较低,由于缺乏严格管理和专业教育,他们甚至不讲究基本的卫生问题,更不必说健康证上岗证等手续问题。
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法食品生产者便使用劣质原料、违法添加各种添加剂、销售过期食品。
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食品卫生问题的发生。
2.4监管工作难以展开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食品安全法》第29条)街头食品摊贩大多集中在公园、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口流动大的公共场所,他们带着便于移动的工具在这些地方流窜经营。
并且他们经常结群结社,听到一丝城管的风吹草动便立刻作鸟兽散,让执法人员难以控制。
另外,街头食品的经营时间不固定,深夜凌晨都能看到仍在经营的街头食品摊贩,这也给执法人员带来了抓捕的难度。
3、街头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3.1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推进监管体制机制创新
强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职责。
组织相关食品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建立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不力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部门和有关人员,严肃追究责任;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经费投入。
同时,政府在监管的人力、物力、财力、车辆、检验检测设备、办公场所等方面上予以大力支持,执法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3.2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运行机制。
本着改革与改制相结合,调整与发展相配套,内涵与外延相适应的原则,以解决区域食品安全基本检测服务和提供特殊检测需求为目标,整合现有资源,建立统一、集中的食品安全检测检验机构。
首先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选定检验检测基础比较好、专业技术强的某一食品检验检测机构为基础,组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实现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统一管理、及时检测,形成检测资源共享、检测数据共用、检测结果互认的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以满足社会需求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3.3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面对繁多和诱人的街头食品,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对街头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培训,让他们把消费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树立“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来制作和销售食品。
(2)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和教育,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拒绝购买街头不合格食品。
(3)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
执法人员应能够识。
别出各种街头食品的安全问题,提高执法效率,保障食品安全。
3.4要加快食品产业化发展步伐。
发展食品产业可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各个地区农产品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分布情况,预测食品产业发展具的前景,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看到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情况,估测发展食品工业的潜力,鼓励食品产业化发展。
同时给予优厚政策措施和开辟较为安全和规范的经营场所。
使得分散而不规整的摊点经营成为合理有序,令消费者放心的食品产业,甚至是品牌产业。
3.5做好宣传普法工作,让经营者舒心,让群众放心
食品安全是一项民心工程。
要做好它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以此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
要牢固确立“宣传也是监管”的理念,在宣传上舍得投入,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氛围。
要积极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学校、农村、社区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电视报刊开辟专栏、学校开设讲座和选修课程、大力倡导科学、安全、健康的饮食方式,使受教育的消费者成为见多识广、成熟理性、有责任感的消费者,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参与食品安全、人人保障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为筑牢食品安全最后一道防线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