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班级:食品093XX:尹江学号:5603109139一、中文摘要:食品生产的现代化满足了百姓对食品的巨大需求,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但是近来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采用了新技术、新方法的现代化食品生产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因此食品及其安全性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针对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所出现的一系列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我在寒假期间根据自己的了解和理解,进行了粗浅探究,尝试提出一些有益的途径,为社会大众的健康尽一点力。
关键字:食品生产、食品安全、现代化、消费者、问题二、正文:1食品安全的现状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例如,1996年英国爆发的疯牛病、1997年XX禽流感、1998年东南亚猪脑炎、1999年比利时等国二恶英、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8年9月,中国令人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以及2009年全球性的甲型H1N1流感,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使老百姓忧心忡忡,以至有的人产生了“吃动物食品怕含激素,吃植物食品怕有毒素,吃饮料食品怕掺色素”的恐惧心理。
当然这种担惊受怕显属过虑,但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的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此,笔者把这些问题主要概括如下:1.1 一些蔬菜、水果中普遍残存化肥、农药等物质,使这些食品的安全状况令人十分担忧。
在农业生产中,一些菜农、果农为了增收往往使用高毒甚至剧毒农药来喷洒蔬菜、水果,这直接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超标,这样的蔬菜、水果被消费者食用后肯定会带来身体健康上的很大危害。
例如,在2009年曾经有相关的组织对市4家大型超市销售的樱桃、甜瓜、桃子、油桃、苹果5种水果进行抽查,结果一共检测出了17种农药,甚至有的农药是法律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可见某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多么不容忽视。
1.2 在食品加工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其他化学用品。
一些黑心肠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受金钱的驱使,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往往违规使用、超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抗生素、激素,甚至不惜掺加有毒有害的化学用品,主要表现在:(1)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加工食品使用的添加剂的品种及其用量,如果超量使用很可能会对人体带来危害。
但是为了追逐利润,一些食品加工者却无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的保护,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X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
例如,在面粉中添加超限量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菜中多倍超标量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化学合成甜味剂;为了使馒头、包子增白使用二氧化硫;为使大米、饼干增亮使用矿物油;用甲醛浸泡海产品使之增韧、增亮,延长保存期;为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还有孔雀石绿、苏丹红、三聚氰胺……像这些老百姓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出却能导致人们食物中毒甚至死亡的化学物质到处可见,令人防不胜防,触目惊心。
(2)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家禽、家畜、水产品体内。
在种植业、养殖业中滥用激素和其他药物以增加产量,使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水产品在短期内获得丰收、成熟。
例如,带尖的西红柿,坚硬的猕猴桃、肥大的豆芽等等,都有可能是使用激素促使其长熟的结果。
这种做法不仅使培育出来的产品营养价值明显降低,而且也会给食用者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1.3 制造、加工食品的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
例如,用病死的家禽家畜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油炸类食品、“注水猪肉”( 给猪注水等于注毒,食用后对人体有极大危害)等。
再如,2009年,在XX、XX、XX、XX、XX等地又查到了多起使用2008年未被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而生产乳制品的事件。
这些免食品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加以严厉制止,都有可能会演变成为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事故。
1.4 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严重。
由于受城市某些工矿企业违规排除废水的影响,致使一些地区人畜饮用水源和农作物灌溉水源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主要是铅、锡、汞、锌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过量浸入到水源中去,受这些重金属污染的饮用水和农产品食品进入到人体后,就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
另外,一些用来盛放食品的包装纸、包装袋、不锈钢餐具等也是铅、铬、镍等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这些重金属物质一旦超标超量的渗入了食品中,人们食用后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潜在威胁。
2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2.1 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不完善。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从农田到餐桌,构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链条。
政府的监管行为必须保证其中任何环节都不会出现安全隐患”。
然而,作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核心的《食品卫生法》,无法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留下了许多执法空隙和安全隐患。
2.2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标准重叠、残缺问题严重。
我国食品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4 级构成。
目前,我国共有1070 项食品工业国家标准和1164 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为了适应进出口食品检验,还有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 项。
这些标准中相互交叉、相互矛盾、相互重复的现象严重。
虽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总共将近3000 项,但相关标准结构不配套,内容不全面问题较为突出,截止到2004 年,国际食品法典对176种农药在375 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 条农药残留标准,而我国仅对104 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 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
目前,我国已批准的1500 多种食品添加剂中,仅有250多种制定了国家标准,很多食品添加剂缺少残留限量标准的检测方法。
2.3 食品生产集中化程度低。
食品生产企业多、小、散、乱。
据统计,我国100 多万食品生产单位中70%是小于10 人以下的家庭式作坊,分布在各个难以追查的角落,食品生产集中化程度低,就造成了标准的难以实施,产品质量的信息难以汇总。
2.4 食品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楚。
首先,表现在食品监管的部门多,存在职责分工不清,分段执法、各依一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比较严重。
比如,质检部门依照《产品质量法》,卫生部门依照《食品卫生法》,抽检和公布的检测结果有时重复甚至结论相反。
2.5 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类检验机构两万余个,其中绝大部分是各级政府依法批准设立的附属机构。
检验机构依赖于政府生存,行政色彩浓厚,缺乏独立生存能力,且各主管部门和检验机构本身的行业垄断,造成了检验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检测设备、检测技术落后,相当一部分添加到食品中的工业原料无法检验出来,很难为食品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对策3.1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保证食品安全,法制建设是关键。
目前我国与食品安全、质量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少,但多为原则性条款,可操作性差,法出多门,互有矛盾,惩罚力度轻。
因此,要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协调、修订,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设,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法律系统。
3.2 强化对食品源头污染的治理。
从原料生产抓起,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坚持科学施肥和规X化使用农药,规X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和使用,强化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检测制度,实施标志管理,推行市场准入制。
3.3 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目前涉及食品安全保障的部门有十多个,其中国家食品药品监管理局按国务院部署是起牵头和“总抓手”作用,主要职能是依法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对重大事故进行查处。
但事实上,从农田到生产,加工、流通到餐桌,食品安全的链条很长,涉及卫生、农业、工商、外贸、质检等多个部门。
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严格依法行政,形成一个工作高效、监管到位、老百姓信得过安全监管网。
3.4 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在科学和风险分析基础上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实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技术基础和保障。
我国应加快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检验检疫、农兽药残留限量、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并结合我国国情,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国际食品法典的标准、指南和有关技术文件,提高标准水平,满足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
3.5 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控制技术水平。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区域食品污染的来源检测控制技术,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危害关键点分析与控制等技术的落后,一直是制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瓶颈。
一方面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检测技术指标和标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有新技术和转基因工程运用到食品生产中。
因此,尽快提高我国食品,特别是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检测技术水平,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发展食品贸易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3.6 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
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大失信惩戒力度,综合抓好食品安全制度规X、管理服务系统与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
逐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定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综合信息。
3.7 完善食品安全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市场准入法律制度、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招回制度、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和食品安全预警制度、食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等,以制度来保障食品安全。
3.8 加强行业自律。
明确企业是保证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这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产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
其次是所有食品销售企业都要保证其所售食品是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的合法正规的产品,同时要建立购销台账制度,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顺藤摸瓜,相关责任人便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3.9 加强对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做强做大。
我国的食品企业目前总数在500 万家以上,但绝大多数都是小企业,生产场所分散,科技力量薄弱,加工设备简陋,对这些企业的监管难度很大。
国家应加大科技扶持力度,提高食品企业科技水平,从源头上加强食品安全。
另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大企业、优势企业的帮扶力度,帮助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3.10 加强舆论监督,提高食品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