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科常见疾病PPT课件
病因 2
❖ 鞘状突的闭塞发生停顿,迟缓或不完全,则就有 发生疝的可能。
❖ 小儿腹股疝几乎都是先天性的,它的疝囊后壁与 精索紧贴。据报道,1岁以内约57%的婴儿存在鞘 ,腹膜受腹内压力而外 突形成疝囊。
诱因
❖ 并不是所有的鞘状突未闭的小儿都发生疝,只 有在诱因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
隐睾
❖ 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自腰部腹膜后下降至阴囊,称为隐睾,包括睾 丸缺如、睾丸异位及睾丸下降不全。
左侧隐睾图片
隐睾诊断及手术
❖ 诊断:1.体格检查(注意健侧睾丸代偿性增大情况) 2.B超 检查
❖ 手术时间:隐睾一旦确诊,患儿6个月后即可手术,最晚不 能超过2岁。
❖ 手术方法:传统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我院优势) ❖ 腹腔镜手术优点:1.可以在确诊的同时进行手术治疗;2.可
认识小儿外科常见疾病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 小儿外科
前言
❖ 小儿外科是临床医学中一个较新的学科,小儿外科从 成人外科分出来,现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它 的工作范畴:从出生到14周岁的小儿所有的外科问题。
❖ 因小儿与成人一样,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均可能患疾 病,而且还有各种先天性畸形。因此,小儿外科应包 括:小儿普通外科、小儿微创外科、胎儿新生儿外科、 小儿泌尿外科、小儿脑外、小儿心胸外科、小儿骨科 等。
病理(Pathology)
肠套叠的方向: 一般肠套叠是顺行的与肠蠕动方 向一致,近端套入远端内,极少数可逆行。
❖ 手术方式:传统疝囊高扎术(小切口)、腹腔镜 疝囊高位结扎术(微创)。
❖ 手术年龄:6个月以上即可—生后发现。 ❖ 但对于疝反复嵌顿,严重影响生长,女孩的斜疝
则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 问题:疝气带(袋)能不能治愈疝气?
手术方式的选择
❖ 传统手术:不需要进入腹腔,费用较低,我的手术切口一般1.5厘米,但 是术后一部分患儿局部水肿血肿较重,不能探测对侧是否有斜疝。
❖ 微创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保证了腹股沟管生理完 整性,避免对其的解剖,也就避免了在术中精索、输精管以及膀胱的损 伤和阴囊血肿,同时腔镜手术于腹腔内清楚暴露腹股沟管,可以达到真 正下意义上的疝囊高位结扎,切口小(小于0.5厘米)、手术时间短、术 后恢复快(以年长儿更为明显)、可同时发现并处理对侧隐性疝。尤其 对于传统手术术后复发病例,腹腔镜手术优势更为明显。两种手术后的 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分类
慢性肠套叠:
一般多发于年长儿及成人,且慢性肠套叠多为肠道存在器 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因为发生率占小儿肠套叠的 0.8%。
急性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一岁以内多见,占 60%—65%,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 率逐年减少,5岁罕见。男婴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为2-3:1。 且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可能与 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病毒感染有关,夏冬次之,秋季较少见。
小儿鞘膜积液(水蛋)
在妊娠期,小儿的睾丸从腹膜后下降时,带有两层腹膜进入 阴囊,这两层腹膜就叫鞘膜。在正常情况下,这两层膜之间 有少量液体,可以起到减少睾丸在阴囊里移动时的磨擦作用。 在腹股沟内环以下、睾丸之上部分称为腹膜鞘状突,于出生 前逐渐闭合形成一纤维索。假如腹膜鞘状突在出生以后未闭 或睾丸部鞘膜囊内液体超过正常量,即可形成各种类型的鞘 膜积液。
定义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
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的肠腔内引起的急性肠梗 阻的症状,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 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 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 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病 因(Etiology)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饮食改变(出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
量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峰期。)
▪ 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
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
▪ 病毒感染(与肠道内腺病毒与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 遗传因素
以更高位的松解精索血管及输精管,最大可能地将睾丸无张 力下降到阴囊内最低位置;3.手术操作精细,分离范围小, 最大限度减少精索血管神经的损伤,保护睾丸血供;4.切口 小,术后恢复快。
❖ 隐睾属于我院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项目,在治疗技术及治疗 费用上,我院外一科均有优势。
❖ 术后:术后需1个月复查,此后每3个月复查1次,直至术后 2年。
鞘膜积液与腹股沟斜疝手术方式相同
斜疝术前及术后需注意的问题:
❖ 术前:合理的安排小儿的生活起居,避免便秘, 及哭闹等,观察腹股沟肿块情况,选择合适的时 间进行手术治疗。
❖ 术后: ❖ 做好创口局部的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小便
浸湿,创口的愈合需7天左右。 ❖ 尽量避免使腹内压增高的因素,以防复发。
鞘膜积液透光试验
胚胎学与病因
❖ 胚胎早期,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有一袋形突出, 即腹膜鞘状突。它沿睾丸引带下降,鞘状突须有睾 丸紧随其后下降,于胎儿8个月时,睾丸到达阴囊, 鞘突盲袋就将睾丸的大部分包裹。在出生前,鞘状 突从内环开始逐渐向外向下闭合,萎缩成纤维索, 遗留睾丸部分形成睾丸固有鞘膜腔,与腹膜不再相 通。
内容概要:
❖ 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隐睾 ❖ 急性肠套叠 ❖ 先天性巨结肠 ❖ 包茎、包皮过长、隐匿阴茎 ❖ 急腹症 ❖ 手术图片
腹股沟斜疝(疝气、小肠气、气蛋)
❖ 指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 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外环(皮 下环),并可进入阴囊,称腹股沟斜疝。
❖ 腹内压增高——疝的诱发因素
❖ 如:小儿剧烈哭闹
❖ 长期阵咳
❖
便秘
❖
排尿困难等。
❖ 进入疝囊的腹腔脏器:
❖ 男孩,较多见的是小肠,盲肠和阑尾有时也可能 进入疝囊。
❖ 女孩,则较多的是子宫及附件,而且,发生嵌顿 的几率较高。
❖ 在小儿,滑动疝很少见。
斜疝的治疗
❖ 手术治疗是唯一的选择,疝发生后几乎没有自愈 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