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的赏析ppt
哲理解读
全诗喻理警 世,人生在世, 不过百年,点滴 小利,转眼即逝, 何必为“三尺地” 而败坏自己的品 德!
-
例诗透析(三) * 托物说理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 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
-
哲理解读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
古代哲理诗鉴赏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高娜老师制作
-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哲理诗的艺 术形象来体会蕴涵在诗 中的丰富哲理。 2、在熟悉哲理诗特点的 基础上赏析哲理诗的理趣。
-
一、哲 哲理诗理是诗一种通过对具体 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 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 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 引人思考。 -
-
当堂演练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趣赏析】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 鸭子由于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感知水温的上 升,体会到春天的来临。
原
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
意 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
联 想 好作品。
新 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 意 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
进。
-
例诗透析(二)
*即事说理
《六尺巷 》
[清]张英(1637~1708)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
背景解读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张英在京当 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的 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 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 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 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 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息 了一场风波。
-
字面解读 《六尺巷 》
[清]张英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 境,令人一筹莫展;只 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 转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二、表达哲理的形式
-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尺巷 [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张英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
三、理趣赏析
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 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 象(景、物、事)特点, 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 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 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 外。)
-
哲理解读 (一)解读艺术形象: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 (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
本体 *借景说理* 喻体
清澈的方塘 —— 优美的文章
源头活水 — —
生活体验
-
(二)解读隐含理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 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 化,抓住先机的客观真理。-
1.同写庐山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 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 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 物的本质。
-
2.同写冬雪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哲雪理却:输梅一段香。
人们各有所长, 也有所短,应该互相 学习,取长补短。
-
3.同写农家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柱杖无时夜叩门。
古代哲理诗答题步骤
第一步 先读题,破解题干隐含信息。对于哲理诗的鉴赏也往往如此:命 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提示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 或者暗示解答枢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第二步 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把全诗默读一、 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力求读懂诗歌。 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解读诗歌的切 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 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 理解诗歌有帮助,才去做注的。 第三步 从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意象(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 的修饰语)入手,分析作者由此及彼作哪些联系,阐发了哪些哲理。 第四步 分析艺术手法。 第五步 整体阅读,通盘考虑。把对诗歌的分析和解题的需求联 系起来,做到前后一致。 第六步 遵循“总分”等模式解答试题;整理答题语言。 (字面解读+哲理解读)
对比
-
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 字面解读 由表及里
哲理解读
由浅及深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原意 新意
由此及彼
-
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
-
例诗透析(一)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
字面解读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 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 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 流来。
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 —对— 林中鸟
朝中排挤 —比— 放情山水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 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
-
方法点拨
哲理诗特点归纳
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 给人以教益。
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 较深刻。
-
表达哲理的形式
哲理诗常见修辞
借景说理 《观书有感》
比喻
即事说理 《六尺巷》 托物说理 《画眉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