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
4.2.3 威勒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1)首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与企业有直 接的关系,并且有人的参加,如顾客、投资者、雇 员、当地的社区、供应商、其它的商业合伙人等。
(2)次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社会性 的活动与企业形成间接联系,如居民团体、相关企 业、众多的利益集团等。
4.2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4.2.1 契约型利益相关者与公众型利益相关者 查克汉姆(Charkham,1992)按照相关群体与
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的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 分为两类:
契约型利益相关者(Contractual Stakeholders): 股东、雇员、顾客、分销商、供应商、贷款人。
第三部分 伦理经营假 设下的管理问题
第四章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管理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兴起:理论背景与现实 背景
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 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 起来的,进入80年代以后其影响迅速扩大, 并开始影响英美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 并促进了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之所以会出 现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相应的利益相关者 管理模式),是有其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的。
者进行评分,然后根据分值的高低来确定某一个人
或者群体是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哪一类型利 益相关者。
这三个属性是:(1)合理性(Legitimacy),即 某一群体是否被赋有法律上的、道义上的或者特定 的对于企业的索取权;(2)影响力(Power), 即某一群体是否拥有影响企业决策的地位、能力和 相应的手段;(3)紧急性(Urgency),即某一 群体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3)首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直 接的影响,但不与具体的人发生联系,如自然环境, 人类后代等。
(4)次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企业有 间接的影响,也不包括与人的联系,如非人物种等。
威勒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结
果如下图所示
社
会 性 次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 首要的社会性利益相关
低
高
紧密性
4.2.4 最新的研究进展:米切尔评分 法及其应用
勿庸置疑,上述从多个维度来细分利益相 关者的思路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企业的利益 相关者的认识。然而这些界定方法普遍的 缺陷是缺乏可操作性,仍然停留在学院式 的研究中,从而制约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 实际运用。
美国学者米切尔和伍德(Mitchell & Wood, 1997)提出了一种评分法 (Score-based Approach)来界定利 益相关者,从而大大推进了利益相关者理 论的应用与实践。
科鲁特的研究表明,挪威渔业企业的许多利益相关 者都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 变化后,市民、消费者、媒体等利益相关者可能会 跃升为预期的利益相关者,而本地居民、环境保护 集团也可能成为决定性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管理层 只有清楚地明确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并充 分把握他们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趋势后,才能制定和 实施相应的战略,以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
米切尔明确指出,有两个问题居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的核心:一是利益相关者的确认(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即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一是利益相关者的特征(Stakeholder Salience),即管理层依据什么来给予特定群体 以关注。由此可以从三个属性上对可能的利益相关
4.2.2自愿的利益相关者和非自愿的利益相关 者;首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
(2)根据相关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可以将利 益相关者分为首要的利益相关者(Primary Stakeholders)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 (Secondary Stakeholders):前者是指这样一 些个人和群体,倘若没有他们连续性的参与,公司 就不可能持续生存,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 客、供应商等;后者是指这样一些个人和群体,他 们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运作或者受到企业运作的间接 影响,但他们并不与企业开展交易,对企业的生存 也不起根本性的作用,比如媒体和众多的特定利益 集团。
公众型利益相关者(Community Stakeholders):全 体消费者、监管者、政府部门、压力集团、媒体、 当地社区。
4.2.2自愿的利益相关者和非自愿的利益相关 者;首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
克拉克森(Clarkson,1994;1995)提出了两 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
理论背景
在60年代至70年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企业 看成是一个转换投入和产出的“黑箱”的思想受 到了猛烈的批判,进而涌现出研究企业理论的大 量文献。这些文献大多以交易费用、委托—代理、 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等概念为核心而展开, 使我们对企业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然而,各 种所谓的主流企业理论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 企业的所有权(以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 权来表示)应该全部归企业的股东所有;他们提 出的“股东至上主义”和“资本雇佣劳动”的命 题存在诸多缺陷和漏洞,也与各国的实践发展有 着明显的差距。正是在这种理论纷争的局面中, 一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
6 危险的
4 主要的合理性
的利益相
3 苛求的 利益相关 者
关者
5 依靠的 的利益相 关者
1 可自由对 待的利益相 关者
8 非利益
相关者
①②③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④⑤⑥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 ⑦是决定性的利益相关者,而⑧则不是利益相关者。
米切尔评分法的提出大大改善了利益相关者界定的 可操作性,极大地推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推广应用, 并逐步成为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分类的最常用的方法。 许多学者结合所研究企业的具体情况,利用这种方 法给企业的相关群体评分,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 参考依据。如挪威学者科鲁特详细研究了挪威渔业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Knut,2001)。
米切尔认为,要成为一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至少 要符合以上一条属性,即要么就是对企业拥有合理 的索取权,要么能够紧急地引起企业管理层关注, 要么能够对企业决策施加压力,否则不能成为企业 的利益相关者。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从上述三个 特性上评分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又可以被细分为 以下三类:
(1)决定性的利益相关者(Definitive Stakeholders),他们同时拥有对企业问题的合 理性、影响力和紧急性。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企业管理层必须十分关注他们的欲望和要求,并设 法加以满足。典型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 雇员和顾客。
第三,苛求的利益相关者:只拥有紧急性,但缺乏合理 性和影响力的群体,在米切尔看来就像是“在管理者耳 边嗡嗡作响的蚊子,令人烦躁但不危险,麻烦不断但无 须太多关注。”除非他们能够展现出其要求具有一定的 合法性,或者获得了某种权力,否则管理层并不需要、 也很少有积极性去关注他们。
紧急性
影响力
2 蛰伏的利 益相关者
4.2.3 威勒对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威勒(Wheeler,1998)则将社会性维度 引入到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中。他认为有些利 益相关者是有社会性的,即他们与企业的关 系直接通过人的参与而形成;有些利益相关 者却不具有社会性,即他们并不是通过“实 际存在的具体的人”与企业发生联系的,比 如恶化的或改善的自然环境、人类的后代、 非人物种等。结合克拉克森提出的紧密性维 度,威勒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以下四种:
者 (Secondary Social 者 (Primary Social
高 stakeholders)
Stakeholders)
低
次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 首要的非社会性利益相关 者 (Secondary Non- 者 (Primary Non-social
social stakeholders) stakeholders)
实践背景
从来看,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 国等奉行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的经济 遇到了困难,而日本、德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的经济却迅速发展。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表明, 产生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股东至上主义”的公 司治理模式使经理人员始终处于严重的短期目标 的压力之中,无暇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却 正好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得到好处的是股市上的 投机者;日本、德国实行的是内部监控型公司治 理模式,企业的经营活动注重公司利益相关者的 利益要求,并充分融合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 在这种反差面前,英美等国的学者不得不开始反 思其企业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而西方企业界则在 80年代后期迅速从“追求卓越”转变为“学习日 本”。
(2)预期型利益相关者(Expectant Stakeholders),他们与企业保持较密切的联系,拥有上
述三项属性中的两项。这种利益相关者又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同时拥有合理性和影响力的群体,他 们希望受到管理层的关注,也往往能够达到目的,在有些情况下 还会正式地参与到企业决策过程中。这些群体可能包括投资者、 雇员和政府部门。
(1)根据相关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承担的风 险的种类,可以将利益相关者分为自愿的利益相 关者(Voluntary Stakeholders)和非自愿的 利益相关者(Involuntary Stakeholders): 前者是指在企业中主动进行了物质资本或人力资 本投资的个人或群体,他们自愿承担企业经营活 动给自己带来的风险;后者是指由于企业的活动 而被动地承担了风险的个人或群体。换言之,克 拉克森认为利益相关者就是“在企业中承担了某 种形式的风险的个人或群体”。
1996年1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新加坡发表演讲时, 正式提出要建立一种“利益相关者经 济”(Stakeholder Economy)——在这种经济 中,大家相互信任,有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共 同受益。“所有的人都有机会 ,通过贡献取得发展 , 没有哪个群体或阶级受到优待或排斥”。
1997年布莱尔曾踌躇满志地表示,在全球化的形 势下,听任放纵的市场调节作用和过多的政府干预 都不是治国良策,应该在自由放任和社会公正之间 走一条中间道路,即所谓“第三条道路”。布莱尔 自诩为“第三条道路”的旗手,立志要把英国变成 “第三条道路”的试验室,让英国成为“世界的灯 塔”。目前,“第三条道路”已经成了大西洋两岸 各国政府公开或默认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