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及组织指导分析
☺ ☺ ☺ ☺ ☺
☺
☺
☺
案例思考:
☺
为什么案例1中兰兰和悦悦会出现矛盾冲突?教师与幼儿之间哪些方 面需要改进?
☺
为什么案例2中的小美发师能在角色扮演中如此自信自主,顺利完成 了角色扮演呢?
角色游戏:
☺概述:角色游戏(即我们所说的过家家),是儿
童根据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 替代的材料,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再现周围 生活的一种游。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 商店、医院、银行、理发店等等,所以又称为主 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 色的一种游戏。
☺ ☺
于是兰兰就跑去抢悦悦的工作挂牌,两个人谁也不让谁,而其他小朋友正在 旁边看热闹,角色游戏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游戏被迫中断。
案例2:
☺
在一次美发厅的角色游戏中,老师正在收拾着东西。“小姐,你要美发吗?” 一个甜甜的声音在背后响起,老师没在意。“XX小姐,你要美发吗?”声音 加大了,而且还敢直呼老师的名字,简直“胆大包天”,老师因为确实忙就 没理会。忽然,老师感觉束好的长发在背后被一双小手摸着。看来“美发师” 看上了这一头长发,不去理一下是不行了。同时老师也很好奇孩子们是怎么 知道自己名字的,想趁机调查一下。老师转身笑眯眯地说:“谁是美发师, 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小女孩菁菁站了出来,“我是美发师,绝对给 你做好。”她接着说:“听张老师喊你呗,我就知道你名字了。 ”她一脸神 气的样子,原来这么简单。 一场顾客与美发师之间的自由交谈开始了。 美发师:“你得低下头,把头发低下来。” 顾客:“你们这儿没有专门洗头用的长躺椅吗?这样不舒服。”于是,小理 发师很快就叫来几个小女孩七手八脚的忙了起来。一切动作看起来都十分专 业连贯,一会儿功夫,几张小椅子拼成的长躺椅完成了,理发师让顾客躺下。 接下来,小理发师拔掉顾客的发圈,像模像样的抓搓头发,还打开假水笼头 冲了冲,拿小工具充当电吹风吹头发。
老师:“我陪你一起去吧!”
☺
☺
接着,老师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 “生病的妈妈”,秀琳忙得不亦乐乎。
☺(三)循序渐进原则
☺
角色游戏主题的确定、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材料的 准备、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的开展、情节的丰富、教师 的指导以及幼儿的发展,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 ☺ ☺
☺
☺ ☺
美发师:“你想做什么发型?” “你看我做什么好,就做什么吧!”顾客装做很随便的样子,给美发师自由 发挥的空间。 美发师:“你会唱《青藏高原》吗?” “不会。”顾客想看理发师如何应对。 “你唱歌不行!”美发师评价道。“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 “不知道。”顾客索性装糊涂到底。 “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呢?是一个叫韩红的人,她是一个胖猪猪。”美发师 越发得意起来,“这首歌很难唱,我姨妈会唱。”她一边梳理头发一边说。 “我给你做个韩红式的发型。” “好吧!”顾客答到。美发师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拿剪刀,很投入地剪起 来。闲聊也更深入了。 “我以后教你唱。”多么自信、自主的孩子!顾客(老师)笑了。
☺ 三、角色游戏的指导环节与要点
☺
角色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幼儿的成长和 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 位。教师在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应充分关注幼儿的 需求,尊重幼儿的意愿,考虑幼儿的发展特点,做好游戏 准备、游戏过程以及游戏结束三个阶段的指导,以期最大 限度地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二)开放性原则
☺ 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随时产生新的想法和需
要,这些想法不一定都符合教师的预想,教师应当根据幼 儿的需要,积极地理解幼儿的想法,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计 划。同时,角色游戏的开展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干预和指 导,但其指导方式应以间接指导为主,且不干扰幼儿游戏, 如教师可扮演游戏中的相关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引导游戏 自然地按照自己的意图发展下去,将自己的教学意愿和教 学目的转化为幼儿的兴趣。
案例:
☺ 在《小画家》的角色游戏里面,小晴用笔在纸板上画了一
个太阳,又用食指蘸了一点浆糊,仔仔细细地涂抹在太阳 上。因为浆糊太少,涂抹的面又太大,浆糊一下子就干了。 所以无论她怎么用力,毛线就是粘不住。看到这种情形, 老师便走过去帮助她一起做,边做边告诉她:“浆糊不能 太少,抹的面不能太大,手指要轻轻地压……”还没等老 师说完,她便一把抢了过去,说:“老师,我想自己来。” 当老师再次走到她的身边时,她骄傲地拿起显得有些乱糟 糟的作品对王老师说:“老师,我的太阳做好了,我还要 再做一棵树。”
二、角色游戏组织与指导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开放性原则
☺(三)循序渐进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应充分尊重幼儿的 主体性,允许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游 戏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游戏情节。如果幼儿想玩的 游戏与成人的计划不一致,或游戏的情节没有按照成人预 先的计划进行时,成人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幼 儿,应当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想法,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愿 望。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细心观察幼儿的活动, 了解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喜欢的玩具材料,喜欢的同伴等, 从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结构
☺角色游戏的结构是指角色游戏中所包含的各种基
本要素,包括角色游戏中的人、物、情节、内在 规则。
☺(一)角色游戏中的人
☺
也就是指幼儿扮演的角色。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一 个或多个角色,并借助语言、动作、表情等来表现自己对 这些角色的认识和理解,这些角色通常是幼儿喜欢的、熟 悉的、经常接触的或是能引起幼儿强烈情感的人物,一般 可将其分为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和想象性角色三类。 机能性角色是指幼儿通过模仿对象的典型动作来扮演角色, 如幼儿通过弯腰弓背的动作来扮演老爷爷;通过挥动手臂 来扮演交通警察。互补性角色是指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以 角色关系中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如司机—乘客;售货 员—顾客,妈妈—孩子。想象性角色是指幼儿在游戏中的 角色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而是源自幼儿的想象,如超 人、天使、小精灵、大老虎、小☺
是指幼儿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不是简单地摆弄玩具,而是通过对玩具的操作来表现 对游戏情节的假想,如用笔代替体温计给病人看病;用扫 帚代替马在草原上骑马等,在对游戏情节进行假想的过程 中又会衍生出其他相关的情节,如给病人看病,病人是发 烧还是不发烧,是需要吃药还是打点滴,医院需要什么物 品等。 的照搬,而是概括性的动作和情景,如妈妈抱娃娃是妈妈 动作的概括,转动方向盘是司机动作的概括。因此,角色 游戏中的情节是幼儿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玩具的 假想和使用,并结合当时的情景,创造性地表达的结果。
案例:
☺ 儿童之所以游戏,是因为游戏出于儿童的兴趣和愿望,是
儿童自发自愿进行的活动,没有成人的强迫,没有外加的 目的,没有强制的规则约束。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选 择游戏的形式、内容、材料、玩法和同伴等,也可以随着 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结束游戏或变换游戏。案例中的老 师没有遵循幼儿主体性原则,过度干预了小晴的游戏,引 起小晴的不满。被强迫的游戏就不再是游戏,因此,老师 应该突出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一)角色游戏的准备工作
☺ 1.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 2.提供适合的游戏场地和丰富的游戏材料
☺ 3.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 1.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
角色游戏的内容源于现实生活,是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知 识和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的主题就越新颖,情节也会越深入。因此,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教育活动、参观、劳动、看图书、看 电视等多种活动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理解社会人际关系,拓 展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同时,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做好家园合作,指导家长 平时有意识地多与孩子交流,经常带幼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让孩 子接触外面的世界,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带幼儿去商店,引导 幼儿观察售货员是怎样工作的,他们是如何对待客人的,商店都有哪 些商品,每件商品有什么作用。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对商店有了感 性的认识,在开展游戏时他们就能模仿并创造性地进行游戏。
☺
☺
☺
2.提供适合的游戏场地和丰富的游戏材料
游戏场地和游戏材料是开展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只有这些物质材料满足幼 儿的需要,才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愿望。首先,幼儿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适 合的游戏场地。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幼儿园可专门设置固定的角色游戏室, 并在室内划分各角色游戏区,如娃娃家、商店、医院、菜场、照相馆等,便 于幼儿开展角色游戏。若场地有限,教师可在户外开展角色游戏,但游戏场 地的大小应适度。场地过小,幼儿的行动会受到限制,游戏将难以展开;场 地过大,会使幼儿难以进入游戏情境。 其次,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教师可为幼儿提供部分形象逼真的玩具, 如娃娃、炊具、听诊器等。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提供一些半成品游戏材 料和简单的物品,以物代物,不但补充游戏材料的不足,发挥幼儿的想象, 如用易拉罐做花瓶,树叶做青菜,玻璃瓶做药瓶,小树叶或小纸条当钞票等。
☺(二)角色游戏中的物
☺
是指在角色游戏中所需要使用的物品和材料,这 些物品是角色游戏的辅助工具,支持游戏的展开。在 游戏中幼儿经常利用想象对物品进行假想,将一些简 陋的材料替代生活中真实的物品以满足游戏的需要, 而这些材料与幼儿想象的物品在外型上总是会有一定 的相似性,如把小椅子当成马、把沙子当成米,把笔 当成注射器等。同时,还可一物多用,将一种物品代 替多种真实的物品,如将方形积木一会儿当肥皂,一 会儿当电视,一会儿当饼干,一会儿当火车等。这种 假想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还可促进游戏的发 展。
案例:
☺
娃娃家游戏中,老师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 院,有的去理发……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 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 有意思,也想到其他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 老师:“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