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业务成绩 Ⅱ
利润
Ⅲ
合作关系 Ⅳ
计划性 Ⅴ
工作督导 Ⅵ
培训
Ⅶ
创造发明 Ⅷ
用户关系 Ⅸ
诚实与安全 Ⅹ
• 群体内聚力 —— 影响因素:
群体成员 对利益的
认识
成员的 共同性
群体成员 的心理 满足感
领导方式 信息的沟通
群体 内聚力
群体规模
群体与外部 环境的关系
达成目标 的情况
心理 相容性
群体在组织 中的地位
–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①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②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③利用其沟通特点,进行决策 ④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促进个人发展 ⑤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⑥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
行为
• 群体的发展阶段——从形成到成熟
1、定向性——〉定向目标 2、冲突和挑战——〉解决问题必有冲突 3、内聚性——〉上升 4、迷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发生 5、醒悟——〉解决人的冲突 6、承认——〉成熟
• 群体规范与管理的有效性 形成和制定群体规范是指导和控制群体行为的有 力手段
• 皮尔尼克(S.Pilnick)的规范分析方法对管理实 践的建设性思考 – 明确规范内容 – 制定规范刨面图 – 进行改革(从上到下、按规范做、制定方针)
群体规范分析图
组织荣誉 Ⅰ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成员对群体 的依赖性
– 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
高力+积极诱导
生
低力+积极诱导
产
对照组
率
低力+消极诱导
高力+消极诱导
工作时间
• 群体中的角色问题
1、角色的建立
– 是指确立在群体中的位置 (每个角色在群体中都可能被接受或排斥) – 角色建立需要受到各个层次的接受,包括:上级、 同事、下级
2、角色模糊
上的交流
• 群体的类型
1、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协调群体 —— 按群体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分
2、大群体与小群体 —— 按规模分 3、工作群体与社会群体 —— 按群体作用性质分 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按结构和功能分
– 非正式群体包括: ①横向群体:组织层级相同、工作性质不同 ②纵向群体:同一组织内部不同层级的人组成 ③混合群体:由组织内部各类人组成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许玉林
组织中群体行为
• 群体的行为特性
• 群体中的从众行为与规范的形成 • 群体内聚力的形成与作用 • 群体中的角色地位 • 群体的沟通与人际关系
一、组织中群体的行为特性
• 什么是群体 群体的概念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是不同的工作个体组成的 2、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 3、群体成员应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感情和情绪
– 从众行为的心理分析:
• 视多数人的错误为正确 • 对自己的判断缺乏自信 • 权宜的从众:知道自己正确,但是不愿违背多数
人意愿 • 情景不明确,又不愿意冒险时的从众 • 必须从众:用同样的规范强迫所有人 • 习惯性模仿和服从
– 从众现象的二维分析:
接 行受 为 表 现拒
绝
B
A
P
C
拒绝
接受
内心
2、群体规范: • 规范是对人的行为的某种制约 •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 • 类型: – 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 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规范 – 参考规范 • 功能 – 群体的维系功能 – 群体行为的评价、标准功能 – 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 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以目标问题 为核心
以人问题 为核心
高
成 熟 度
低 1
两类问题 的解决
发展高峰
发展高峰
2
3
4
5
6
发展阶段
群体的发展与研究
• 个人在群体发展中面对的问题
– 需要和目标的调整 – 产生必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 了解和明确群体中权力和影响力的构成和分配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背景因素 技术因素和工作设计 管理的实际情况和组织的文化特征 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群体成员的背景和素质
角色建立不明确,就会产生角色模糊,即不知 道自己是什么和做些什么,或只知其一。
– 来源: • 角色建立障碍 • 沟通和角色信息不明确 • 期望与行为不一致 • 不具备胜任角色行为的基本条件
3、角色冲突
– 角色规范、角色行为与个人的愿望、行为、需要不 相符时,会导致角色冲突,也叫个人冲突
– Roherf ·Kahr研究角色冲突来源 • 角色传送者造成的内心冲突 • 角色传送者之间的冲突 • 个人角色选择的冲突: • 超负荷角色: • 角色行为的冲突:
行为的趋同性改变,即产生从众行为
– 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①线条比较实验
②光点实验
– 从众行为可以产生的结果:
– 积极(正作用)的一致性
– 消极(负作用)的一致性
– 无异议的一致性:其行为无所谓积极或消极
– 影响因素:
• 情境、群体的性质、特点、组织气氛、行为的一 致性程度、内聚力等
• 个人:智力、情绪的稳定性、自我概念、人际关 系、价值观、个人的受暗示性、服从性、态度等
我认识等相似 ④工作与生活方式相似 ⑤亲朋关系
– 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①归属行为:使所有人都有归属感 ②加强沟通 ③进行个人或团体决策;有困难总是寻求非正式
群体的帮助 ④获得心理上和社会价值的满足 ⑤促进学习和个人的发展 ⑥舆论作用(用于扩散) ⑦消极作用:对正式群体的抵触、降低工作效率、
传播谣言等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②不稳定性 ③中心人物作用大 ④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内聚力较强 ⑤信息沟通快 ⑥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式 群体的成员)
–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①心理或行为上的相互依赖或互补 ②互相认同(尤其是社会价值得不到承
认时) ③性格、价值观、兴趣、个人经历、自
4、工作中角色的类型
工作 导向 型角 色
创造型 信息收集者 信息传递者 协调合作者 评价者
维持 型角 色
鼓励者 协调者 权威 权威创造者 随从者 观察者
必需的群体行为系统 活动
群体的成员构成系统
规章制度
反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价值观、信仰、态度、需要、 动机、承担的责任、身体和 生理的特征
显现的行为系统
馈
活动
规范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群体行为的产出或结果
生产率
满意度 成长
有效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群体行为的管理
• 群体的压力与规范
1、群体压力与行为改变 群体成员的行为在受群体压力的影响下,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