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犯罪主体要件

第七章 犯罪主体要件


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特殊身份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以特定公职为内容的特殊身份。主要有国家工作 人员(刑法第382条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刑法第 397条等),司法工作人员(刑法第247条等),邮政工 作人员(刑法第253条、第304条),监狱、拘留所、看 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刑法第248条),行政执法 人员(刑法第402条),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刑法第 404条等),从事传染病防治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 人员(刑法第409条),海关工作人员(刑法第411条), 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刑法第413条), 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刑法第165条),国有公 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刑法第166条等),国 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刑法第 167条等),国有公司、企业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 的主管人员(刑法第169条),军人(刑法分则第10章), 等等。

案例1 不满十六周岁者绑架他人的刑事责任 [案情摘要] 被告人林某,1984年7月生。1998年9月,林某为“找点零用钱花花”, 将邻居王某半岁的儿子抱出并杀害,向王某勒索5万元。后因恐惧向公安机关 投案自首。一审法院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问题] 在本案审理过程中,关于林某是否应追究刑事责任,形成两种针锋相对 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对林某不应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 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 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本案中,林某构成的绑架罪并不在8种法定应负刑事责任的 罪种中。 另一种观点认为,林某应负刑事责任。尽管刑法规定14周岁到16周岁的8 种法定罪种,但这里规定的是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而非法院经审理后确 定的罪名。本案中,林某实施绑架罪的过程中,存在杀害人质的行为。因此, 林某实施了刑法第17条规定的8种行为之一,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对林某如 何确定罪名和适用刑罚存在争议,有认为应确定为故意杀人罪,也有认为应 确定为绑架罪;有认为应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也有认为不应处以死刑缓期执 行。
单位犯罪主体的特殊要件: 一是要求单位具有特定的所有制性质。如刑法第190 条规定:“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违反国家 规定,擅自将外汇存放境外,或者将境内的外汇转移到境 外,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 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 役”。刑法第396条第1款规定的主体也只限于国家机关与 国有性质的其他单位。 二是要求单位具有特定的职能性质。如刑法第137条 137 规定的犯罪主体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 监理单位。再如,刑法第396条第2款规定的犯罪主体,只 限于司法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 三是要求单位具有特定义务。例如,第201条规定的 偷税罪的主体分别为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第211条又规 定单位可以成为本罪主体。
案例2:跨年龄段未成年犯能否适用死刑 [案情摘要] 被告人高某,1980年9月生。1998年7月,高某持刀闯入一高档住宅区李 某家,抢劫财物价值9万元。抢劫过程中,高某将从后扑过来欲夺刀的李某一 刀刺成血气胸,经抢救无效死亡。1998年10月,高某强行登上过往的公共汽 车,对旅客实行“搜身检查”,经群众报警公安机关当场抓获。一审判处高 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二审对一审判决予以改判,判处高某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问题] 第一种意见认为,高某实施两次抢劫行为,第一次情节特别严重,持刀入 室抢劫且杀害李某,严重威胁到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且审判时高某已达 18周岁,可以判处死刑。 第二种意见认为,高某的行为应分为两个阶段,以18周岁为界。18周岁 前的行为即使再严重也不能判处死刑;18周岁以后的行为,如果罪行极其严 重,应当处发死刑。至于18前的行为可以作为量刑情节看待。 [讨论与提示] 本案需要澄清的有二个问题:一是对18以前的行为能否同18周岁以后的 行为并处死刑?二是如果不能,又能否作为8周岁以后行为的量刑情节呢? 跨法定年龄段,主要是指跨14周岁、16周岁、18周岁三个年龄段的刑事 责任问题。
[讨论与提示] 本案需要澄清的有三个问题:一是对 行为人为何应追究刑事责任?二是如何定 罪?三是应否判处死期缓期执行?
关于第一个问题。2002年7月24日全国人大 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 十六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的答复意 见》,在答复最高人民检察院中指出:刑法第十 七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行为而不是 具体罪名。刑法第17条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 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 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 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 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 的,不负刑事责任。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已满14 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人质后杀害被绑架人,拐卖 妇女、儿童而故意造成被拐卖妇女、儿童重伤或 死亡的行为,依据刑法是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的。
第七章 犯罪主体要件
• • • • • •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 概念 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概念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 犯罪行为是在罪过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主体要件应是说明行为人是否存在实施行为和具有 罪过的前提条件;具备这一前提条件,就表明行为人可能实施犯罪行为,可能具有罪过心理;反之, 则表明行为人不可能实施犯罪行为,不可能具有罪过心理。所以,犯罪主体要件,是成立犯罪必不 可少的要件。 自然人一般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自然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三、研究犯罪主体的意义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内容 概念 内容:认识能力、控制能力,二者关系。 什么是“能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减轻刑事责任能力
5,以持有特定物品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依 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依法配置枪支的人员 (刑法第128条)。 6,以不具有特定资格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 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刑法第336条)。 7,以参与某种活动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生 产者、销售者(刑法第140条),投标人(刑法 第223条),公司发起人、股东(刑法第159条), 等等。 8,以患有特定疾病为内容的特殊身份,如严 重性病患者(刑法第360条)。 9,以居住地和特定组织成员为内容的特殊身 份,如境外的黑社会组织的人员(刑法第294 条)。
• 第四节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 • (自然人特殊犯罪主体 ) • • 一、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 • 身份 • 身份犯 • 真正身份犯(针对定罪) • 不真正身份犯(针对量刑) • 二、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分类 • 自然身份与法定身份 • 定罪身份与量刑身份 • 三、研究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
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针对该犯罪的实行犯而言, 至于教唆犯与帮助犯,则不受特殊身份的限制。 刑法将特殊身份规定为某些犯罪的主体要件,一方面是因为有些 犯罪只有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才能实施。如刑法第401条规定的徇私减 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对不符合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条 件的罪犯,予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行为,只能由司法工作 人员实施,一般公民不可能实施该行为。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行为只 有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实施,其社会危害性才达到犯罪程度,一般公民 实施时其社会危害程度没有达到犯罪程度。例如,侵犯少数民族风俗 习惯的行为,如果由一般公民实施,则社会危害性较小,没有达到犯 罪程度;如果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人们便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的身份与国家政策联系起来,这样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基万籁就严重。 因此,刑法规定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不作为性质的犯罪,由于相关法律只是 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规定了相应的义务,故只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人才 具有相应的法律义务,才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例如,隐瞒境外存款 罪,只是国家工作人员具有申报境外存款的义务,一般公民没有这种 义务,故本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
• 第五节 单位犯罪 • • 一、单位犯罪主体(此乃补充) • 单位的语词意义 • 单位的法律标准:刑事责任能力 • 单位的组织形式:法人、非法人组织 • 单位的社会性质:企业(包括公司)、事业、机关、团 体 • 一般单位犯罪主体与特殊单位犯罪主体 • 二、单位犯罪 • 立法沿革 • 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单位犯罪的认定 • 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2,以特定职业为内容的特殊身份。主要有航空人员(刑法第131 条),铁路职工(刑法第132条),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 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刑法第134条),公司、企业的工作 人员(刑法第163条等),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刑法 第171条等),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的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或者 证券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刑法第181条),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 (刑法第183条),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刑法第222条),承 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报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 的人员(刑法第229条),从事实验、保藏、携带、运输传染病菌种、 毒种的人员(刑法第331条),医务人员(刑法第335条),依法从 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人员 (刑法第355条),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业 355 等单位的(刑法第362条),等等。 3,以特定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特殊身份,主要有纳税人、扣缴义务 人(刑法第201条),对于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的人 (刑法第261条),等等。 4,以特定法律地位为内容的特殊身份,主要有证人、鉴定人、记 录人、翻译人(刑法第305条),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刑法第306 条),依法被关押的罪犯(刑法第315条),犯法被关押的罪犯、被 告人、犯罪嫌疑人(刑法第316条),等等。
• 二、精神障碍 • 完全无(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 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 限制(相对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 三、生理功能丧失 • 对两类人可从宽处罚:聋哑人、盲人 • 四、生理醉酒 • 此乃特殊问题,刑法不是作为影响刑 事责任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