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 愚公移山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3 愚公移山PPT课件
12.文中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劝阻、神的搬 山,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 从侧面表现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勇气、坚韧不 拔的意志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13.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
如何看待“愚公精神”?
启示: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 愚公移山体现了坚忍不拔的精神,这种精 成功。看法: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 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因此, 果想成就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 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愚公移山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C
新知积累·基础练
(1)反 返 往返 2 (2)惠 慧 聪明
(3)陇 垄 高地
3A
4D
5C
6B
7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C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9
语言建构·能力练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杂然相许• (赞同) 寒暑易• 节(容易) 更替 B.何苦• 而不平(愁苦,这里指担心)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尽) C.而山不加• 增(加大) 惧其不已• 也(停止) D.方• 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其• 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愚公认为移山定能成功的理由是: __子__子__孙__孙__无__穷__匮__也__,__而__山__不__加__增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本造文了结愚尾公主的要生动反形映象了,当通时过人愚们公“移人山定的胜成功天反”映了我 国要古克代 服的劳 困强动 难烈人 就愿民必望改须和造下自定变然决革的心大伟,自大坚然气持的魄不雄和懈伟坚地气强奋魄毅斗。力的,道也理说。明了
示例:站在认为愚公不该搬家的一方。正视困难是一 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 失败。
结合你对《愚公移山》里面愚公的了解进行解答。
示例: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4)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 请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1页第22题第(4)题。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愚公该不该搬家。
②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 开放性问题,选择任意一方进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现代社会的三座 “大山”——看 病贵、房价高、 教育乱收费
示例:看病贵、房价居高不下以及教育收费高等问题 已成为现代社会百姓生活中难以移除的三座“大山”。
(3)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 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 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二、拓展阅读 [2019·黄冈]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0-91页第14-18题。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荷• 担者三夫 荷:______肩__负__,__扛__。__________________ (2)赵兵果败,括死军覆 覆:_____覆__灭__。_______________
(3)母置• 之,吾计已决矣 置:___放__弃__,__放__下___不__管__。______ (4)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 称:____称___职__。_____________
A.面• 山而居 C.杂然相许•
B.箕• 畚• 运于渤海之尾 D.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座 6.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省略句 被……②感甚动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③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判断句 ④帝感其诚。 被动句 A.省略句 被动句 省略句 倒装句 B.省略句 倒装句 判断句 被动句 C.判断句 被动句 判断句 倒装句 D.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 被动句
(1)从课文中我们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 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出下列城 市所处的位置。
山南为阳,北为阴;
水南为阴;北为阳
①江阴:____长__江__的__南__岸__________ ②洛阳:____洛__河__的__北__岸__________ ③衡阳:____衡__山__的__南__面__________ ④华阴:____华__山__的__北__面__________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 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人与自然关系这一问题上两种对 立的观点。
一、课文研读
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是( B )
A.以• 我酌油知之 凭借。 B.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认为。 C.以• 君之力 凭借。 D.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 凭借。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 题干要求进行分析解答。
三、国学阅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91页第19-21题。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迄乎成_______等__到__。_______ •
(2)可恃•而不可恃也__凭__借__,__依__靠__。__
2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么 也
王终遣之
•
16.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
文言文划分方法: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
1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你 顽固 改变 比不上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
古义:担心什么;今义:何必自寻
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
A.惩山北之塞 •
B.何• 苦• 而不平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且焉置• 土石
古义:指草木;今义: 古今义都是“放置”。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
丝状物,鸟类的羽毛。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C ) “面”,名词作动词,面向。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实践·素养练 22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万仞• (rèn) B.叩• 石(kòu) C.厝• (cuò) D.穷匮• (kuì)
魁• 父(kuí) 荷• 担(hè) 始龀• (chǐ) chèn 雍• 南(yōng)
阻塞• (sè) 箕• 畚• (jī běn) 孀• 妻(shuāng) 朔• 东(shuò)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换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劲头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再增高,担心什么挖不平?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 定”的一项是( A )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二山对出行的影响 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想象移山成功后的便利 ③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侧面描写 A.③④ B.②⑤ C.②③ D.①④
7.名句默写。 注意书写正确
(1)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 __惩__山__北__之__塞__,__出__入__之__迂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愚公移山运送土石路途遥远的句子是: __寒__暑__易__节__,__始__一__反__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
我
比不上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21.本文是如何论证“为学”的重要性的?
通过对比论证,论证了人最终的成就不是取 决于资质,而是取决于能否坚持学习。
22.学了《愚公移山》一课后,八年级(2)班准备围绕课文 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来参加。
和小孩都比不上。
大将
结交朋友
(2)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
他父亲当时是大将,用自己的俸禄供养的食客 (谋士)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所结交的朋友要 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
18.【乙】文描写了一位有德有识的母亲。她上书推辞儿子为 将,说明她深明大义,有自知之明;她能看出儿子和丈夫 的差别,说明她___考__虑__问__题__周__到__(_观__察_细__致__入__微__)__;她讨 得“无随”的承诺,说明她__见__识__深__远__(_处__事__周__密__)___。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虽焉我• 置之土死石,有子疑存问焉代词,语哪气里词。,无实义。 ( D )
B.指通豫南,达于• 汉阴• 介词,至,到达。
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C.尽以• 与军吏、• 士大夫
介词,对。 介词,拿,用。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
介词,因为。
D.始龀,跳往助之•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__反____”同“___返___”,意为___往__返______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__惠____”同“___慧___”,意为___聪__明________________。 (3)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__陇____”同“__垄____”,意为___高__地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