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经营管理者如何提高领导力
一、四个基本概念
1.“领导”与“管理”
管理可以理解为,通过与他人或团体一起工作,并通过他人或团体来达到组织目标(计划、预算、组织、资源、配置、控制、绩效、考核等)。
管理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注重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和其在工作中应负有的职责;该项工作计划在实施推进中的过程管理;完成该项工作具有资源的调度与分配;对每个人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与评价。
领导可以理解为影响他人或团体的行为。
领导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对工作愿景及目标进行描述及传播;如何产生影响力;如何激励下属;如何发展下属以实现组织目标;提升组织、团队适应变化的能力――变革能力。
“领导”和“管理”之间的最大区别是:领导主要着重是企图影响一个人或一群人产生的行为;管理主要着重是与一个团体一起工作,包括计划、控制、监督、执行等。
领导的关键是“影响力”,领导可以发生在任何场合、任何层级,并非只限于常规意义上的“领导”。
2.“态度”与“行为”
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件事情的感受、关切,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行为是指人们所说的、所做的,行为是可以感知
和可测量的。
人们很难从态度当中预测到具体行为,但一个人的行为常常可以反映其态度。
所以使他人有所反应的,常常是一个人的行为。
一个人的态度,一定要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反映。
不说、不做,其他人是无从知道你究竟是什么态度。
二、领导、管理与权力的关系
企业管理当中的权力分为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
职位权力来自组织,来自上级的授权,职位权力将使一个领导者具有对下属的恐吓权(不顺从就给小鞋穿)、关系权(与上级关系好与不好,迫使下级顺从)、合法权(有头衔,具有做决策的合法资格)、奖赏权(领导是奖赏的来源――加薪、升迁等)。
个人权力来源于员工对你的信任程度,领导与下级之间的凝聚力,与下级目标的一致性等。
所以个人权力是来自跟随者的意愿,因为你在知识、技能、专长等方面所拥有的专家地位;或者你拥有他人接近你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因为你体谅下属,愿意倾听,因而下级愿意与你保持联系;或者你具有的人格魅力等。
两种权力体系是互相影响和互动的。
一个人的权力从何而来,不是领导者本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是基于下属对领导人权力的主观认知。
而下属的认知又来自两个方面,即你具有的是个人权力,还是具有职位权力。
一个好的管理者(领导者)能够平衡这两种权力,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权力。
三、领导权力的运用
如何运用你的领导权力?这主要取决你是要掌控他们的行为,还是要激发他们的成就愿望?你是要显示自己的地位和不可或缺,还是要使整个组织产生更多的成效?你是着重领导过程的完美,还是要创造更有价值的结果?你希望人们对你的尊重,是因为你掌握赏罚大权,还是心甘情愿追随你去实现目标?你是要他们在你面前表现出你所喜欢的长处,还是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你是一个令人畏惧的上司,还是一个值得共事的平凡人?还是能激发和带领团队一起奋斗的领袖?
所以,领导行为模式可以由其追随者的态度来确定,领导者是由一个人在其组织中的贡献而不是他的职位来定义的。
对于领导者在一个企业或者团队中的作用,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当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高级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的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着你的队伍前进。
四、从《孙子兵法》看领导力的基本模型
《孙子兵法》当中列出的智、信、仁、勇、严,同样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领导力的基本素质模型。
智者:智慧也,有判断力,有谋略和远见,通权变。
如何成为智者,古语云:好学近乎智。
信息化的潮流已经使得地球村成为现实,知识经济时代,变化越来越多,变化的
周期越来越短,所以保持好学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保持成长,不落伍的唯一途径。
信者:自信,信任,诚信。
智者多自信,但智者未必能获得信任。
有下属的信任,才能更好地统一内部思想,提高工作推进的效率;有上级的信任,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平台,承担更大的责任,所以要做一个智慧的有诚信的企业管理者。
仁者:仁爱,慈悲。
作为领导者要常怀悲悯之心,常怀敬畏之情。
对下属要主动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个人发展需求,对他们现实当中的困难要感同身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定期或不定期了解下属对自身成长的诉求,为他们提供思想的指导和帮助。
严者:有纪律,敢担当,负责任。
对下属出现的工作失误,对上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对内要赏罚分明,律人先律己。
勇者:魄力也,果敢的执行力。
企业管理者在经营管理活动当中,承担着战略制定、分解落实,资源调配、跟踪调整等多项承上启下的重要管理责任。
公司的战略要落地执行到位,企业管理者自身要先理解到位,对推进过程遇到的问题要迎难而上,统一内部的思想,才能保证公司战略的有效实现。
若以“五德”为镜,日省总结,以“十年”为一个单
位坚持去做这件对的事情,窃以为,五德可俱,良将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