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毒理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名词解释.doc

【名词解释毒理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名词解释.doc

【名词解释毒理学】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外来化学物质:既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是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可能通过一定环节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2、安全性: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致产生任何损害,即不引起急性、慢性中毒,亦不对接触者(包括老、弱、病、幼、孕妇)及其后代产生潜在危害。

3、危险度:指一种外来化学物质在具体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4、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毒物?)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也可称为中毒阈剂量5、最大无作用剂量(NOEL ):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又称: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或未观察到效应的水平6、致死量:(1)绝对致死量(LD10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2)★半数致死量(LD5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中死亡50%所需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3)最小致死量(MLD) 指仅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个别死亡的剂量。

(4)最大耐受量(LD0) 指能引起一组实验动物全部中毒但无一死亡的剂量。

7、脂水分配系数:是指化合物在脂(油) 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合物的水溶性与脂溶性间达到平衡时,的其平衡常数。

8、蓄积率:指在一定期间内,外来化合物在机体内的蓄积量与同一期间进入机体总量的百分比。

蓄积率越高,表明该化学物质蓄积性越大。

9蓄积系数:是指达到同一效应(如ED50或LD50)分次给予实验动物所需外来化合物总剂量(以LD50(n)表示)与一次给予所需剂量(以LD50(1)表示)之比,以K 表示。

即:K=LD50(n)/LD50(1)10、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它科学试验的动物。

11、急性毒作用带(acute effect zone, Zac):指化合物的毒性上限与毒性下限的比值,也就是引起试验动物的死亡之剂量与最低剂量的剂量范围的宽窄。

通常以LD50代表毒性上限,急性阈剂量(阈浓度)代表毒性下限,其公式为:(见课件)Zac 值的大小可反应急性阈剂量距离LD50的宽窄。

Zac 值越大,表明化合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越小,反之表明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大。

、微核是由于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使细胞内染色体断裂产生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体受影响而在有丝分裂时,使遗传物质滞留在核外而产生的细胞中主核之外的遗传物质的颗粒,染色与细胞核一致,大小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20~1/5。

多数呈圆形,也有椭圆形,肾形、环形等结构,边缘光滑整齐。

13、完全致癌物:兼有引发剂、促长剂和进展剂作用的化学致癌物可称为完全致癌物。

14、直接致癌物:指其化学结构固有特性是不需机体代谢活化即可致癌者,具有亲电子活性,能与亲核分子(包括DNA )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

15、前致癌物:指需要机体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活性,故往往不在接触其的局部部位致癌,而在其发生代谢活化的组织致癌。

16、促长剂:指单独不具致癌作用,却可在亚致癌剂量的致癌物启动后,与机体接触,促进肿瘤形成的物质。

促长作用是致癌作用的必要条件。

17、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经过引发阶段、促长阶段和进展阶段三个阶段。

在进展阶段起作用的物质称进展剂,它们常常也是引发剂或完全致癌物。

引发剂本身有致癌性,大多数是致突变物,没有可检测的阈剂量,不可逆的引发作用是累积性的。

促长剂通常影响引发细胞的增殖,导致局部增殖并引起良性局灶性病理损害,最大无作用剂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目前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又称: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或未观察到效应的水平.1外来化合物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详细答:一、理化性质:1脂水分配系数:涉及化合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排泄。

2解离度;3 挥发度、蒸气压、分散度二、化学结构:活性部位——某些功能团,不参与作用的部位——载体,影响体内转运、蓄积、转化。

受点理论:化学物质毒性的特异性取决于与之相应的受点的存在,受点与化合物的反应决定了化合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受点:指生物原生质分子的某种化学基团。

是受体的一部分。

受体: 是载有受点的分子实体。

配基:是指与受点结构具有一定互补性的分子。

内源的,如激素、神经递质;外源的,生物素、药物。

受点具有3个功能:1)识别和结合与其结构具有一定互补性的分子2)将受点—配基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传递至效应器3)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

受点的5种特性:1)受点对配基有立体选择性。

2)数量一定,有饱和性。

3)有竞争性,亲和力强者首先与受点结合。

4)有一定生命周期,可不断更新。

5)与配基一般呈非共价的可逆结合。

三、纯度和溶剂四、实验动物的种属差异五、同种动物间的个体差异 :1遗传因素和不同免疫状态2年龄3性别4机体不同的生理和功能状态5营养状况六、接触途径:接触化合物的吸收速度和毒性大小顺序:静脉注射(呼吸道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经皮肤七、毒物的浓度(稀释度)/ 剂量和作用时间八、环境及气象因素2联合作用类型及急性联合作用类型判定依据一、联合作用的概念: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二、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交互作用的各种化合物在化学结构上如为同系物,或其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合物成分单独效应的总和,这种现象即是化合物的相加作用。

2 协同作用:各化合物交互作用结果引起毒性增强,即其联合作用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个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

3 拮抗作用:各化合物在体内交互作用的总效应,低于各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

4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而其交互作用表现为化合物的各自的毒性效应,对此称为独立作用。

三、联合作用类型的评定联合作用系数法:1)先测出混合物和各化合物的LD50;2)假设各化合物之间的联合作用是相加作用,求出混合物预期的LD50值;公式见书:3)以混合物预期的LD50值与实测的LD50值之比作为联合作用系数。

2 等效应线法:1)在试验条件和接触途径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求出两化合物(如甲和乙)的 LD50值及其95%可信限2)以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两化合物的剂量范围,分别将甲、乙的LD50值及其95%可信限点在坐标上;3)将两化合物的相应三点连成三条线,即等效应线。

4)然后再各取两化合物的等毒性剂量,求出混合物的 LD50值;再以求出的混合物LD50剂量中两个化合物所含的实际剂量分别在坐标轴上找到各自的剂量位置,并由相应剂量点作垂直线,视其交点位置进行联合作用评定。

3消化道吸收影响因素:胃肠道中pH 值, 外来化合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 脂水分配系数, 胃肠蠕动和胃肠道内容物4外来化合物排泄主要途径;详细主要排泄途径:1)随同尿液经肾脏排泄:①主要排泄机理:肾小球滤过、肾小球简单扩扩散、肾小管主动转运、肾小管分泌。

肾小管主动转运包括有机阳离子和有机阴离子,其统成为系统转运。

②经肾小球滤过后进入肾小管的物质有两条去路:肾小管重吸收和随尿液排除。

2)经肝脏随胆汁排泄:①毒物经肝脏实质细胞进入胆汁的主要方式:主动转运,并有最少有三种转运系统:有机酸类和胆红素、有机碱类、中性有机物,还可能有一种转运系统:负责金属转运排泄②随同胆汁进入肠道的系统有两条去路:肝肠循环、随粪便排出。

5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不要求方程式外来化合物的生物转化过程主要包括四种反应类型,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结合反应。

(1)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是生物转化第一阶段的反应(也称Ⅰ相反应)。

(2)结合反应是第二阶段的反应(也称Ⅱ相反应)。

7代谢实验的内容:1.测定受试物在血浆中的含量或浓度2.测定受试物在胃肠中吸收情况 3.测定受试物在主要器官中分布情况及主要浓集器官 4.测定受试物通过尿、粪、和胆汁的排泄情况 5.受试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生物转化情况。

8实验动物的两种分类,近交系和远交群动物的特点1)近交系:指近交程度相当于全同胞兄妹连续交配20代以上,近交系数达98.6%以上,基因达到高度纯合和稳定的动物群。

特点:基因位点的纯合性、遗传组成的同源性、长期遗传的稳定性、表现性的均一性、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遗传组成的独特性、国际分布性) 、背景资料的完整性。

2)封闭群也称非近交系、远交群和远交原种。

特点:具有杂合性,避免了近交衰退;较强的繁殖力和生活力,表现为:产仔多、胎间隔短、生长快、成熟早、疾病抵抗力强,成本低,可大量供应。

个体差异较大9毒理学试验选用啮齿类实验动物的意义:1. 代谢方式与人接近,对化学物质敏感。

2.体型大小适中。

3.自然寿命不长,繁殖力强。

4.实验动物化程度高。

常选用大、小白鼠。

其它啮齿类动物如豚鼠、长爪沙鼠、地鼠等, 10被检物不同的消化道染毒方法及特点1) 灌胃法:是将液态、气或固态受试化合物溶于某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装入注射器等定量容器,经过导管注入胃内。

① 该种方法特点、要求:能准确掌握给予被检物的剂量与时间,需做成一定剂型,对每只动物逐一进行,工作量大,且容易造成损伤。

所以,一般只适用于一次给予被检物的急性毒性试验,灌胃前,动物应停食h ,否则胃的充盈程度不同,影响结果,灌胃后,至少经3h 再喂食。

2) 自由采食(又叫喂饲法)指将受试物掺入饲料或饮水中,让动物自由摄入。

这种方法由于动物摄食量的变化和摄食中的损失,剂量不够精确,但无上述灌胃法缺点,适用于多次给药的慢性试验中。

3) 吞咽胶囊:指将一定剂量的受试化学物装入药用胶囊内,强制放入到动物的舌后咽部,迫使动物咽下。

此种方法剂量准确,尤其适用于易挥发、易水解和有异味的化合物,适于兔、猫、狗等大动物。

11. 主要的血样采集方法及应用答:血样的采集:1)断尾采血:大、小鼠,可少量多次采血2)眼眶后静脉丛采血:大、小鼠,中等采血量多次采血3)心脏采血:大鼠、豚鼠、兔等4)断头采血:大、小鼠,一次大量采血5)摘眼球采血:大、小鼠,一次,大量6)耳缘静脉采血:兔,多次7)股静脉或股动脉采血:大鼠、兔等,一次(放血)或多次(抽血)试验。

采血量较大。

8)颈静脉或颈动脉采血:大鼠、兔等,多次. 毒理学试验设计的原则:对比条件相同、重复、随机化13. 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动物选择、染毒方法;剂量设计不作要求答: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1) 测定受试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初步估计其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相关主题